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隽
- 作品数:11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Willis环结构及功能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的决策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CTA、CT灌注成像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Willis环结构及功能对颈动脉支架置入的决策影响。方法根据CTA筛选出单侧颈动脉狭窄>90%的患者80例,40例经DSA证实有通过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向狭窄侧代偿供血,称Willis环代偿组;另40例经DSA证实没有向狭窄侧的代偿血供,称Willis环无代偿组。两组均同时行CTP检查,测量并计算两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对40例Willis环无代偿组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与支架置入术,残余狭窄<30%,术后7 d再次行CT灌注扫描。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前、术后的相对灌注参数分别与Willis环代偿组比较。结果 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前rMTT、rTTP与Willis环代偿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后与Willis环代偿组rCBV、rCBF、rMTT、rTT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Willis的结构和功能可明显改变脑血流分布,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 温宏峰涂隽王培福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WILLIS环CT灌注颈动脉支架
- 双心医学查房模式在心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查房模式在心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医学人才。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实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采用双心医学查房模式,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查房模式。采取问卷调查和出科考试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认为,双心医学查房模式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沟通能力,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进一步推广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在出科考试成绩方面,实验组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上,实验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实习教学中,双心医学查房模式的效果优于传统查房模式。
- 马腾翟东东王蕾韩雅蕾王强陈玲涂隽王斌张萌
- 关键词:实习教学查房医学生
- 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脑梗死患者110例,其中PSD患者47例,非PSD患者63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脑梗死分型采用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方法,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32例,腔隙性梗死(LACI)48例,后循环梗死(POCI)30例。观察不同脑梗死分型患者的PSD发生情况和MMSE评分,比较PSD患者与非PSD患者的MMSE评分。结果 PACI型患者中PSD比例为78.13%,明显高于LACI和POCI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和POCI患者PSD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I型患者MMSE评分为(24.05±3.11)分,低于LACI和POCI型患者(P<0.05);LACI和POCI型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I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例为12.50%,LACI为14.58%,POCI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患者MMSE评分为(23.13±2.17)分,低于非PS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受损较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明显;脑梗死患者抑郁情感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可能相互影响。
- 涂隽温宏峰
-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认知功能障碍HAMDMMSE
- 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组:西酞普兰(20mg/d)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利培酮(0.5—2.0mg/d),共28例。西酞普兰组:单用西酞普兰(20mg/d)治疗,共26例。两组持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组总有效率为60.7%,痊愈和显效占50.0%;西酞普兰组的总有效率为26.9%,痊愈和显效占15.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且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治疗中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 涂隽蒋峰
- 关键词:西酞普兰抑郁利培酮
- 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喹硫平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单盲分为2组,氟西汀合并喹硫平组(30例):给予氟西汀(20mg/d)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喹硫平(25~50mg/d),实际完成试验者28例;氟西汀组(30例):单用氟西汀(20mg/d)治疗,实际完成试验者26例,2组持续治疗观察期为6周。于入组前、入组后第2、4、6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用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氟西汀合并喹硫平组总有效率为61%,痊愈和显效占50%;氟西汀组的总有效率为27%,痊愈和显效占15%,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轻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喹硫平治疗难冶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治疗中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 涂隽王向群
- 关键词:抑郁症氟西汀喹硫平
- 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伴有吞咽障碍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锻炼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蛋白(PA)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及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P、ALB、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可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
- 王凌霄涂隽李文雅才丽娜
- 关键词: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颅脑损伤吞咽功能
- 米氮平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 :探讨米氮平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经SSRI治疗8周无明显疗效的32例抑郁症患者用米氮平(30~60mg/d)治疗6周(研究组),选择同期门诊31例年龄、诊断与研究...
- 涂隽
- 关键词:抑郁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米氮平
- 血管内治疗前循环不同部位及原因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5例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前循环不同部位血管病变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6年12月采用单纯Solitaire FR支架行急性脑梗死动脉取栓术、中间导管吸栓或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5例具有代表性的前循环不同部位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闭塞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M2段主干闭塞1例。评价取栓或血管内成形治疗后即刻、24 h及术后3 m效果。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闭塞血管再通,但操作方法各异,无明显与操作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平均NIHSS评分较术前减少7分。术后3 m,5例患者mRS评分0~2分。结论依据不同部位、不同原因的血管闭塞,个体化使用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治疗、中间导管血栓抽吸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及球囊扩张术等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有效改善颅内外大血管闭塞患者的预后。
- 温宏峰涂隽贺大权李继来王培福
- 关键词:SOLITAIRE急性脑梗死取栓
- 血栓通治疗脑梗塞86例临床疗效观察
- 1999年
-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脑血管的发病率呈现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在我国城乡的许多地区,脑卒中的患病率更是高居榜首。现在脑卒中不仅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的三大致死原因之一,而且其致残率亦很高,给社会、家庭造成很大负担,给个人带来巨大痛苦,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又明显地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对全社会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后者.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我科近年来应用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一组观察病例进行总结。
- 张之福赵承寅高大勇钟晋涂隽
- 关键词:血栓通脑梗塞脑血管疾病流行病
- 长期阿司匹林抗凝治疗脑梗死的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风险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随访观察长期阿司匹林抗凝治疗脑梗死的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风险。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分为观察组(长期服用,80例)与对照组(短期服用,99例)。两组均采取常规防治措施,阿司匹林口服剂量均为100 mg/d,观察组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年,对照组服用天数在30 d以内。分别于出院时、出院1年后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经随访或复诊了解两组出血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及脑梗死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T、TT、a PTT均延长(P<0.05),Fbg含量下降(P<0.05);两组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率为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9.09%(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皮疹、白细胞下降及心悸发生率均相当(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临床需慎重选择。
- 涂隽徐依成
- 关键词:阿司匹林脑梗死凝血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