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晶

作品数:15 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癌症基金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临床管理优化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登记
  • 8篇生存率
  • 6篇癌患者
  • 4篇总生存率
  • 4篇肠癌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3篇无病生存
  • 3篇无病生存率
  • 3篇腺癌
  • 3篇恶性
  • 3篇恶性肿瘤
  • 3篇大肠
  • 3篇大肠癌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手术患者
  • 2篇肿瘤患者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附属...
  • 13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信息技术有限...
  • 1篇上海市奉贤区...

作者

  • 15篇袁晶
  • 12篇莫淼
  • 4篇郭小毛
  • 4篇朱骥
  • 2篇贾慧珣
  • 1篇谢静
  • 1篇贾慧殉
  • 1篇武振宇
  • 1篇吴毓
  • 1篇谢丽
  • 1篇徐海峰

传媒

  • 1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卫生资源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大肠癌标准结算费用研究
2017年
研究探讨大肠癌单病种诊疗费用结算标准的方法,并为医院开展单病种付费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2015年在某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大肠癌病人数据资料为依据,在优化后的临床路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出大肠癌单病种诊疗费用的结算标准。结果:建立了测算大肠癌诊疗费用结算标准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并得到了大肠癌诊疗的结算标准。结论:采用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简单易行、科学合理,大肠癌现有实际收费仅略高于计算出的结算标准,说明本院现有收费的水分很少。
袁晶谢丽莫淼梁斐朱骥贾慧珣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法大肠癌
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初诊未转移肺癌患者的转移部位分布及生存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背景与目的:通过分析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肺癌转移患者的转移部位分布和转移后生存状况,为肺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管理提供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方法:纳入2008—2017年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未发生转移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转移的1490例肺癌患者。通过患者复诊病史资料、电话随访及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生存随访信息。研究诊断时年龄、性别和组织学亚型对转移分布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不同转移部位的转移后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0.8个月,随访期间全死因死亡937例。67.7%的患者仅发生单部位转移,而32.3%的患者有多部位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骨(33.8%)、脑(33.6%)、肺(22.8%)、肝(12.0%)和肾上腺(3.7%)。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脑转移(37.8%vs 31.4%),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多部位转移,小细胞癌容易发生脑转移(47.2%)和肝转移(20.9%)。肺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相对最好(1、3和5年OS率分别为78.3%、47.1%和29.5%),肝转移患者生存相对最差(1、3和5年OS率分别为46.4%、15.2%和3.6%)。结论:肺癌转移患者骨、脑转移比例较高,转移部位分布与性别、诊断时年龄和组织学亚型相关,不同转移部位的预后具有差异性。未来可针对不同转移部位进行机制或临床治疗方案研究,以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预后。
王泽洲张扬莫淼袁晶周昌明沈洁冯小双吴浩旋李航叶挺胡鸿陈海泉郑莹
关键词:肺癌
以大型单中心医院登记为基础的5.5万例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死因分析
2025年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在亚洲人群中尤为高发。甲状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较高,但不同患者的生存差异较大,本研究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5.5万例甲状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了解甲状腺癌患者的长期观察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析甲状腺癌患者死亡的特征及死因分布,为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管理提供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方法:纳入200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共55343例,通过查阅病史了解患者的临床信息,并通过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和死亡信息,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0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的OS率,并在不同性别、年龄组、治疗时期、肿瘤分期及病理学特征等亚组中分别描述。以上海市人口死亡为参照计算标准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和绝对超额风险(absolute excess risk,AER),并在不同性别、诊断时年龄及组织学亚型中分别描述死亡风险。结果:甲状腺癌患者经中位随访63.01个月后,共发生1256例(2.27%)死亡,1、3、5和10年OS率分别为99.67%(95%CI:99.62%~99.72%)、99.11%(95%CI:99.03%~99.19%)、98.48%(95%CI:98.36%~98.60%)和95.81%(95%CI:95.50%~96.11%);Ⅰ、Ⅱ、Ⅲ和Ⅳ期甲状腺癌患者的10年OS率分别为97.99%(95%CI:97.70%~98.28%)、89.80%(95%CI:87.24%~92.37%)、77.84%(95%CI:70.76%~84.92%)和62.95%(95%CI:55.37%~70.54%)。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的患者生存存在显著差异。1256例死亡患者中,234例(18.63%)因甲状腺癌而死亡,最常见的死因为其他肿瘤(n=639,50.88%),另有92例(7.32%)死亡归因于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甲状腺癌各个亚型患者的全死因死亡率都比一般人群高,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未分化癌/低分化型甲状腺癌中死亡风�
沈洁刘婉琳王泽洲牟思博莫淼周昌明袁晶王宇郑莹嵇庆海
关键词:甲状腺癌总生存率死因分析
体重指数与年龄交互作用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患者的BMI与其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25629例初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经调整主要预后影响因素,以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年龄亚组中BMI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BMI与年龄均为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在年龄小于35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J”型的关联,BMI为20.16kg/m^(2)的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在年龄35~60岁组观察到BMI在23kg/m^(2)以下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BMI在23kg/m^(2)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年龄大于60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U”型的关联,BMI为23.86kg/m^(2)的女性死亡风险最低。年龄小于35岁组患者的死亡风险对BMI变化的敏感程度相较于年龄35~60岁组和大于60岁组更高。结论:在校正了相关预后因素后,BMI与年龄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对于年轻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0kg/m^(2),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4kg/m^(2)。
肖佳龙莫淼周昌明王泽洲沈洁袁晶余科达柳光宇吴炅沈镇宙邵志敏郑莹
关键词:体重指数年龄乳腺癌
以大型单中心的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报告被引量:32
