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辉
- 作品数:123 被引量:1,718H指数:21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机器人应用冲击、职业可迁移技能和职业—技能合意性被引量:10
- 2024年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机器人作为其重要载体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对劳动就业和任务分配产生深远的影响。现有文献更多关注机器人应用的岗位更替效应,忽视其重塑工作流程和改变生产任务而影响劳动技能需求。本文基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机器人应用对职业—技能合意性的冲击,从任务去常规化和职业可迁移技能需求增加的维度,探究机器人应用对职业—技能合意性的影响机制,分类检验不同类型可迁移技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剖析部分学历不足的劳动群体就业状况、工资收入和职业地位的变化。研究发现:(1)机器人应用会重构机器与劳动间的任务分配,使劳动者从事的任务去常规化,也会增加职业可迁移技能需求,进而降低职业—技能合意性。(2)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复杂问题解决技能、资源管理技能和社交技能等不同类型的职业可迁移技能需求导致职业—技能合意性降低,这在新职业和数字职业中也有明显体现。(3)在机器人冲击下部分学历不足的劳动群体会借助智能化机器突破职业藩篱,推动职业地位向上流动;但也有部分劳动群体,被机器人替代而面临离职风险增加和工资下降等问题。技能深化能够帮助劳动者摆脱技能不足的困境,提高职业—技能合意性,进而缓解机器人应用的负向冲击。
- 王林辉周慧琳钱圆圆董直庆
- 关键词:机器人应用
- 吉林省经济增长来源和技术扩散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吉林省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其增长来源差异明显,长春市和吉林市的技术进步扩散效应能促进其他地区技术水平的提升,该技术扩散效应具有记忆性。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不仅来源于域内技术扩散和国外技术扩散作用,也依赖于自身的研发与创新。吉林省应结合地区技术禀赋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来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增长。中部地区应采用多种途径提升技术进步水平,并充分发挥对其他地区的技术扩散作用。东部地区应依托长白山资源和边境区位条件,优先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西部地区应主要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快速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
- 蔡玉程王林辉
-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
- 现象级科技创新:杭州“六小龙”企业崛起的思考
- 2025年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杭州“六小龙”企业脱颖而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文章结合区域创新理论,从创新链视角探究了“浙大现象”,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龙头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从创新生态视角考察了技术、制度和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的叠加效应,以此深度解读“六小龙”等科技创新企业在杭州崛起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浙江大学凭借其雄厚的学科实力、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专利落地转化机制和“浙大系”校友网络,在科技企业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及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中发挥了重要的助力作用。杭州市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经横向协同与纵深扩展,在算力基础、技术应用场景和人才循环等方面为“六小龙”企业构筑了立体支撑体系,其技术溢出对本土创新形成了催化作用,而头部科技企业与新兴赛道企业的共生也推动了杭州产业集群的整体进阶。杭州市外在制度供给与内在浙商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共同促进了“六小龙”等科创企业的快速崛起。
- 王林辉曹宇彤张学峰
- 关键词:浙商文化
- 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就业:基于任务偏向视角的经验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文章运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任务的常规属性、认知属性以及社交属性三个维度,实证检验了机器人应用的任务偏向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具有显著的任务选择偏向,能提升非常规型任务、认知型任务和社交型任务的劳动力需求;机器人应用对不同学历劳动者的任务选择偏向具有异质性,能显著提升高学历非常规型、常规型、认知型及社交型任务的劳动力需求,但会减少低学历常规型、认知型和非认知型,以及高学历非社交型任务的劳动力需求。因此,要注重对劳动者特别是从事常规型、非认知型以及非社交型任务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再培训,以助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 钱圆圆王林辉姜昊
- 关键词:机器人就业
- 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结构及其资本体现式技术溢出效应被引量:1
- 2011年
- 文章利用1985-2007年世界107个国家SITC三位码分类下60多类机械设备进口数据,以出口品生产世界份额的相对权重,测度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并从产品层面构建进口机械设备技术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模型,检验进口机械设备的资本体现式技术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结构不断升级,中高技术含量和中等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进口比重逐年提高,低技术含量机械设备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发达国家源于资金和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引进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的约束,则以进口中等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为主。(3)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资本体现式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主要作用于非中性技术进步。
- 王林辉苏碧娟董直庆
- 关键词:进口机械设备
- 论股市与经济增长互动机理
- 2005年
- 增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识别了在制度约束下经济体内要素作用的经济增长问题,考察了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分析表明,在我国,资本贡献率约为60%,远超过劳动等其他要素的经济贡献,并已成为我国近2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 王林辉郑吉春李富强
- 关键词:经济增长股市新古典增长理论经济贡献过劳
- 要素空间流动、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分析被引量:15
- 2020年
- 在要素流动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会持续吸引要素流入,逐渐累积形成集聚效应,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条件和政策差异,不同地区要素流动强度、方向和产业集聚类型存在异质性,进而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同。本文采用2000—2015年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设计资本、劳动和技术流动指标,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本地与相邻地区要素空间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易受空间相邻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东北地区本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明显,长三角地区本地和空间相邻地区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本地、空间相邻地区资本、劳动和技术要素流动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产业集聚,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东北地区要素流动并未通过多样化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而是借助本地、空间相邻地区资本和劳动流动促进专业化产业集聚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 王林辉赵星
- 关键词:经济增长
- 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1-2007)被引量:111
- 2011年
- 将资本分为建筑资本和设备资本两类,利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阐释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利用资本质量指数调整设备资本存量,考察资本即期服务效率调整后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设备资本投资中的体现式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4.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6%,占资本贡献的14.8%。技术进步贡献呈阶段性变化,且不同类型技术进步贡献出现分化。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贡献呈平缓下降趋势,而中性技术进步贡献呈现先降后升的V型变化特征,但降幅大、升幅小。因此若不从根本上扭转技术进步贡献的下降趋势,经济高增长将无法长期持续。
- 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
- 关键词: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
- 资本体现式和中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被引量:2
- 2010年
- 笔者利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方法分析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特征,结果显示资本体现式和中性技术进步都是制造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作用更稳健,产权制度和资本深化对制造业技术进步也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按照技术属性对制造业分组采用PCSE回归方法检验,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低技术行业技术进步增长主要源于中性技术进步,而中高技术行业却取决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在回归方程的控制性变量中,利润率对低技术行业技术进步正向作用显著,对中高技术行业作用不明显。资产规模反向效应明显即行业资产规模越大越不利于技术进步,同时产权制度和资本深化在各组中显著正向作用保持不变,表明非国有经济发展和资本深化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
- 王林辉董直庆
- 关键词: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
- “搭便车”抑或“搭黑车”:环境规制的“本地—邻地”绿色技术进步效应检验
- 研究目标:环境规制的"本地—邻地"绿色技术进步效应。研究方法:在Acemoglu等(2012)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两地区模型数理演绎环境规制对"本地—邻地"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合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环境规...
- 董直庆王辉王林辉
- 关键词:环境规制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