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豆海锋

作品数:61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6篇遗址
  • 27篇考古
  • 15篇流域
  • 15篇考古调查
  • 14篇河流域
  • 12篇遗址考古
  • 12篇文化
  • 10篇先秦
  • 10篇先秦时期
  • 8篇泾河流域
  • 7篇商周
  • 7篇西周
  • 6篇商周时期
  • 6篇聚落
  • 6篇抚河流域
  • 5篇文化互动
  • 5篇考古学
  • 5篇互动
  • 5篇古学
  • 5篇出土

机构

  • 53篇西北大学
  • 8篇吉林大学
  • 6篇教育部
  • 6篇江西省文物考...
  • 2篇咸阳市文物考...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陶质彩绘文物...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作者

  • 61篇豆海锋
  • 8篇习通源
  • 6篇张弥
  • 6篇史智伟
  • 6篇吴磊
  • 5篇王振
  • 5篇刘斌
  • 4篇冉万里
  • 4篇唐军
  • 4篇魏兴顺
  • 4篇王磊
  • 4篇王磊
  • 3篇杨璐
  • 3篇余琦
  • 3篇张杰
  • 2篇钱耀鹏
  • 2篇王立新
  • 2篇郑朝阳
  • 1篇李悦
  • 1篇刘威

传媒

  • 13篇西部考古
  • 8篇考古
  • 7篇文博
  • 5篇南方文物
  • 4篇考古与文物
  • 3篇草原文物
  • 2篇北方文物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江汉考古
  • 2篇文物保护与考...
  • 2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华夏考古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 1篇长江文化论丛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商末周初殉人植物性食物组成分析——来自牙结石中的淀粉粒和植硅体证据被引量:5
2023年
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组成分析是了解个体乃至群体生活习性和生活状况的重要基础,对于殉人的身份辨识及殉葬制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商周时期存在大量墓葬殉人现象,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殉人与墓主关系、殉人身份辨识等方面,对其植物性食物来源的分析十分薄弱。本研究选取陕西旬邑西头遗址M90的37具殉人作为对象,对其牙齿表面附着牙结石进行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并对墓葬中随葬动物骨骼等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结果显示,M90年代应为商末周初时期;发现有粟类植物、小麦族(Triticeae)、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坚果类等5类植物淀粉粒,以及粟稃壳、禾草类稃壳、早熟禾亚科和黍亚科等茎叶植硅体。综合商周时期旬邑地区植物考古的证据,认为西头遗址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结构较为多样,以当时社会主流的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等粟类作物为主,小麦族植物占比较少,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和坚果类植物亦有部分摄入。从淀粉粒的损伤特征和稃壳类植硅体的发现来看,食物在食用前经过了碾磨或蒸煮等加工处理,其谷物脱壳水平应较为先进。此外,殉人在以粟黍为主的主粮摄入上无明显差别,仅在小麦族植物的食用上有所区别。目前所知商周时期殉人的食谱均以粟黍为主的C4类植物为主,但由于殉人与墓主关系及殉人身份等级的差异,在以小麦族植物为代表的C3类植物摄入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性的饮食结构显示了不同时期先民在饮食上的选择偏好,以及等级差异对古人饮食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从植物利用角度对殉人的食谱进行分析,填补了以往文献、植物大遗存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古人饮食来源认识的不足,为商周时期殉葬制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宋阿倩豆海锋
关键词:牙结石淀粉粒植硅体植物性食物
试论曲柄簋形器的谱系与功能
2025年
以伯公父勺为代表的曲柄簋形器有陶、铜、漆木、玉石等多种材质,其发展可分为西周早期晚段至西周中期早段、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早段和春秋晚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晚段三个阶段。通过构建曲柄簋形器的谱系,推断其形制源于晋南地区周初的敛口陶簋。分析曲柄簋形器的埋藏方式与伴出器物组合,推断其应为盛食器。
刘威豆海锋
关键词:谱系盛器
骨镞杀伤力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2023年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测试不同形制骨镞的杀伤力。实验结果显示双翼镞穿透力及杀伤力最强,可完全射穿猪的肋骨;三棱镞、圆锥状镞杀伤力较强,可射穿猪的肋骨,且三棱镞、圆锥状镞的杀伤力与镞身长度呈正相关。平头镞杀伤力最小,但亦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可射穿猪的皮、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业模式以及骨镞的使用痕迹,推断西头遗址骨镞的功能为战争、狩猎或弋射之用。本项研究对探讨骨镞背后所反映的生业模式、战争冲突等人类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李鑫叶豆海锋
