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梅 作品数:21 被引量:199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分娩潜伏期应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镇痛的研究 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400例ASAⅠ~Ⅱ级的足月初产妇,其中要求施行分娩镇痛的200例为观察组,另2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进入产程潜伏期后进行硬膜外穿刺,给予配制好的药液(0.125%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8~10ml作为负荷剂量,30min后连接PCA泵,胎儿娩出后停止硬膜外腔给药;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监测并记录镇痛效果(VAS)、神经阻滞评分(MBS)、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的使用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良好,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轻微,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静滴催产素加强宫缩较对照组多,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分娩潜伏期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不增加难产的比例。 徐世琴 沈晓凤 袁红梅关键词:潜伏期 分娩镇痛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在1000例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陛。方法将2000例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组(观察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每组1000例。观察组先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徐世琴 沈晓凤 汪福洲 赵青松 袁红梅 冯善武 韩翠翠 崔晓花 陈丽丽 吴海波关键词:人工流产手术 麻醉效果 氟比洛芬酯 丙泊酚 文献传递 复合丙泊酚时阿芬太尼抑制稽留流产清宫术扩宫痛的半数有效剂量 被引量:11 2023年 目的评估复合丙泊酚时阿芬太尼抑制稽留流产清宫术扩宫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稽留流产清宫术患者29例,年龄24~45岁,孕期8~14周,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研究。阿芬太尼初始用量为10μg/kg,静注时间不短于30 s,再给予丙泊酚1.5 mg/kg。判断患者意识与睫毛反射情况,待消失后进行稽留流产清宫术。手术期间,有体动则继续推注丙泊酚1 mg/kg。若扩宫痛阳性,下一例增加阿芬太尼用量;反之,则减少用量。增减梯度比为1∶1.2。扩宫痛阳性标准:扩宫时发生体动或出现痛苦表情。计算阿芬太尼抑制扩宫痛的ED_(50)、ED_(95)和95%可信区间(CI)。记录术中轻度低氧、中度低氧、重度低氧、心动过缓、低血压、呛咳,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芬太尼抑制稽留流产清宫术疼痛的ED_(50)为7.4μg/kg(95%CI 4.0~9.3μg/kg),ED_(95)为11.5μg/kg(95%CI 9.5~37.5μg/kg)。29例患者术中无一例重度低氧、心动过缓、呛咳、呕吐,轻度低氧1例,中度低氧4例,给予托下颌后及时缓解。术后头晕2例,恶心3例。结论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时,阿芬太尼抑制稽留流产清宫术扩宫痛的ED_(50)为7.4μg/kg。 彭瑞 徐晨阳 周蓉蓉 冯善武 袁红梅关键词:阿芬太尼 半数有效剂量 分娩潜伏期应用罗比卡因进行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低浓度罗比卡因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400例ASA Ⅰ~Ⅱ级的足月初产妇,其中要求施行分娩镇痛的200例为观察组,另2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进入产程潜伏期后进行硬膜外... 徐世琴 沈晓凤 袁红梅 赵青松关键词:分娩潜伏期 罗比卡因 硬膜外镇痛 文献传递 不同饮食对低风险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及胃排空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比较不同饮食对低风险产妇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状态下分娩相关指标及胃排空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孕足月低风险初产妇113例,年龄18~35岁,BMI<35 kg/m^(2),ASAⅠ或Ⅱ级,孕期>37周。入产房前4 h以上无进食,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宫口扩张≤2 cm。产妇纳入研究后先进行B超下基础胃窦横截面积(CSA)测量,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后随机分为三组:清水组(W组,n=39)、高能碳水化合物饮料组(C组,n=39)和半固体饮食组(M组,n=35)。W组饮用250 ml清水,C组饮用250 ml术能多维饮料,M组进食面条250 g。记录产妇基础状态、进食后即刻、进食后1、2、3、4、5、6 h的CSA。记录产妇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剖宫产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pH、血糖、乳酸、进入新生儿ICU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产妇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失血量、剖宫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pH、血糖、乳酸、进入新生儿ICU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转剖宫产产妇中有5例转剖宫产时胃未排空,其中W组1例、C和M组各2例,各组转剖宫产产妇均未发生呕吐和反流误吸。W组、C组和M组胃排空时间分别为(85.8±75.3)min、(116.2±86.8)min和(254.7±103.5)min,M组胃排空时间明显长于W组和C组(P<0.05),C组胃排空时间明显长于W组(P<0.05)。结论低风险产妇分娩期间只饮用清水或高能碳水化合物饮料或者进食半固体食物对分娩和新生儿出生后相关结局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但分娩镇痛状态下进食半固体食物的产妇胃排空时间最长,分娩过程中仍应限制产妇摄入半固体食物。 张瑶 袁红梅 秦香 夏凡 沈晓凤 徐世琴关键词:无痛分娩 胃排空时间 不同阿片类药物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比较 2025年 目的观察和比较阿芬太尼、布托啡诺以及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宫腔镜手术女性患者150例,年龄18~55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阿芬太尼10μg/kg(A组)、布托啡诺20μg/kg(B组)和舒芬太尼0.1μg/kg(S组),每组50例。给予镇痛药物后,每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宫腔镜操作。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和呛咳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发生情况。记录入室时、扩张宫颈时、置入宫腔镜时、手术结束时的HR、MAP、SpO_(2)。记录术中丙泊酚的诱导剂量、单位时间追加剂量和总量、术后睁眼时间、清醒时间、术后15 min、2和6 h的VAS疼痛评分。