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辉

作品数:12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抗氧化
  • 4篇活性
  • 3篇锁阳
  • 3篇抗氧化活性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乙酸
  • 2篇乙酸乙酯
  • 2篇乙酸乙酯部位
  • 2篇乙酯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凝胶
  • 2篇栀子
  • 2篇小鼠
  • 2篇活性研究
  • 2篇骨关节
  • 2篇骨关节炎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炎

机构

  • 12篇兰州大学第二...
  • 1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2篇李辉
  • 12篇焦海胜
  • 6篇王晓飞
  • 5篇刘铭佩
  • 3篇魏立明
  • 3篇韩姗姗
  • 2篇张镇
  • 2篇牛倩倩
  • 1篇王法琴
  • 1篇韩珊珊
  • 1篇赵慧
  • 1篇张鸿燕
  • 1篇宋霞
  • 1篇宋三孔
  • 1篇杨飞

传媒

  • 3篇中成药
  • 2篇中国药房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草药
  • 1篇Journa...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银屑片治疗小鼠银屑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考察银屑片(萆薢、当归、红花、栀子等)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及鼠尾鳞片颗粒层模型,观察银屑片对皮损形态学变化及对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结果咪喹莫特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皮肤增厚现象,皮损组织表现为棘层增厚、角化不全。与模型组相比,银屑片各剂量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症状减轻,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降低,角化不全和表皮增厚现象得到改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有所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片各剂量组对小鼠鼠尾鳞片颗粒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结论银屑片对上述小鼠银屑病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韩姗姗李辉党翔吉牛倩倩陈梦钰焦海胜
关键词:银屑片银屑病小鼠
锁阳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锁阳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对锁阳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1H-NMR、13H-NMR、MS等手段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十八烷酸α-单甘油酯(1)、β-谷甾醇(2)、正丁酸(3)、细梗香草内酯(4)、胡萝卜苷(5)、原儿茶酸(6)、儿茶素(7)、没食子酸(8)、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9)。结论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王晓飞李辉刘铭佩焦海胜
关键词:锁阳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
三种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建立SD雌性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对三种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所建立的SD雌性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以提供不同损伤程度的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选取健康SD雌性大鼠72只,随机挑选18只为一组,各组在第1、3、5天均按0.1 m L/kg剂量左膝关节腔分别注射0.03 mol/L的L-半胱氨酸与2%、5%、10%(w/v)木瓜蛋白酶混合液,以及生理盐水,依次编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和对照组。首次给药后第2、4、6周测量SD大鼠左膝关节宽度,各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对其进行解剖,观察膝关节滑膜及上下软骨表面,并进行大体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SD雌性大鼠注射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2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左膝关节宽度增大,左膝关节解剖后,可见滑膜厚度有所增加,软骨层损伤等病变,对照组与部分造模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D雌性大鼠按0.1m L/kg剂量膝关节腔注射2%、5%、10%木瓜蛋白酶和0.03 mol/L的L-半胱氨酸混合液,两周后可得到不同损伤程度的膝骨关节炎模型,在研究范围内,随着木瓜蛋白酶注射浓度的升高,所得膝骨关节炎模型的损伤程度加重,此造模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周期短。
张镇李辉焦海胜
关键词:木瓜蛋白酶L-半胱氨酸SD雌性大鼠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锁阳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筛选锁阳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CUPRAC法确定锁阳抗氧化活性部位。以Cu^(2+)-新亚铜灵试剂为显影试剂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结合硅胶柱层析筛选分离活性部位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并采用1 H-NMR和13 C-NMR技术确定其的化学结构。结果:确定乙酸乙酯部位为锁阳的抗氧化活性部位,筛分得到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有原儿茶酸、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结论:以Cu^(2+)-新亚铜灵试剂为显影试剂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从锁阳活性部位中筛选出抗氧化活性成分。
王晓飞李辉刘铭佩焦海胜
关键词:锁阳抗氧化
