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
- 作品数:76 被引量:349H指数:1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正常椎间盘纤维环的MR扩散张量成像及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显示正常椎间盘纤维环的能力。方法:对15例健康志愿者的L3~S1椎间盘和1例新鲜尸体椎间盘离体标本分别行DTI扫描,图像在工作站后处理成纤维环示踪图(FT图)和DCavg图、FA图。观察FT图上纤维环的形态和完整性并与病理相对照,测量正常纤维环和髓核的DCavg值和FA值。结果:所有被检椎间盘均可得到椎间盘纤维环的DCavg图,FA图和FT图。正常纤维环在DCavg图和FA图上呈一DCavg值和FA值连续均匀的环形,FT图示纤维环呈连续完整的环形结构,其纤维板层走行与病理观察一致。正常纤维环的DCavg值比髓核低,而FA值则较髓核高。结论:扩散张量成像能够无创地显示椎间盘纤维环的形态,评价其完整性,为在活体内显示纤维环是否断裂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杨海涛王仁法李锋张海栋王敏张伶夏黎明王承缘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椎间盘
- MSCT灌注成像在良性和恶性骨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评价良、恶性骨病变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34例经手术病理或细胞学穿刺证实的良、恶性骨病变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别测定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恶性组各项灌注值普遍高于良性组,良性组的BV,BF值分别为(2.0561±1.82)ml/100mg,(24.838±22.286)ml/(100mg.min),恶性组的BV,BF值分别为(75.049±61.305)ml/100mg,(413.09±397.98)ml/(100mg.min),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良性组的PS值为(4.05±3.71)ml/(100mg.min),恶性组的PS值为(8.2154±5.0709)ml/(100mg.min),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程娟娟王仁法高小林杨海涛肖明宋金梅
- 关键词:X线计算机骨疾病灌注
- 脊柱化脓性感染的MRI征象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研究脊柱化脓性感染的MRI征象,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对椎体和椎间盘改变、椎旁脓肿、椎管内硬膜外脓肿的MRI表现和脊柱韧带是否受累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9例患者共32个椎体发病,颈椎4例,胸椎2例,腰椎13例。化脓性脊椎炎6例,化脓性椎间盘炎8例,化脓性脊椎炎和椎间盘炎合并存在5例,继发硬膜外脓肿9例。MRI对病变定性诊断17例(占89.5%)与病理结果一致,硬膜外脓肿、脊髓受压的程度和脊柱韧带的破坏术前评估和术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RI对于显示脊柱化脓性感染的病变范围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很高,一般可以准确诊断。
- 张海栋王仁法宋少辉祁良周俊芬杨海涛
- 关键词:脊柱化脓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磁共振成像
- 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正常及病理性滑膜皱襞综合征MRI表现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的正常和病理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37例膝关节MRI检查及其中经关节镜证实的13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MRI表现,观察髌内侧滑膜皱襞的发生率和各亚型的正常及病理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MRI表现。结果737例膝关节MRI检查共发现髌内侧滑膜皱襞157例(21.4%)。根据Sakakibara法将髌内侧滑膜皱襞分为4个亚型:A型78例(49.7%),B型46例(29.3%),C型28例(17.8%),D型5例(3.2%)。正常髌内侧滑膜皱襞表现为横轴位和矢状位上髌股关节内侧壁线样或带状低信号影(多为A型和B型),当关节囊有积液时在T2WI高信号背景下尤易观察,厚度1~2mm,边缘清晰,一般不超过同层股骨内髁。当发现髌内侧滑膜皱襞明显增厚、增宽,完全覆盖股骨内侧髁面关节软骨(C型或D型),同时伴有皱襞形态扭曲,边缘毛糙,信号增高,邻近股骨内髁或髌骨内侧面骨软骨损伤,周围滑膜炎、关节积液及软组织肿胀等征象时,在排除其他关节结构病变后应考虑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结论熟悉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的正常MRI表现,有利于提高对其病理表现引起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
- 杨海涛谢光友肖智博吕发金欧阳羽吕富荣罗天友
- 关键词: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 探索应用OBL与CAM带教非影像住培医师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放射科在非影像专业住培医师临床教学中应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BL)的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分析法(CAM)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8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轮转的非影像专业住培医师40人(A组),采行OBL结合CAM培养模式;回访2018年3月之前使用传统培养模式在放射科规培的住培医师40人(B组),通过问卷调查模式评价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果调查问卷结果示,A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OBL结合CAM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短时间内系统掌握专业相关的医学影像学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 王静杰曾春杨海涛吕发金罗天友李咏梅