有关不对称形铜钺起源问题的新线索被引量:3
2010年
不对称形铜钺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东周至汉代的一种重要的青铜锋刃器,以往学者们对该类器的起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原地区西周遗存中刃部不对称形铜斧的比较分析,提出不对称形铜钺存在多种来源的可能。
豆海锋刘莲芳
关键词:文化传播
考古学视野下周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泾河廊道”
2025年
自史前时期以来,泾河流域显示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明因素交融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史前文明基因的传承,商周时期“泾河廊道”的作用更加凸显,其成为周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探索周文明演进轨迹的关键。先周时期周人在泾河流域有长时间的活动,考古揭示出区域资源、聚落、技术、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与开拓,为周文明发展提供了结构性动力。作为“文化廊道”的泾河,为阐释周文明突出提供了独有的考古学视角。
豆海锋宋阿倩
关键词:泾河流域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
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洞庭湖水系区、鄱阳湖水系区商时期遗存的系统梳理,初步建立起了各区域内商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对各区域内诸文化的关系及各区域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为了讨论长江中游...
豆海锋
关键词:长江中游文化互动政治秩序
文献传递
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被引量:8
2017年
商时期的陶器、铜器、玉器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据此可探讨它们在中原与南方之间的传播和影响模式。陶器为双向影响,影响区域较小。有宗教、礼仪意义的铜器、玉器表现为中原对南方地区的强烈影响,其中玉器的影响范围最广。商时期器物间的这些互动促进了中原与南方文化的交融及区域文明发展。
豆海锋
关键词:文化互动
陕西永寿县和平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2021年
2020年5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省永寿县和平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该遗址地处泾河沿岸,调查发现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和各类遗物,通过初步分析,判断该遗址所见遗存的年代为仰韶、龙山、商周时期。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及“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丹(图)崔思远(摄)于朋飞豆海锋
关键词:泾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调查
立足田野 见微知著——首届“新田野”考古工作坊之“商周带墓道墓葬”会议纪要
2025年
田野考古是现代考古学的基础与核心,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借用地质地层学方法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是近代科学意义上中国田野考古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李济、梁思永等学者引入了欧美现代考古学理论方法发掘殷墟,其中“后岗三叠层”的发现代表了考古地层学在中国的成功落地;苏秉琦在对斗鸡台遗址的发掘中,创新性地利用类型学进行瓦鬲墓研究,埋下了中国考古学的类型学基因,嗣后的新中国考古学整合了多支学术传统,并在形成田野考古自主特色的道路上不断实践至今。当下考古工作全方位开展,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田野考古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为了提升考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新田野”考古工作坊应运而生,旨在立足田野考古新发现与新现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进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黄乐天豆海锋
关键词:田野考古
江西省乐安县角峰山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2016年
2015年1月至2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乐安县博物馆、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考古调查队,对江西省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该项工作是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年度项目,本年度主要以抚河上游的乐安、崇仁、宜黄三县为调查对象,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先后调查遗址近五十处,
王上海冉万里豆海锋豆海锋黄春平习通源史智伟张弥吴磊史智伟刘君幸张弥杜博瑞吴磊詹晓雅唐军魏兴顺严振洪郑朝阳闫红贤
关键词:遗址考古考古调查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