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军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食管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食管反流
  • 2篇食管反流病
  • 2篇胃食管
  • 2篇胃食管反流
  • 2篇胃食管反流病
  • 2篇流病
  • 2篇螺杆菌
  • 2篇内镜
  • 2篇静脉
  • 2篇反流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电切
  • 1篇电切术
  • 1篇动脉化疗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机构

  • 8篇濮阳市油田总...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8篇杨军
  • 6篇王振宁
  • 4篇卢晓敏
  • 3篇焦连华
  • 2篇侯鹏飞
  • 2篇刘伟
  • 2篇崔征
  • 1篇刘先霞
  • 1篇陈永忠
  • 1篇马军
  • 1篇张锦春
  • 1篇徐志林
  • 1篇杨思福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西南军医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诊疗体会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安全性。方法在内镜下切除各种大小的息肉。结果切除小于1cm的息肉305枚,1~2cm的息肉22枚,2~3cm的息肉9枚。结论经内镜切除各种大小的息肉是安全、可靠的,可以代替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
侯鹏飞崔征王振宁杨军张锦春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内镜电切术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记录两组近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治疗前ALT、AST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5 d观察组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53.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感染、高热、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2.3%与7.0%,对照组分别为14.0%和27.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对肝脏损害较轻,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侯鹏飞陈永忠刘伟焦连华杨军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原发性肝癌肝功能
内镜下硬化治疗与经皮经肝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硬化治疗和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介入治疗)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比较和对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组和内镜下硬化治疗两组,治疗后内镜随访1年,了解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有效率、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介入组和内镜下硬化组止血成功率分别是87.09%(27/31)和95.35%(41/43),内镜下硬化治疗组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介入组;再出血率为35.48%(11/31)和7.69%(3/43),内镜下硬化治疗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介入组;内镜下硬化治疗组随访内镜下观察有效率、消失率显著高于药物和介入治疗组。结论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疗效和介入治疗均为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内镜下硬化治疗远期效果优于介入治疗。
焦连华刘伟王振宁杨军杨思福
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内镜下硬化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24小时食管pH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24小时食管pH的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阴性患者是否存在反流。方法对95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进行24小时pH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得出Johnson DeMeester计分。用pH<4.0的总时间百分比J、ohnson DeMeester计分进行分析。结果食管黏膜酸暴露pH<4.0的总时间百分比越长J、ohnson DeMeester计分越高,临床症状及食管炎程度就越重;Johnson DeMeester计分内镜阳性(食管炎)组明显高于内镜阴性组(P<0.05)内镜阴性组食管黏膜酸暴露异常仅为36.59%(15/41)。结论食管炎患者有明显的胃食管反流,且反流症状的发生、程度、镜下食管炎表现与食管酸反流密切相关,部分内镜阴性患者反流症状的发生不伴有酸反流。
杨军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炎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目前认为结肠黏膜炎症的发生与炎性抑制因子的失衡有密切关系[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不进行医学干预则可迁延数十年乃至终身;局部炎症反应可能引起全身反应;持续的局部感染可诱导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诱发或加重除胃肠道外其他系统疾病。
卢晓敏王振宁杨军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全身反应局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美沙拉嗪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Barrett食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探讨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Barrett食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168例内镜检查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Barrett食管患者86例(Barrett食管组),胃食管反流病(GRRD)患者51例(GERD组),食管黏膜的正常患者31例(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 Starry银染两种染色方法检测各组患者Hp感染状态.结果 对照组、GERD组和Barrett食管组Hp感染率分别为0、13.7%(7/51)和37.21%(32/86),Barrett食管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GERD组(X2=15.87,P〈0.01;X2=10.94,P〈0.01);Barrett食管中、重度炎症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轻度炎症组(X2=15.96,P〈0.01);特殊肠化组Barrett食管Hp感染率略低于胃底和贲门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Barrett食管病变相关,Hp感染加重Barrett食管病变炎症程度.
焦连华杨军王振宁卢晓敏刘先霞徐志林马军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
肝硬化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对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监测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及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将32例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1年-2013年住院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患者设为血栓组(PVT组),40例肝硬化非门静脉血栓的患者设为非血栓组(非PVT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Ag)、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的含量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PVT组GMP-140、TM、v WF:Ag、DD含量分别为(20.68±1.49)μg/L、(47.24±1.36)μg/L、(194.32±7.68)%、(0.86±0.12)mg/L,均明显高于非PVT组(13.05±0.97)μg/L、(34.05±5.03)μg/L、(136.21±3.68)%、(0.42±0.08)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VT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GMP-140、TM、v WF:Ag、DD水平分别为(19.68±1.29)μg/L、(45.24±1.26)μg/L、(196.32±6.68)%、(0.79±0.12)mg/L,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2.05±1.07)μg/L、(35.05±4.83)μg/L、(141.21±3.45)%、(0.36±0.0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VT组伴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浆GMP-140、TM、v WF:Ag、DD水平分别为(18.98±1.18)μg/L、(46.78±1.35)μg/L、(197.32±6.39)%、(0.81±0.14)mg/L显著高于无出血患者(11.98±1.12)μg/L、(36.02±4.78)μg/L、(138.21±4.12)%、(0.35±0.1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可能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有监测作用。
卢晓敏王振宁杨军
关键词:肝硬化血液凝固
血清铁含量检测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意义及在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脂肪性肝病患者406例,其中ALD组198例,NAFLD组208例,另选健康对照组96例,检测血清铁(SF)、铁蛋白(Ferr)及转铁蛋白(TRF)。结果 NAFLD组、ALD组SF、Ferr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NAFLD组SF、Ferr水平高于ALD组。NAFLD组、ALD组TRF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NAFLD组Ferr水平低于ALD组。NAFLD、ALD组肝硬化亚组血清SF、Ferr明显高于肝炎亚组(P<0.05),TRF明显低于肝炎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Ferr和TRF有助于了解脂肪性肝病患者肝损伤程度,特别是对NAFLD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卢晓敏王振宁杨军崔征
关键词:脂肪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