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 作品数:31 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外周血检测九种维生素血药浓度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维生素的浓度,初步分析维生素水平与结直肠癌患病的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抽取163名结直肠癌组和126名健康对照组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维生素检测仪分析脂溶性VA,VD,...
- 张国超刘海滨王岩
- 关键词:结直肠癌
- 粘膜和粘膜下胃癌被引量:1
- 1996年
- 作者分析了35例位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早期胃癌。97%早期胃癌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14.3%周围淋巴结已有转移,且粘膜下癌转移率为33.3%。作者认为,位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胃癌,只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者,才能称为早期胃癌。故对粘膜和粘膜下胃癌需行包括周围淋巴结扩清的胃癌根治术。并认为对这种癌只做内窥镜等局部切除手术应慎重为宜。
- 王岩刘德辉潘瑞芹张惠铭佟杰
- 关键词:胃肿瘤粘膜下外科手术
- 胃肠多原发性癌伴脾转移一例
- 1994年
- 多原发癌临床少见,伴有脾转移的多原发性癌更属罕见。
- 王岩谢新文孔庆玟
- 关键词:脾转移多原发性癌胃肠多原发癌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穿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王岩
- CK19 HBME-1 Galectin-3等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观察CK19、HBME-1、Galectin-3、CD56及p63在PMC和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PM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9、HBME-1、Galectin-3、CD56和p63在51例PMC及4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18例乳头状增生活跃、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中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6—269个月。结果78例PMC患者中,出现核异型重叠69例(88.5%),核沟67例(85.9%),核内包涵体50例(64.1%),乳头结构60例(76.9%)。51例PMC患者中,有50例(98.0%)同时出现CK19、HBME-1和Galectin-3中、强阳性表达(P〈0.0001),而良性病变(乳头状增生活跃、结节性甲状腺肿、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未见同时出现CK19、HBME-1和Galectin-3中、强阳性表达。随访结果显示,有7例(9.0%)PMC患者腺叶内再发生,3例(3.8%)出现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及死亡患者。12例(15.4%)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未能取到PMC病灶者,其直径均≤3mm。结论不论乳头状结构的有无,同时出现核异型重叠、极性紊乱、毛玻璃核、核沟及核内包涵体是诊断PMC的关键,间质浸润、间质硬化及复杂分支的真性乳头结构是PMC诊断的主要依据。术中冰冻诊断对直径≤3mm的PMC有一定的局限性。CK19、HBME-1和Galectin-3均呈中、强阳性表达是PMC特征性表现,也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重要指标。
- 佟杰王岩笪冀平
- 关键词:CK19HBME-1GALECTIN-3CD56P63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1200例临床研究
- 本文介绍了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对影响MVD治疗HFS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 袁越王岩张思迅张黎李锐郭京
- 关键词: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显微手术
- 文献传递
-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伴大出血1例
- 1997年
- 王岩祝晓东
- 关键词: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症胃镜检查手术治疗
- 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收集41例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ER、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和C-erbB-2。结果本组中微小浸润导管内癌15例,微小浸润与组织学分类(χ2=4.60,P<0.05)及肿瘤大小(χ2=9.78,P<0.05)密切相关。ER、PR、PCNA、P53和C-erbB-2的表达率分别为68.3%、65.9%、63.4%、26.8%和46.3%,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P53和C-erbB-2的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相关(χ2=11.45、11.97、4.38,P<0.05)。结论Van Nuys组织学分类符合临床治疗与预后的需要,应对导管内癌实行个体化治疗。
- 周雷王岩宋新杜家文裴斐黄林平王文跃刘治滨潘瑞芹
- 关键词:乳腺肿瘤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5
- 2003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 2 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4、SMA和S 10 0蛋白。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 14例 (5 4% ) ,小肠间质瘤 10例 (38% ) ,直肠间质瘤 2例 (8% ) ,其中恶性 2 0例 (77% )。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 )。CD34、SMA、S 10 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 2 2例 (85 % )、12例 (46 % )和 7例(2 7% ) ,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 (P >0 0 5 )。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免疫表型与良、恶性无关。
- 周雷王岩姚力裴斐黄林平王正康贾振庚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CD34
- 弧形切割吻合器和直线型闭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评价弧形切割吻合器和直线型闭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病人,行直肠癌双吻合器法前切除术,按纳入与剔除标准入选60例分为弧形切割吻合器组和直线型闭合器组,每组30例。[结果]弧形切割吻合器组的手术时间(160.7±13.4min)短于直线型闭合器组(222.3±16.8min),吻合口距齿状线的距离(1.9±0.8cm)小于直线型闭合器组(2.5±0.5cm),术中出血量(190±67.5ml)少于直线型闭合器组(353±91.9ml),住院时间(16.7±2.4d)短于直线型闭合器组(21.7±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与直线型闭合器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与直线型闭合器相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达到更低位的保肛,使用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 杨猛黄林平刘质泽裴东坡邓周录王岩
-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前切除术弧形切割吻合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