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云鹏

作品数:38 被引量:50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0篇同位素
  • 10篇土壤
  • 9篇植物
  • 7篇水分
  • 6篇稳定同位素
  • 5篇岩溶
  • 5篇植被
  • 4篇水文
  • 4篇基岩
  • 4篇峰丛
  • 3篇树干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小流域
  • 3篇喀斯特地区
  • 3篇旱季
  • 3篇峰丛洼地
  • 3篇表层岩溶
  • 3篇表层岩溶带
  • 2篇地貌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亚...
  • 31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贵州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7篇聂云鹏
  • 32篇陈洪松
  • 21篇王克林
  • 9篇付智勇
  • 6篇张伟
  • 6篇张伟
  • 5篇杨静
  • 4篇王升
  • 4篇丁亚丽
  • 3篇刘春
  • 3篇张君
  • 3篇邓彭艳
  • 3篇张川
  • 3篇杨静
  • 3篇谭巍
  • 2篇杜虎
  • 2篇戴全厚
  • 2篇叶莹莹
  • 2篇冯腾
  • 2篇王发

传媒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土壤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质灾害与环...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层浅薄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研究方法被引量:35
2010年
植物水分来源取决于环境中有效水的分布及植物获取水分的能力.旱季,土层浅薄地区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物能否利用风化基岩层水分是其能否维持正常水分消耗的关键.本文综述了4种土层浅薄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和分析植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监测地表以下各层次水分变化、监测并分析植物体水分指标季节变化以及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植物水分来源,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聂云鹏陈洪松王克林
关键词:植物研究方法稳定同位素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典型生境不同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差异被引量:10
2010年
通过测定7种典型植物的叶片δ13C值,比较了桂西北喀斯特坡地连片裸露石丛及其临近浅薄土层处植物叶片δ13C值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旱季(2008年11月、2009年3月)植物叶片δ13C值显著高于雨季(2009年7月)(P<0.05);旱季和雨季菜豆树、铁线莲、黄荆的δ13C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盐肤木、红背山麻杆、蕨、肾蕨旱季显著高于雨季(P<0.05);季节性降雨差异对乔木类菜豆树、藤本类的铁线莲以及根系较深灌木叶片δ13C值的影响较小,而对浅根系草本植物、浅根灌木影响较大;旱季和雨季2种生境下菜豆树叶片δ13C值差异均不大,旱季和雨季连片裸岩生境的红背山麻杆和黄荆叶片δ13C值与临近浅薄土层生境值的差异虽不显著(P>0.05),但差异大于菜豆树,说明生境条件的差异对这2种灌木叶片δ13C值的影响较大。
谭巍陈洪松王克林聂云鹏邓彭艳
关键词:桂西北水分利用效率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不同演替阶段典型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差异被引量:8
2010年
通过测定9种典型植物的叶片δ13C值,比较了桂西北喀斯特坡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灌草丛、灌丛、次生林)植物叶片δ13C值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雨季(2009年7月)3个演替阶段间整体植物叶片δ13C值无显著差异;旱季(2009年11月)灌丛植物叶片δ13C值显著高于次生林(P<0.05),且高于灌草丛,但差异不显著;灌草丛与次生林植物叶片δ13C值相近。以生活型分类分析,旱季乔木植物叶片δ13C值在3个演替阶段差异不显著,灌木和草本叶片δ13C值为灌丛高于次生林,且差异接近显著水平(P分别为0.063和0.074)。旱季和雨季对比中,灌丛植物叶片δ13C值旱季显著高于雨季(P<0.05),灌草丛、次生林的旱季和雨季对比差异不显著。3个演替阶段的乔木叶片δ13C值旱季与雨季差异均不显著,灌丛阶段的草本植物和灌草丛阶段的灌木植物叶片δ13C值旱季显著高于雨季。说明季节性降雨变化对灌丛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对灌草地和次生林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影响灌木和草本植物叶片δ13C值实现的。
谭巍陈洪松王克林聂云鹏邓彭艳
关键词:桂西北植被演替植物叶片
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能力研究
曾馥平俞孜宋同清王克林彭晚霞刘艳陈洪松曾昭霞黄艳霞聂云鹏何衍海李茂
0.25mm中,团聚性能好,土壤抗蚀性强,但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0-20cm表层,极易遭受人类干扰和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土壤水分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均不是主要影响因子,其空间分异与人类干扰方式与强度有密切关...
