赖瑞云
- 作品数:36 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孙绍振解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贡献——从语文教育的视角被引量:8
- 2016年
- 孙绍振是推动新世纪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旗帜性人物。他从文学创作论到文本解读学的理论演进中具有突破性、首创性和独特价值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其解读学中的"以创作论为武器,解读文本"的指导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错位美法、还原法、矛盾法和专业化解读法等影响很大的文本解读方法。从语文教育的视角,孙绍振解读学及其文本解读实践已使文本解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基本理念。
- 赖瑞云
-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本解读还原法矛盾法
-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海西”特色
- 2010年
- 课改之后,教材多样化,除了人教版教材外,还出现了其他特·色鲜明的好教材。鲜明的特色、好的特色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眉清目秀”的特色,就不仅适用于灵秀之地的江南水乡,同样受到其他省份的欢迎。这正是教材多样化的本意所在。孙绍振主编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具有的“海西”特色,正是这样一种性质的、可以走向全国的特色。
- 赖瑞云
- 关键词:实验教材语文课江南水乡
- 既要用语文育人 更要以语文修身——简论陈日亮
- 2024年
- 陈日亮作为“我即语文”教学理念的创立者,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尚的师德,被誉为语文界的“大先生”。他的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为语文教育界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他强调语文教师既要用语文育人,更要以语文修身;他在文本解读教学实践中展现出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在其代表课例《游褒禅山记》教学中的学识融化;以及对叶圣陶“贵穷本然”等语文教育思想的传承,都对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赖瑞云
- 关键词:学识
- 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智——从语文教材的选文和设计谈起被引量:5
- 2015年
-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既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主要是增加比重)的要求。就语文教材(本文指常规课本)而言,其成效、问题和强化主要体现在选文和设计两方面。
- 赖瑞云
- 关键词:选文文化滋养《典论·论文》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让步手法分析
- 2022年
- 让步手法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重要艺术特色。本文就下述几方面展开阐述:恩格斯这篇演说(悼词)多处明用或暗用了让步手法;举例说明了让步手法的种种妙处在恩格斯演说中的体现;举例说明了恩格斯的演说不常用让步,一旦用上都有其特别之处;引入恩格斯之前所写的马克思的传记及这篇悼词的草稿等多篇文献资料,试从创作过程具体分析这“成套让步”何以成为这篇经典演说(悼词)更重要的创作奥秘。
- 赖瑞云
- 关键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多元有界”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操作
- 2017年
- 就“多元有界”的“界”,笔者曾多次引用鲁迅的“大致不差”来表述,这可说是最直观形象的说法。鲁迅说:“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样。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拿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的语言,叫“社会共通性”。
- 赖瑞云
- 关键词:读者中心论经典文本热爱生命古典诗词梦想成真
- 《河中石兽》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下)
- 2020年
- 文章在对纪昀及其《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观、作品实际展开探讨的基础上,根据鲁迅的有关重要论述,运用孙绍振的文本解读方法,具体分析了《河》在虚构"讲学家"及艺术形式等方面所具有的文学性及其存在的不足,并简要提出了教学建议。
- 赖瑞云
- 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被引量:8
- 2004年
- 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为什么要加上“有界”?这话什么意思?我们先作一个简约的梳理。
- 赖瑞云
- 关键词:语文
- 论解读切入点、方法选用与孙绍振解读学的关系(上)——从两篇课文的解读说起被引量:1
- 2017年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篇主要课文。两文解读的切入点和解读方法选用的特点,很不相同,也很有代表性。前一篇不显异常者,从阅读兴奋点、焦点切入,解读其奥秘必须依靠有关方法。后一篇从异常切入,并且几乎仅凭异常就能揭示其主要奥秘,但运用其他方法不仅亦可解读,且更为彻底到位。文本“异常”与否现象,可追溯至我国古代“惊奇论”、《文心雕龙·隐秀篇》等,西方文论亦有类似论述。孙绍振解读学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揭示和发展,加上其解读方法,论述更为系统、深刻。
- 赖瑞云
- 关键词:文本解读西方文论
- 鲁迅“不用之用”文学教育理论内涵探析被引量:3
- 2002年
- 鲁迅时代的不少文学家、大学者同时也是大教育家 ,他们高度重视文学教育 ,遵循文学和教育的双重特点 ,不约而同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文学教育观。鲁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在这方面的大量论述已实际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试析了它的三层内涵 :(一 )文学与“实用无所系属” ,但其精神之用 ,尤其是其集中体现的教育作用 ,重要性决不亚于一切“实用” ;(二 )文学不能直接宣示教诫 ,其教是“非复常教” ,其用是“特殊之用” ;(三 )将审美渗透于娱乐 ,倡导为趣味所吸引的嗜好的读书 ,使人沉迷其中 ,自觉自愿接受教育感染。这一切 ,在日益重视文学教育的今天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赖瑞云
- 关键词:感性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