2020年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5872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5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根据年龄组、性别、首次治疗时期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所有患者经中位4.7年随访后,5和10年OS分别为92.5%和83.0%,相应DFS分别为86.6%、77.0%。不同年龄段患者OS和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OS和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7年各时期患者5年OS和DFS分别为85.8%、92.0%、92.1%、92.9%、93.8%和70.2%、84.7%、86.0%、87.8%、90.1%;2003—2005年、2006—2008年患者10年OS分别为71.0%、82.6%,DFS分别为56.0%、75.2%,后3年相比前3年分别提升了11.6%和19.2%。结论:首次报告国内乳腺癌患者的10年长期生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乳腺癌患者OS和DFS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预后和长期生存正在不断改善,可能与筛查应用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步有关。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稍差,值得关注。
莫淼袁晶周昌明沈洁王泽洲余科达柳光宇吴炅沈镇宙邵志敏郑莹
关键词:乳腺癌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
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20万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报告被引量:32
2020年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患者生存率是评价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描述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20万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以真实世界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之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202542例。通过患者复诊病史资料、电话随访及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生存随访信息,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寿命表法估计各个病种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以性别、年龄组、首次治疗时间分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各病种的总体生存曲线。结果:患者总体的1年、3年、5年OS分别为89.8%、77.4%和71.0%;男性患者5年OS为58.8%,女性患者为78.7%。在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患者的5年OS最高,为98.6%;胰腺癌患者最低,为11.4%。2013—2017年首次治疗的乳腺癌、肺癌和肾癌患者5年OS分别为90.0%、55.9%和80.7%,显著高于2008—2012年首次治疗患者,其他肿瘤未见显著上升。结论: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经规范诊治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女性生存情况显著优于男性,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可能归功于新的临床治疗和早诊手段。
周昌明莫淼袁晶沈洁王泽洲张志红朱骥秦一雨郑莹吴炅郭小毛
关键词:恶性肿瘤生存率
以大型单中心医院登记为基础的6737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的生存报告被引量:4
2024年
背景与目的:收集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6737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1、3和5年观察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中国的胃癌防控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共6737例,通过查阅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的临床信息,并通过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和5年OS率和DFS率,并在不同年龄组、性别、治疗时期、肿瘤分期及病理学特征等亚组中分别描述。结果: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经中位50.99个月随访后,5年OS率和Ⅰ~Ⅲ期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70.37%和69.46%。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胃癌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94.32%、82.56%、51.01%和23.97%。不同年龄、部位、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和Lauren分型的患者生存有显著差异。结论: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胃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
沈洁王江立王泽洲莫淼周昌明袁晶徐大志郑莹
关键词:胃癌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
结直肠癌患者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了解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特征及分布情况,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后续随访、监测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6—2015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诊治的所有结直肠癌患者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R 4.2.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7890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226例(2.86%)患者患有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且接受化疗(3.40%)和第一原发部位为结肠癌(3.33%)的患者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发病比例更高。肺是最常见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部位(20.35%),其他易感部位依次为结肠、乳腺、胃、前列腺、直肠、甲状腺和肾等。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与结直肠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25年,肺、甲状腺、结肠、前列腺、乳腺和肾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与结直肠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4年,直肠和胃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与结直肠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5~6年。结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在接受化疗和第一原发部位为结肠癌的患者中发生比例更高,且主要发生在肺、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各部位的中位间隔时间约为初始结直肠癌诊断后的2~6年,需在此期间内对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易感部位进行密切监测。
郭星灵袁晶徐海峰武振宇
关键词: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健康管理
某院恶性肿瘤患者随访工作的实践及思考被引量:14
2013年
对某院随访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工作成果作一介绍,展示该院近年随访工作的实践情况。在回顾分析过去随访工作弊端、并借鉴国外先进随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适应肿瘤专科医院的随访工作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耗时长、成本高、效率低的随访局面。探讨目前该院随访系统实施的优点:在保证随访资料信息管理效率和操作方便性的同时,使随访率得到显著提高。提出未来的随访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病人的健康需求,按需向其提供服务,让患者主动参与随访,为我国恶性肿瘤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朱骥贾慧珣袁晶郭小毛
关键词:恶性肿瘤随访
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大肠癌诊疗费用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大肠癌医保患者诊疗费用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其临床路径进行优化,以降低大肠癌诊疗的医疗费用。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至2010年2年间出院的大肠癌医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467人。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和确定影响诊疗费用的关键因素;将现有的临床路径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诊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住院天数、有无并发症合并症是影响大肠癌医保患者总的诊疗费用的关键因素;而临床路径的优化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大肠癌的诊疗费用。结论主要结果可为医院大肠癌单病种付费提供依据,同时为医保基金的支付提供参考,对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贾慧殉谢静吴毓袁晶朱骥郭小毛
关键词:诊疗费用大肠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