关键词:
关键词:土壤养分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
出露基岩生境典型植物树干液流对自然降水和连续干旱的响应特征被引量:12
2018年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常见的出露基岩生境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生境典型乔木类植物菜豆树和圆叶乌桕,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结合遮雨试验,分析了植物树干液流对自然降水和连续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生长季不同时期,降水后2树种液流密度较降水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始终呈现落叶乔木圆叶乌桕高于半落叶乔木菜豆树的特征;连续2个月遮雨条件下,2树种液流密度均无明显降低的趋势,表明2树种均不依赖受近期降水主导的水源;通过对降水前后及连续干旱条件下2树种液流密度与环境因子的拟合关系研究发现,气象因素差异对水分环境变化条件下植物蒸腾耗水的影响较小.自然降水和短时期的连续干旱并未显著改变2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这可能与出露基岩生境特殊的水分蓄持环境和乔木类植物依赖相对稳定的深层水源有关.
张慧玲张慧玲丁亚丽王克林陈洪松
关键词:蒸腾耗水量
岩溶山区水分时空异质性及植物适应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83
2013年
西南岩溶地区虽然降水充沛,但因具有二元水文结构,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深埋,加上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储水能力低,岩溶干旱严重,水分亏缺仍然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限制因子。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岩溶山区水分运移过程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亟需综合考虑岩性、地形地貌、土壤与岩石分布、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岩溶山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降雨入渗产流规律、水分时空异质性、植物水分来源及适应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以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水分运移过程与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土壤物理学、生态水文学、植物生理学、岩溶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探讨表层岩溶带的水文调节功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坡面、小流域尺度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西南岩溶山区水源涵养型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陈洪松聂云鹏王克林
关键词:岩溶山区土壤水分
喀斯特地区洼地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规律被引量:34
2013年
本文基于连续2年土壤水分的定位监测数据,分析探讨了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质背景(纯灰岩与白云质灰岩)洼地剖面(0~90 cm)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洼地剖面土壤含水率总体较高,且从表层到深层表现为增长型;2009年和2010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为活跃层、次活跃层、相对稳定层,但均无速变层,不同地质背景的具体分层略有差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集中分布在浅层土壤层,相对稳定层较厚,对应着较差的水文调蓄功能,洼地土壤的水分调蓄功能可能会因其相对较深厚(80~100 cm)的土层而被高估。受降雨、蒸发及植物蒸腾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一年中可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3个阶段,而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和恢复,主要依靠强度适中、历时较长且雨量较大的降雨,微雨和暴雨的作用较小。
张川陈洪松聂云鹏张伟张伟冯腾
关键词: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率
喀斯特出露基岩生境两种典型乔木的树干液流特征被引量:10
2017年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常见的出露基岩生境为研究对象,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分析2种典型乔木菜豆树和圆叶乌桕的树干液流特征.结果表明:2树种树干液流对干、湿季均有明显响应;同为落叶乔木,菜豆树(约1个月)无液流特征的时长远小于圆叶乌桕(约4个月);圆叶乌桕单位胸高断面积年总蒸腾耗水量高于菜豆树,生长季内(4—9月)2树种单位胸高断面积耗水量分别约占全年的90%和66%;2树种液流密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2树种生长季内液流密度、日蒸腾耗水不仅小于同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的非喀斯特地区,而且小于邻近的喀斯特地区,甚至低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典型树种同一参数的值.喀斯特出露基岩生境2种典型植物的蒸腾耗水量因特殊的水分环境而受到限制,同为落叶乔木却对应着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
张慧玲丁亚丽陈洪松王克林聂云鹏
关键词:蒸腾耗水
一种提升小降雨补给喀斯特坡地表层土壤和强风化基岩层水分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壤水分环境提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提升小降雨补给喀斯特坡地表层土壤和强风化基岩层水分的方法,其步骤是:1)在目标树种直径1m范围内的东西南北方向上均钻孔一个,钻孔深度至可见明显的风化基岩层;2)对钻孔进行砂子...
聂云鹏黄丽林海飞刘文娜陈洪松王克林
喀斯特区出露基岩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碳酸盐岩强烈的可溶蚀性导致喀斯特地貌土壤和基岩在空间上镶嵌分布,基岩出露地表现象普遍存在,但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仍不明晰,为探明出露基岩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方法]以距离岩石20 cm(岩脚)和100 cm(非岩脚)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环入渗法测定出露基岩不同距离的土壤入渗速率,并采用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探讨优先流特征。[结果]非岩脚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岩脚土壤(p<0.05),而土壤体积质量则显著偏小(p<0.05);非岩脚土壤的入渗特征参数(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均比岩脚土壤高。随距离出露基岩变远,染色区域面积和优先流路径呈增加趋势,表明非岩脚土壤的水分入渗能力和优先流发生频率均强于岩脚土壤。岩面粗糙度是影响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重要因子,土壤入渗速率随岩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岩面粗糙度与土壤入渗特征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岩出露影响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最优拟合模型为Kostiakov模型(R^(2)=0.89),其次为Horton模型(R^(2)=0.80),最差为Philip模型(R^(2)=0.72)。[结论]研究结果明确出露基岩对喀斯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并强调岩面粗糙度的控制作用。
曾红董天富杨静杨静张君陈洪松
关键词:入渗特征入渗模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