结果与入室时比较,A、B组扩张宫颈时、置入宫腔镜时、手术结束时HR明显减慢、MAP、SpO_(2)均明显下降,S组扩张宫颈时、置入宫腔镜时、手术结束时HR明显减慢、MAP均明显下降,置入宫腔镜时以及手术结束时SpO_(2)明显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和S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升高,B组术后头晕和术后头痛发生率和术后15 min 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S组术后2和6 h 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S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和术后头晕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6 h 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A组和S组睁眼时间和清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比较,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对术中循环影响较小,且术后患者恢复清醒时间短,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彭瑞 蒋昌硕 徐晨阳 冯善武 袁红梅关键词:丙泊酚 阿芬太尼 布托啡诺 舒芬太尼 宫腔镜手术 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90例ASAⅠ-Ⅱ级、单胎、头位、足月妊娠的初产妇分成舒芬太尼组(S组)、芬太尼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S组接受0.1%的罗哌卡因+0.4μg/m l的舒芬太尼,F组接受0.1%的罗哌卡因+2μg/m l的芬太尼,C组不使用任何镇痛药。S组和F组的产妇进入活跃期即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硬膜外穿刺(L 3-4),向头端置管。注入镇痛液15 m l,观察它们的镇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三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新生儿情况及副作用。结果:镇痛组间产程及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而S组在用药后5 m in和15 m in的VAS评分及需要连接病人自控镇痛(PCA)泵的时间与F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娩方式及对新生儿的影响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与芬太尼比较,舒芬太尼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维持时间长。 袁红梅 徐世琴 沈晓凤 刘昱升关键词:舒芬太尼 芬太尼 硬膜外 分娩镇痛 丙泊酚-氟比洛芬酯镇痛对清宫术后子宫收缩痛的影响 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评价丙泊酚-氟比洛芬酯镇痛减轻清宫术后子宫收缩痛的效果。方法ASAⅠ或Ⅱ级清宫手术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先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对照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两组丙泊酚静注速率均为200mg/min。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即刻、苏醒后15min及30min宫缩痛的VAS评分分别为(3.3±1.0)、(7.7±1.4)及(1.9±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1.8)、(35.8±2.3)及(5.9±1.2)分(P<0.01)。结论丙泊酚-氟比洛芬酯镇痛能减轻清宫术后的子宫收缩痛。 沈晓凤 徐世琴 汪福洲 何亮亮 赵青松 袁红梅关键词:氟比洛芬酯 丙泊酚 清宫术 宫颈锥切术无阿片类药物喉罩全麻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无阿片类药物喉罩全麻在宫颈锥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7月在本院择期行宫颈锥切术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均分为无阿片类药物喉罩全麻组(观察组30例)、常规阿片类药物喉罩全麻组(常规组30例),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5 min(T1)、置入喉罩时(T2)、片时(T3)、拔除喉罩后5 min(T4)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统计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术后回病房前、4 h、12 h、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T0时相比,T1~4时观察组MAP无差异(P>0.05),T1~3时观察组HR降低(P<0.05),常规组T1~3时MAP与HR均降低(P<0.05);T1~3时观察组MAP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中均未应用乌拉地尔,术中麻黄碱使用率观察组(0例)低于常规组(23.3%)(P<0.05),阿托品使用率观察组(16.7%)与常规组(13.3%)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刻疼痛VAS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3.3%、3.3%)低于常规组(23.3%、26.7%),定向力恢复时间(9.6±2.7min)、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21.3±6.4min)、首次肛门排气时间(8.9±2.7h)均短于常规组(20.8±4.0min、38.6±8.0min、15.8±3.5h)(均P<0.05)。结论:无阿片类药物喉罩全麻用于宫颈锥切术与常规阿片类药物麻醉效果相当,但术中循环更稳定,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术后恢复加快。 马 袁红梅 张素素 张瑶 冯善武关键词:宫颈锥切术 术后恢复 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产时发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3 2015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过程中产时发热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12月在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4627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按是否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组(4018例)和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604例)。记录并对比两组产时发热情况,检测并记录产时发热孕妇发热的时间和在产程开始前及发热时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果: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3.78%(152/4018),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0.82%(5/609)。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的发热率明显高于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P〈0.05)。椎管内分娩镇痛组孕妇产时发热的时间多数出现在椎管内穿刺后3-5小时,尤以4小时时最多,其发热时血白细胞总数为(13.89±3.04)×109/L,C-反应蛋白为(12.52±7.90)mg/L。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是导致孕妇产时非感染性发热的重要因素,发热时多数情况是无需应用抗生素的。 贾瑞喆 樊晟 袁红梅 刘晓梅 王吕兰关键词:椎管内麻醉 分娩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