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鹤云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摸球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纤维蛋白原(Fb)、全血低切黏度(LBV)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PV、HBV、Fb、LBV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提高其生活质量。
- 牛建平田红梅程鹤云张延军
- 关键词:丁苯酞阿替普酶脑梗死
- rhG-CSF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Survivin、Egr-1表达及血管再生的影响
-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长,致使一系列老年病如缺血性脑血管意外逐年增多。此类疾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很高,成为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累。脑微血...
- 程鹤云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再生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 文献传递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脑缺血大鼠SDF-1/CXCR4信号轴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刺激因子(rhG—CSF)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SDF-1/CXCR4信号轴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rhG-CSF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90min再灌注,分别于7、14、21d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内SDF-1、CXC[14、CD34(+)的水平变化。结果rhG—CSF治疗组大鼠术后7、14d时神经细胞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SDF-1、CXCR4的水平及血管再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结论rhG—CSF可促进SDF-1活化,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促进EPCs归巢至缺血组织区参与血管再生。
- 郭利利焦淑洁张晶程鹤云滕军放
- 关键词:脑缺血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脑组织Egr-1、Survivin蛋白表达及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Survivin、Egr-1表达和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4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术后2h后自腹部皮下注射rhG-CSF50μg/(kg·d),单次注射7.5mL,连续用药5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于实验后7、14和21d处死8只。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r-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通过CD31+细胞的标记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实验后7、14和21d,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Egr-1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983、497.289、122.182、162.468、322.983和126.100,P<0.001)。实验后14d,2种蛋白的表达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实验后14d,治疗组Egr-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实验后14d微血管计数达到高峰,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rhG-CSF可能通过上调Egr-1和Survivin的表达促进血管形成。
- 程鹤云滕军放郭利利
-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再生
- 非溶栓性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血清NSE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未进行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烯醇化酶( NSE)水平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入院时间〈72 h,符合WHO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头部CT排除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 d后复查MRI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Elisa法定量检测血浆NSE水平;并探讨其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中36例出现出血性转化(转化组),其余60例为非转化组,出血性转化脑梗死组神经烯醇化酶水平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NSE均影响出血性转化水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神经烯醇化酶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测定神经烯醇化酶水平与其出血性转化相关,这可能是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程鹤云赵幸娟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LOGISTIC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