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PE1乙酰化调节电离辐射诱导的HeLa细胞自噬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apurinic/aprimid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1,APE1/Ref-1)乙酰化对电离辐射诱导He La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方法给予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处理He La细胞及子系细胞APE1WT和APE1K6R/K7R,应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的方法检测APE1乙酰化修饰及Beclin1/Bcl2的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自噬的水平,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LC3的聚集,Western blot检测APE1、LC3和p62的表达。结果 He La细胞APE1乙酰化水平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和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He La细胞LC3Ⅱ的表达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而与p62呈负相关(P<0.05);电离辐射促进细胞的自噬水平和LC3的聚集。电离辐射后,LC3Ⅱ上调;与对照组APE1WT相比,APE1K6R/K7R细胞Beclin1/Bcl2结合增强,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62表达上调(P<0.05)。结论 APE1乙酰化通过Beclin1/Bcl2途径调节电离辐射诱导的He La细胞自噬。
- 张志敏杨镇洲何昊蓝保华李钱吴艳王帅李娟
- 关键词:电离辐射自噬
- 结直肠癌放疗前后存活蛋白的表达与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放疗前存活蛋白表达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肿瘤中心收治的未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放疗,并检测放疗前后存活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存活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放疗疗效相关性。结果放疗前和放疗后,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Duck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存活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存活蛋白阳性率高于≥5 cm者,结肠部位的阳性率高于直肠部位者,浸润程度突破肌层的阳性率高于肌层以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疗前存活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的增强,结直肠癌放疗效果越差(P<0.05)。结论存活蛋白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结直肠预后及结直肠癌是否需要辅助放疗或改进放疗方法的指标。
- 李娟罗维王帅胡南张翀吴艳杨镇洲
- 关键词:结直肠癌放疗存活蛋白放疗敏感性
- 223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的临床因素与预后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发生骨相关事件(SREs)的风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2012年该院223例NSCLC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对SREs的预测因素分析。结果223例NSCLC骨转移患者中,发生SREs患者为119例(53.4%)。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无吸烟史、腺癌、单发骨转移病灶患者发生SREs风险低于男性、吸烟史、非腺癌、多发骨转移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骨转移是发生SREs的独立风险因素。NSCLC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3个月,生存分析显示NSCLC骨转移患者发生SREs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NSCLC骨转移患者中,女性、腺癌、不吸烟史、单发骨转移病灶患者发生SREs风险更低,多发骨转移是发生SREs的独立风险因素,应注意监测和预防。
- 王帅李钱卿毅仲召阳单锦露关伟杨雪琴王阁杨镇洲王东
- 关键词:骨转移骨相关事件
- 小细胞肺癌脊髓转移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小细胞肺癌脊髓内转移病例少见,目前尚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预后差,本文针对临床病历对小细胞肺癌出现脊髓内转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做报道及探讨。方法我科2009年8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一例小细胞肺癌脊髓转移病例诊治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小细胞肺癌出现脊髓转移。结论小细胞肺癌一旦出现脊髓转移,病情将恶化迅速、预后极差。
- 王帅金丰王阁王东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
- 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脑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状况的不一致性研究
-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根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决定是否选择EGFR-酪...
