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丹
- 作品数:39 被引量:168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北京市昌平区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了解昌平区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昌平区抽取4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共198户居民进行询问调查及膳食调查。结果昌平区居民每标准人日谷类、薯类、豆及豆制品、蔬菜、水果、坚果、畜禽肉、奶及奶制品、蛋及蛋制品、水产品、食用油、糕点小吃、糖及淀粉、盐、酱油、酱类的消费量分别为311.1g、44.4g、9.6g、351.5g、149.1g、13.5g、81.2g、66.3g、46.7g、19.4g、37.1g、16.2g、5.6g、9.2g、16.6g和4.7g。与2002年比较,昌平区居民杂粮、深色蔬菜、奶类消费量增加,畜禽肉、油盐消费量明显减少。城镇居民杂粮、农村居民米类、奶类消费量与年人均收入水平成正相关,畜禽肉、城镇居民面类、酱油、农村居民豆及豆制品消费量与年人均收入水平成负相关。结论昌平区居民膳食状况较2002年有较大改善,膳食结构有所优化,但仍然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油盐消费量依然较高,豆类、奶及奶制品、水产品摄入量亟待提高。
- 刘国蓉闫革彬张海玲芦丹孙伟金文军
- 关键词:食物消费
- 北京市昌平区餐饮业直接入口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 2010年
- 目的了解餐饮业直接入口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及时预测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方法2007年5月—2008年5月,依据相关标准对北京市昌平区7类易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进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样品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43%,检出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66.67%,且夏季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该区餐饮业制作的直接入口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该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加强监督监测,控制污染,以保护就餐者身体健康不受损害。
- 刘国蓉孙伟金文军芦丹张海玲
- 关键词:餐饮业直接入口食品食源性致病菌
- 2017—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2017—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流感报告发病数据,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分析,定量描述有意义区段的变化幅度等特征。结果2017—2022年,昌平区累计报告流感病例5387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18.41/10万。女性报告发病率(443.84/10万)高于男性(396.64/10万)(χ^(2)=171.084,P<0.05);<6岁人群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3976.62/10万)(χ^(2)=196698.165,P<0.05);城镇发病率(481.45/10万)高于农村(148.52/10万)(χ^(2)=5257.738,P<0.05)。流感年报告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特点,以2019年为转折点,2017—2019年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168.23%(95%CI:20.84%~1258.68%,P<0.05),2019—2022年APC为-42.37%(95%CI:-81.91%~-16.04%,P<0.05)。2020年1月24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实施前、后昌平区流感流行均以冬春季为主,应急响应实施前,流感流行主峰持续15周,次峰持续22周,模型拟合峰值分别为3863.80/10万、1120.30/10万;应急响应实施后,流感流行主峰持续12周,次峰持续9周,2个峰值分别为1338.73/10万、284.56/10万。结论2017—2022年昌平区流感呈“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特点,2019年为流感高发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前、后流感流行趋势仍以冬春季为主,但流行强度明显减弱;女性、<6岁人群、城镇地区流感报告发病率较高。
- 韩莹钟伟强李飒芦丹王瑞琴纪宇欣
-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
- 一起澳大利亚游客食物中毒引发的思考
- 2007年
- 闫革彬芦丹
- 关键词: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游客流行病学调查
- 一起弗氏柠檬酸杆菌所致食源性疾病调查被引量:15
- 2013年
- 本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一起集体聚餐所致食源性疾病进行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例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证实该起食源性疾病由食用受弗氏柠檬酸杆菌污染的食品所致。
- 闫革彬隋吉林芦丹刘重程王涛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 北京市昌平区市售仿瓷餐具卫生质量状况监测分析