复方栀子凝胶的处方工艺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优化复方栀子凝胶处方组成,确定复方栀子凝胶的最佳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耐寒耐热实验,对凝胶处方的基质进行优化筛选,以涂展性、光泽性、均匀度、离心稳定性以及体外透皮释放性能为指标,对处方的其他辅料进行优化筛选。结果最佳的凝胶处方组成为卡波普940 1.5%,丙二醇1.5%,甘油3%,三乙醇胺5%,氮酮5%。结论优化后的处方更加可靠、稳定,能够满足复方栀子凝胶的生产要求。
党翔吉魏立明韩姗姗李辉焦海胜
关键词:栀子苷氮酮透皮释放
经典及改进的CUPRAC法在多组分抗氧化剂活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由于抗氧化反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测定物质抗氧化活性的方法虽然很多,但还没有标准的统一的测定方法和测定参数。由于CUPRAC法所采用的Cu Cl2-新亚铜灵试剂具有诸多优点,CUPRAC法已广泛的应用于多组分抗氧化剂活性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经典及改进的CUPRAC法在多组分抗氧化剂活性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其优点和不足。
李辉王晓飞焦海胜
关键词:抗氧化
可注射透明质酸温敏水凝胶负载倍他米松微球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
焦海胜宋霞张鸿燕赵慧宋三孔魏立明党翔吉李辉张镇
技术领域:该项目归属于药剂学范畴。随着老龄化的进程,骨关节炎(OA)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尚未找到彻底治疗的有效药物和手段。倍他米松和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是OA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证明糖皮质激素与透明质酸联合应用可协同改...
关键词:
关键词:骨关节炎
沙棘不同组织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比较沙棘不同组织部位叶、茎和果实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铜离子还原能力法(CUPRAC)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沙棘叶、茎和果实的抗氧化活性,并比较其不同组织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沙棘叶、茎和果实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低于没食子酸,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有效量(IC50)分别为217.8、350.5和739.2μg/m L;沙棘叶、茎和果实的Cu^(2+)的还原能力Trolox当量(TEAC值)分别为0.146、0.133和0.057μg/m L。结论沙棘叶、茎和果实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叶>茎>果实。
王晓飞李辉刘铭佩焦海胜
关键词:沙棘DPPH抗氧化活性
油橄榄叶中三萜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提取、分离油橄榄叶中的三萜类成分并进行结构鉴定,为油橄榄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油橄榄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洗脱、柱层析、重结晶,并通过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橄榄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素、高根二醇、2α,3β-二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化合物3)、齐墩果酸、Camaldulenic acid(化合物5)、3α-山楂酸。其中,化合物3和化合物5首次从油橄榄叶中分离得到。结论:本研究为油橄榄叶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王晓飞李辉刘铭佩焦海胜
关键词:三萜类成分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
Hypersensitive syndrome reaction of antiepileptic drug: two case reports and literature review被引量:3
2015年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reaction of antiepileptic drug (AED) can induce serious cutaneous, hematological and hepatic events. In severe cases,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may necessitate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most patients die due to the liver failure. Severe adverse cutaneous reactions, including Steven-Johnson syndrome (SJS),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an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are rare but life-threatening. Its morality rate is as high as 5%-50%. Accurate early diagnosis and timely treatment may contribute to decreased morality rate. In this paper, we reported cases of hypersensitive syndrome reaction to carbamazepine (CBZ) or phenobarbital (PB) in two patients with epilepsy. Clarific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and the early manifestation of epilepsy may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pilepsy therapy while avoiding the potential severe adverse cutaneous reactions of AED. The two reported cases highlighted that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of CBZ and PB might lead to the fatal allergic reaction, which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epoxide-hydroxylase and the defect of hepatocytes.
党翔吉焦海胜王法琴杨飞李辉
关键词:CARBAMAZEPINEPHENOBARBITAL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