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智恒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病毒
  • 2篇痘苗
  • 2篇痘苗病毒
  • 2篇脊髓灰质炎
  • 2篇脊髓灰质炎病...
  • 1篇滴度
  • 1篇滴度测定
  • 1篇动物
  • 1篇毒力
  • 1篇毒株
  • 1篇疫苗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致病力
  • 1篇弱毒
  • 1篇弱毒株
  • 1篇实时定量PC...
  • 1篇突变

机构

  • 4篇北京生物制品...
  • 3篇中国食品药品...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武汉生物制品...
  • 1篇武汉生物制品...

作者

  • 6篇温智恒
  • 3篇王佑春
  • 3篇黄维金
  • 3篇李秀玲
  • 2篇刘宇
  • 2篇宋冬梅
  • 2篇张中洋
  • 2篇周艳
  • 2篇俞永新
  • 2篇朱蓉
  • 2篇鲁卫卫
  • 2篇王文波
  • 2篇王潇潇
  • 1篇李懿
  • 1篇张黎
  • 1篇马淑花
  • 1篇万延民
  • 1篇严子林
  • 1篇齐影
  • 1篇田龙

传媒

  • 4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Taq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Vero细胞残余DNA方法的适用性验证及应用
2014年
目的对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Vero细胞残余DNA的方法进行适用性验证及应用。方法对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Vero细胞残余DNA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精密性、准确性验证,并应用该方法检测3批次脊髓灰质炎病毒浓缩液、纯化液和原液中Vero细胞残余DNA含量,计算Vero细胞残余DNA去除率。结果 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能够特异性扩增Vero细胞基因组DNA长串连重复序列;DNA浓度在10-1~10-6 ng/μl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扩增效率为93.54%;检测灵敏度为10-6 ng/μl,高于斑点杂交法;检测高(10-2 ng/μl)、中(10-4 ng/μl)、低(10-6 ng/μl)浓度阳性对照DNA模板的试验内变异系数(CV)为0.145%~3.110%,试验间CV为0.624%~2.359%;检测不同浓度阳性对照DNA的回收率在101.5%~109.4%之间,均在定量方法可接受的回收率范围内;在斑点杂交检测灵敏度范围内,同一样品采用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法与斑点杂交法半定量检测的结果吻合。3批次脊髓灰质炎病毒浓缩液纯化后可有效去除Vero细胞残余DNA,总去除率约为100%。结论 Taq 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法特异性、精密性、准确性良好,灵敏度高,可作为斑点杂交法的替代方法,用于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刘宇王潇潇宋冬梅温智恒鲁卫卫陈蕾李秀玲
关键词:TAQ斑点杂交VERO细胞残余DNA
不同形式脊髓灰质炎病毒颗粒的免疫原性
2016年
目的评价不同形式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颗粒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别将经56℃加热1.5 h处理和未经加热的PV进行分离纯化,收集相应组分,进行电镜观察及SDS-PAGE分析,并测定各组分的D抗原及蛋白含量。用不同PV颗粒组分分别免疫大鼠,均经腿部肌肉注射,共接种3次,每次间隔21 d,于免疫前和第1、2次免疫后21 d经眼眶采血,末次免疫后21 d经心脏穿刺采血,分离血清,微量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血清中抗Ⅰ、Ⅱ、Ⅲ型PV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未经加热处理的PV可分离获得EP(蔗糖浓度16%~19%)和FP(蔗糖浓度22%~24.5%)两种病毒颗粒,电镜观察分别为空心颗粒和实心颗粒,EP经SDS-PAGE分析可见VP0、VP1和VP3病毒蛋白条带,FP可见VP1、VP2、VP3和VP4条带;经56℃加热处理的PV可分离获得HP(蔗糖浓度15%~17%)一种病毒颗粒,电镜观察为空心颗粒,SDS-PAGE分析可见VP0、VP1、VP2、VP3病毒蛋白条带。EP、FP免疫大鼠后,均可诱导产生针对PV的中和抗体,但EP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GMT低于FP;HP不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结论未经加热的PV可分离获得EP和FP两种病毒颗粒,均具有免疫原性;经加热处理的PV仅分离获得HP一种病毒颗粒,不具有免疫原性。
郭会杰宋冬梅吴蕴怡鲁卫卫温智恒田龙张越马淑花张中洋李秀玲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颗粒免疫原性
