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强
- 作品数:45 被引量:577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长垣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及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
- 针对大庆长垣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应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流带、辫状河道和心滩坝、心滩坝内部构型四个...
- 白振强吴胜和
- 关键词:构型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挖潜措施
- 计算超前注水中合理注水时间与极限注水时间的一种方法被引量:16
- 2003年
- 根据同步注水、超前注水7个方案进行模拟研究,拟合出超前注水中压力保持水平与超前注水时间的关系式,结合未饱和油藏开发的物质平衡方程和经济指标,导出超前注水开发低渗透油田中合理超前注水时间和极限注水时间的计算公式。并应用这两个公式对榆林油田的合理超前注水时间和极超前注水时间进行了计算。为超前注水技术中确定注水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 王瑞飞李小罗李彪王永宏康立明白振强
- 关键词:超前注水计算方法油藏开发
-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及剩余油研究
- 针对大庆油田喇南-北二西区葡一组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储层,应用各类动静态动态资料,采用分级描述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精细研究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特征,对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深化对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模式的认识...
- 白振强刘海波
- 关键词:内部构型剩余油分布
-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应用被引量:23
- 2010年
-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岩芯、测井和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5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等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利用国内外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了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交互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提高了三维储层构型地质建模的效率。根据研究区内部构型与注采井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不同开采措施挖潜曲流河砂体点坝内部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 兰丽凤白振强于德水霍正旺
- 关键词:内部构型地质建模非均质性挖潜措施
- 灰色系统评价特低渗透油藏方法研究及应用被引量:14
- 2004年
- 从安塞油田王窑、侯市、杏河区块长6非均质特低渗透岩性油藏出发,利用灰色系统评价预测长6油藏有利区。在分析长6储层分类评价参数、分布范围、标准、权值及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和归纳了多种信息,精细评价和预测了多个有利区块,为合理选择该区油田开发决策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 宋子齐刘青莲郭睿陈荣环白振强康立明
- 关键词:灰色系统低渗透油藏油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
- 大庆油田辫状河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研究
-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葡一组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储层,应用测井、取芯、地震和开发动态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状河砂体五级界面辫流带、四级界面辫状河道和心滩、三级界面心滩坝内部构型五个层...
- 白振强吴胜和付志国
- 关键词:内部构型剩余油分布
- 文献传递
- 一种水驱开发地质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在辽河油田的应用被引量:19
- 2004年
- 针对辽河油田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和评价指标分析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水驱难易程度、水驱均匀程度及水驱开发潜力综合地质因素的评价参数、标准、权系数和自动处理方法。通过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技术及综合归一 ,对不同类型油田水驱开发潜力地质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处理。从而 ,深入地对不同开发效果的水驱开发油田进行了调整方法分析 ,为合理选择该区油田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 宋子齐赵磊康立明白振强陈荣环潘玲黎杨金林
- 关键词:辽河油田灰色系统调整方法
- 含油面积灰色评价熵模型及其应用
- 2004年
- 针对目前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评价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含油面积等地质模型中有时存在评价结果分辨率不高的问题。文章基于信息论中Jaynes最大信息熵原理和灰色关联度的定义,构造目标函数,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灰色精细评价模型。结合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具体应用,并与原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基本一致,却明显提高了分辨率。该模型数学推导严谨,可靠性高,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白振强宋子齐
- 关键词:含油面积灰色关联分析法岩性含油性含油面积权系数
- 基于取心井的厚油层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2025年
- 大庆油田厚油层砂体目前已经全部开展聚合物驱,进入后续水驱阶段。聚合物驱后厚油层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储层中下部优势渗流通道发育,定量化描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后期开展四次采油和开发调整的基础。为此,利用大庆长垣油田北部聚驱前后部署的36口密闭取心资料、测井解释和开发动态资料,通过“动静结合”、统计分析和岩心驱替实验的方式,定量化描述聚合物驱前后的油层动用状况、水洗程度、含油饱和度和流体渗流特征变化规律,明确注聚过程中不同渗透率储层的油水渗流规律和聚合物进入储层的特征。研究认为,大庆长垣油田厚油层聚合物驱前水洗厚度比例73.4%,聚合物驱后水洗厚度提高到91.0%。聚合物驱后强、中水洗厚度较聚合物驱前增加了23.2%和7.0%,弱、未水洗厚度比例由聚合物驱前的46.9%降低到聚合物驱后的16.7%。聚合物驱前储层含油饱和度主要分布在45%~65%,聚合物驱后含油饱和度主要分布在25%~45%。高渗透层后续水驱阶段流体渗流能力进一步增强,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残余油饱和度降低。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开发调整潜力,是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和四次采油开发的主要方向。
- 白振强白振强皮彦夫王清华朱琦王义俊
- 关键词:厚油层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含油饱和度
- 河流-三角洲储层大孔道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17
- 2007年
-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透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利用高含水和特高含水阶段砂岩油藏储层参数变化规律、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储集砂体内部的主要非均质特征和高速、长期注水开发方式对形成高渗透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储层大孔道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流-三角洲储层大孔道形成过程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内因,而注水开发是其形成的外因,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大孔道的形成。
- 白振强
- 关键词:大孔道微观结构非均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