- 关键词:放射科临床教学
- 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分析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结果11例中肿瘤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4例,骶椎1例。CT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溶骨性破坏区;内见不规则骨嵴分隔;椎旁软组织肿块内部或周边见线样高密度钙化影。MRI信号表现具有多样性,T1WI呈等/低信号;T2WI和STIR上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和出血区呈高信号;1例可见液-液平面。结论脊椎骨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表现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临床分期、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 杨海涛王仁法宋少辉王敏张海栋夏黎明王承缘
- 关键词:巨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 脊柱内固定术后MRI应用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MRI在脊柱内固定术后评价中的应用技术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脊柱钛合金内固定术后患者行MRI常规扫描,分析患者的MRI图像。部分病例选取垂直和平行于螺钉长轴两种频率编码方向分别扫描,评价其与螺钉伪影大小的关系。结果:当频率编码方向平行于螺钉长轴扫描时,螺钉所产生的图像伪影较垂直于螺钉长轴扫描时显著减小,能准确判断螺钉植入位置,椎体和椎管结构清晰。49例患者中出现12例螺钉位置不佳,其中与硬膜囊有接触者5例,螺钉游离于椎弓根之外者4例,穿破皮质进入椎间隙者2例,压迫神经根者1例。同时49例患者中伴随有椎管狭窄13例,脊髓受压缺血或软化灶形成12例,粘连性蛛网膜炎6例,脑脊液漏及假性脊膜膨出2例,肿瘤复发1例。结论:选取平行于螺钉长轴的频率编码方向扫描能使螺钉伪影明显缩小,从而能更好地评价脊柱内固定术后改变。
- 黄群杨海涛李维金夏黎明王仁法王承缘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伪影钛合金
- 睾丸感染性和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提高对睾丸感染性和肿瘤性病变的CT认识及诊断、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睾丸感染性和肿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睾丸化脓性炎症8例,3例合并脓肿形成。CT表现为患侧睾丸明显肿大,实质内密度明显减低,增强扫描睾丸内坏死液化区无强化,周围包膜明显环形强化,同时累及附睾和周围皮肤软组织。睾丸结核7例,2例合并结核性脓肿形成。CT表现为患侧睾丸肿大,形态不规则,实质密度不均,可见结节及坏死区,增强扫描实性结节持续明显强化,合并脓肿者可见多发环状厚壁强化,与附睾及阴囊隔粘连、分界不清。睾丸肿瘤25例,精原细胞瘤(13例)CT表现为患侧睾丸稍低密度的均匀或不均匀密度肿块影,轻中度持续强化,散在少许坏死;淋巴瘤(4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睾丸肿块,密度均匀,呈中度均匀强化;另有腺泡状横纹肌肉瘤2例,畸胎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内胚窦瘤2例,胚胎性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结论睾丸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结核)和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如发病时间、年龄、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
- 杨海涛吕发金欧阳羽吕富荣罗天友
- 关键词:睾丸肿瘤影像诊断
- 多发性创伤患者全身CT检查发现非创伤相关性病变
- 2008年
- 目的: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全身CT已成为首选检查手段,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几乎所有的创伤性疾病,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还能经常发现很多与创伤无关的其它的阳性结果。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价全身MSCT检测多发伤患者非创伤性病变的数量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6年8月接受全身CT扫描的304例多发伤患者,采用Siemens Sensation16多层螺旋CT机,检查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平扫。两位放射学家回顾性分析CT图像,仔细有无非创伤相关性病变,并根据临床处理相关性分为3度(高度相关、中度相关、不相关)。对于高度相关的患者再追踪复查。
- Hoffstetter PHerold TDaneschnejad M杨海涛王仁法(校)
- 关键词:创伤患者多发性病变多层螺旋CT机创伤性疾病
- 腰骶部移行椎对脊柱–骨盆–髋关节复合体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2025年
- 腰骶部移行椎(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 LSTV)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脊柱变异,表现为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LSTV通过改变腰骶部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影响脊柱–骨盆–髋关节复合体(Lumbopelvic-Hip Complex, LPHC)的矢状面平衡参数,且LSTV患者骶骨终板测量基准选择存在争议,严重影响临床术前评估及患者预后疗效。本文系统综述LSTV对LPHC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及研究进展,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杜琳杨海涛
- 关键词:腰骶部移行椎脊柱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