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
-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与人生姿态——从两部“艺术家小说”谈起
- 2003年
- 在20世纪德语文学中,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和托马斯·曼的《饥饿的人们》都刻画了"饥饿艺术家"的形象。饥饿艺术家处在情感的饥饿状态,不仅得不到公众理解,而且成为嘲笑的对象。两部作品也都暗示出:"饥饿"只是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其人生姿态却是积极进取的。艺术家形象能鲜明地折射出时代的病症;艺术家身上凝聚着人类的希望;艺术家之死,开启了拯救之门。
- 李鲁祥李晓林
- 关键词:饥饿拯救
- 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被引量:2
- 2003年
-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上帝”和“人”都是人的发明,人借此确立了自身的特权地位;在解构了“上帝”和“人’之后,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最本真的事情。
- 李鲁祥李晓林
- 关键词:上帝之死人之死审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