- 王帅胡南陈川肖华亮罗维李娟胡金蓉吴艳杨镇洲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病灶EGFR基因
- 盐酸厄洛替尼单药在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特罗凯(盐酸厄洛替尼)单药对局部复发或转移性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例局部复发或转移性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给予单药特罗凯治疗,同时积极处理相关毒副反应,评价姑息治疗效果及文献追踪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结果患者出现中重度药物不良反应后减量服用药物,基本能够耐受,并继续维持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结论特罗凯单药用于治疗局部复发或转移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王帅王阁王正波胡晓王东
- 关键词:盐酸厄洛替尼头颈部肿瘤姑息疗法
- CD151通过上皮间质转化及干性相关通路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四跨膜蛋白CD151在肺癌脑转移中的预测作用及相关分子通路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5年6月本中心160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脑转移患者88例,无脑转移患者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51在肺癌组织的表达,并运用Spearman分析CD151表达与脑转移相关性。再选择人NSCLC细胞株HCC827,应用siRNA干扰、Western blot、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CD151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状况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干性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相对于无脑转移患者,NSCLC脑转移患者肺癌组织CD151表达显著增加(P=0.012),Spearman分析表明CD151高表达与脑转移呈正相关(r=0.478,P=0.004)。通过siRNA敲低CD151可上调Ecadherin表达,并下调Vimentin、SOX2、CD44和CD133表达,同时降低HCC827细胞增殖(P=0.026)与迁移能力(P=0.032)。结论 CD151可能通过调控EMT、干性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影响NSCLC细胞的增殖、迁移,CD151可能是NSCLC脑转移的潜在预测因子。
- 王帅张诗珩张志敏杨镇洲
- 关键词:CD151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 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脑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状况的一致性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与脑转移灶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况,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31例NSCLC脑转移患者的肺原发灶和脑转移灶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应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EGFR突变分析,如发现两者突变不一致则进一步采用增殖阻碍突变系统(ARMS)验证。结果 31例NSCLC肺原发灶中,8例存在19外显子E746-A750缺失突变、4例为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在31例脑转移灶样本中,8例为19外显子E746-A750缺失突变,3例存在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EGFR突变类型在脑转移灶和肺原发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共有16.1%(5/31)的肺原发灶和脑转移灶EGFR突变状况不一致,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3例腺癌(2例脑转移灶19外显子缺失突变而肺原发灶阴性突变,1例肺原发灶21外显子点突变而脑转移灶阴性突变),1例鳞癌和1例非典型类癌(均为脑转移灶阴性突变而肺原发灶19外显子缺失突变)。结论 NSCLC原发病灶及脑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存在不一致性。
- 王帅胡南陈川肖华亮罗维李娟胡金蓉吴艳杨镇洲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病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态数据建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 2025年
- 目的 基于术前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信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风险。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手术病理确诊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7例(入组标准筛选自778例初筛病例),其中术后5年内复发53例,未复发164例。将病例按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73例)和验证集(44例)。以肺癌原发灶主体作为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模型;同时基于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术前检验等指标建立临床模型。进一步融合两类特征构建融合模型,并通过模型性能比较筛选最优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通过平扫CT影像特征筛选,最终纳入7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影像模型构建。在6种机器学习模型中,自适应增强算法(adaptive boosting, Adaboost)的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95%CI 0.808~0.92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2、0.884;验证集AUC为0.806(95%CI0.630~0.98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5、0.971,综合比较预测性能最好。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了4个临床特征参与构建临床模型,在训练集中AUC为0.874(95%CI 0.821~0.928),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7、0.891;验证集中AUC为0.813(95%CI 0.677~0.948),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36、0.600。进一步通过特征级融合策略整合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后,融合模型在训练集AUC达到0.953(95%CI 0.924~0.98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4、0.860;在验证集AUC达到0.852(95%CI 0.729~0.976),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2、0.629,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结论 融合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风险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可为评估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内的复发风险提供依据。
- 张地吴毅徐瑜王帅胡玥陈滑维胡那娜何容童雪玲李梦侠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计算机断层扫描
- 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对120例确诊为骨转移肿瘤并伴骨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各40例;A组采用采用帕米膦酸二钠45mg/次,静脉滴注,共2次;B组采用帕米膦酸二钠60mg/次,静脉滴注,共2次;C组采用帕米膦酸二钠90mg/次,静脉滴注,共2次;3组均每4周重复,共2周期;3组帕米膦酸二钠均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4~6h。结果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对晚期肿瘤骨转移者在止痛、改善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3方面均优于常规剂量组(P〈0.01);与中剂量组比较,在止痛效果、活动能力改善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中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其优势仅体现在止痛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剂量组均无近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在止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活动能力方面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李毅吴娅利王帅陈川王阁张洁邱昊
- 关键词:转移性骨肿瘤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