痘苗病毒滴度测定用国家标准品的制备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制备病毒载体疫苗滴度测定用国家标准品。方法以鸡胚成纤维细胞制备痘苗病毒,经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后,加入天花疫苗保护剂,分装冻存,分发至我国4个不同实验室,按照统一的结晶紫染色蚀斑法实验方案进行协作标定,每次实验稀释后取2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设5个平行孔,计算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几何均数,对标准品中痘苗病毒滴度进行赋值。检测病毒标准品于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稳定性,并对病毒标准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定。结果 4个实验室共测定44次,4个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几何平均数为3.05×106PFU/ml,95%CI为2.00×106~4.65×106PFU/ml,标准差为0.09,总变异系数1.41%。制备的痘苗病毒标准品于4℃可稳定放置10 d,37℃放置稳定性较差。制备的痘苗病毒标准品装量检查合格(1 ml/支);pH值为6.9;无菌试验合格;分装重量精密性为0.95%。结论制备的痘苗病毒标准品可作为痘病毒载体疫苗滴度测定用标准品。
黄维金朱蓉赵晨燕徐静万延民齐影刘强王文波温智恒周艳孟淑芳俞永新王佑春
关键词:痘苗病毒标准品
痘苗病毒弱毒株广9株对动物的致病力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了解经痘苗病毒天坛株(VTT)3次挑斑纯化筛选出的痘苗病毒减毒株广9株(VG9)的神经毒性和致病性。方法对痘苗病毒VG9和其亲代病毒VTT进行小鼠和乳鼠及家兔脑内毒力测定、裸鼠腹腔毒力测定及家兔皮内反应性实验,并观察实验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及皮肤坏死情况。结果两株病毒对小鼠和乳鼠的脑内毒力(icLD50)值显示,VTT株较VG9株分别强约100倍和18倍;对家兔脑内的毒力虽然icLD50值显示两株病毒相同,但VTT致家兔发病的数量较VG9多,其50%发病剂量较VG9多32倍。家兔皮内接种病毒后,较低病毒滴度(6.63 lg PFU)的VTT接种点出现严重的皮肤坏死,而VG9仅在较高滴度(7.54 lg PFU)接种点皮肤出现轻微坏死。结论通过不同途径接种几种实验动物均显示VG9的毒力较其母株VTT明显减弱。可以预测VG9痘苗在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较VTT痘苗低,并且有可能比VTT更适合作为痘苗病毒载体应用于新的重组疫苗(如HIV疫苗)的研发。
朱蓉黄维金严子林温智恒王文波周艳王佑春俞永新
关键词:痘苗病毒毒力
CD63在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2017年
本研究旨在寻找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衣壳蛋白ORF2的相互作用蛋白,探讨其在HEV感染中的作用。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从人肝细胞文库中筛选与HEV ORF2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显示CD63与HEV ORF2相互作用。Pull-down实验提示原核表达的ORF2与CD63结合较弱,而免疫共沉淀实验提示真核表达的ORF2能与CD63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EV易感细胞PLC/PRF/5细胞膜表面的CD63表达水平普遍低于HEV非易感细胞。过表达CD63抑制PLC/PRF/5细胞的HEV感染,而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CD63表达则促进HEV感染。结果提示,CD63能与HEV ORF2相互作用,可能抑制HEV感染肝细胞。
张黎温智恒田亚宾黄维金王佑春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ORF2CD63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建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比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分别建立检测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株和非突变株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度验证。通过Ct值计算样品的突变比例(revertant proportion,RP),并进行准确性和重复性验证。采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株的突变比例。结果建立的检测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株和非突变株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相应基因片段;重复性试验Ct值的变异系数(CV)为0.085%-5.564%;灵敏度为1×10^-7-1×10^-6ng,Ⅰ、Ⅱ、Ⅲ型非突变荧光定量PCR可分别检测到含量约0.084 3、0.029 2和0.266 7 CCID50的病毒。荧光定量PCR测定RP的方法经验证发现,Ⅰ、Ⅱ、Ⅲ型混合质粒对照的RP检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异较小,分别为0.040 9±0.037 4、0.008 8±0.034 3和-0.029 6±0.026 8。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株的RP分别为0.001 0、0.002 0和0.001 7。结论荧光定量PCR分析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比例的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及准确性均较好,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实验室内部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突变比例测定,并可能成为脊髓灰质炎病毒体内或体外神经毒力评价的替代方法。
王潇潇刘宇温智恒杨永娟李懿张中洋李秀玲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