- 2015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市售仿瓷餐具卫生质量状况,为政府部门有效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昌平区农贸市场、超市及日杂店随机抽取仿瓷餐具样品150件,进行甲醛、三聚氰胺、蒸发残渣、重金属和脱色试验检测,检测结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50件样品中合格105件,合格率为70.00%。其中,各项指标中甲醛的合格率最低(73.33%);不同类型仿瓷餐具中,碗的合格率最低(58.82%);标识不明的样品合格率低于标识清晰的样品合格率;农贸市场、超市和日杂店销售样品的合格率分别为67.65%、75.44%和6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昌平区市售仿瓷餐具卫生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原料选材、生产工艺等环节的全面监管,同时加强成品监测及流通环节的监管。
- 闫革彬芦丹
- 关键词:仿瓷餐具卫生质量
- 北京市昌平区市售一次性纸杯铅、脱色试验、荧光性物质监测分析
- 2016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市售一次性纸杯卫生质量状况,为政府部门有效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昌平区农贸市场、超市及网店随机抽取一次性纸杯样品共150件,进行铅、脱色试验和荧光性物质检测,检测结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50件样品中合格137件,总合格率为91.33%。其中,各项指标中脱色试验合格率最低(92.67%);不同采样地点样品中农贸市场样品合格率最低(83.33%);不同标识情况样品中标识不清样品合格率最低(80.00%)。结论北京市昌平区市售一次性纸杯存在脱色试验和铅超标现象,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原料选材、生产工艺等环节的全面监管,同时加强成品监测及流通环节的监管。
- 芦丹刘国蓉李宏通曹民乔庆东庄景新孟鹏
- 关键词:一次性纸杯卫生质量
- 2010-2014年北京市昌平区市售农产品中铅镉汞含量检测结果被引量:8
- 2017年
- 为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市售农产品铅、镉、汞污染现状并进行评价,本研究2010-2014年,在辖区内农贸市场、超市随机抽取谷物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肉类、蔬菜、食用菌、水产品、水果等进行铅、镉、汞(总)含量检测;采用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状况评价。结果显示,575份监测样本中有45份样本超标,存在轻、中、重度3个污染水平,总超标率为7.83%。不同类别食品中乳及乳制品、谷物及其制品和蔬菜超标率较高,分别为16.00%、13.13%和11.43%;不同监测指标中铅超标率最高(4.52%),其次是汞(总),超标率为3.13%。北京市昌平区市售部分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铅、镉、汞(总)污染,超标食品种类涵盖了谷物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蔬菜等居民主要消费食品,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
- 芦丹刘国蓉王焕新李宏通孙伟张海玲
- 关键词:农产品镉
- 北京市昌平区2010-2015年市售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分析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市售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为政府部门有效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10-2015年,在辖区内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和餐饮单位抽取12类368件食品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结果 368件食品样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6株,总检出率为4.35%。其中,不同类别食品中生禽肉检出率最高(25.71%),其次是生畜肉(11.11%)和鲜冻水产品(6.67%);各季度样品中三季度样品检出率最高(7.41%),其次是二季度(4.11%),一、四季度样品未检出;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和餐饮单位等不同销售场所样品检出率分别为4.85%、4.11%和4.20%。结论 2010-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市售生禽肉、生畜肉和鲜冻水产品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且以三季度污染较为突出。
- 芦丹刘国蓉李宏通舒高林刘毅牛桓彩
- 关键词:市售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
- 昌平区2004~2007年食物中毒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与规律。[方法]对昌平区2004~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布描述。[结果]昌平区2004~2007年共发生食物中毒33起,中毒人数474人,无死亡病例;中毒人群中男性296人,占62.45%,女性178人,占37.55%,从年龄构成看,中毒人群中20~40岁年龄段居多,占总中毒人数的49.58%,从职业构成上看,中毒人群中工地民工所占比例较高,占33.76%,其次为企事业单位职员,占28.69%;致病因素主要为植物毒素,占总起数的60.61%;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及饮食服务单位为主,其中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占57.17%;从发生时间上看,夏秋季食物中毒多发,2004~2007年一、四季度食物中毒的发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三季度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结论]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大对集体食堂特别是工地食堂的监督力度,并开展针对性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活动。
- 刘国蓉孙伟芦丹
- 关键词: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