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振
- 作品数:38 被引量:30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哲学宗教更多>>
- 运用类比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被引量:3
- 2003年
- 本文提出了建立数学模型的类比方法 ,考察了其作用。
- 李明振齐建华
-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模型建模方法
- 关于构建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思考
- 2002年
- 本文考察了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开设背景与现状 ;阐述了编写高师院校数学建模教材的重要意义 ;
- 李明振
- 关键词:高师院校课程开设课程建设
-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研究被引量:17
- 2006年
- 在高师院校多年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基础上,界定了其目标与性质;构建了基于数学建模方法的模块化、程式化、渐次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讲授、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 关键词: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 子图问题学习对几何解题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将一个图形(称为母图)的若干条线段删除后得到的图形叫做母图的子图。运用实验方法探讨了子图结构学习和子图变式学习对解决问题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子图结构学习仅对解决"图形结构相同、逻辑结构相同"问题有明显迁移作用;子图变式学习对解决"图形结构相同、逻辑结构相同"没有明显迁移作用,对"图形结构相似、逻辑结构相同"、"图形结构相同、逻辑结构相似"以及"图形结构相似、逻辑结构相似"四类问题均有明显迁移作用。
- 喻平李明振
- 关键词:子图迁移逻辑结构
-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4
- 2010年
- 运用路径分析方法探析高中学生数学建模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得到:(1)数学建模自我监控水平、创造力水平、数理认知结构、数学建模情感、创造性倾向、认知方式及数学建模信念均与数学建模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相关;(2)数学建模自我监控水平、创造力水平、数理认知结构及数学建模情感对数学建模学业成就有较好的预测性,4因素可以解释数学建模学业成就77.9%的变异;(3)创造性倾向、认知方式及数学建模信念对数学建模自我监控水平有较好的预测性,3因素可以解释数学建模自我监控水平55.1%的变异;(4)创造性倾向和认知方式对创造力水平有较好的预测性,两因素可以解释创造力水平46.0%的变异;(5)认知方式和创造性倾向对数理认知结构有较好的预测性,两因素可以解释数理认知结构38.4%的变异;(6)数学建模信念和认知方式对数学建模情感有较好的预测性,两因素可以解释数学建模情感42.5%的变异.
- 李明振蔡仲王新兵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结合教师培训研究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
- 李明振王晓蕾
-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 开设“数学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尝试与探索被引量:2
- 1998年
- 在开设“我学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实践基础上,就开设背景与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成效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 李明振武锡环
-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校数学教育
- 高中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的背景、问题与对策被引量:39
- 2008年
-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数学建模内容纳入了高中数学课程,并提出了原则性的实施要求与建议.几年来,高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实施效果.解析高中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的背景,揭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对改进高中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李明振喻平
- 关键词:数学建模课程数学课程标准原则性
- 数学建模的认知差异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运用口语报告分析方法和深度访谈方法,对五所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15名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学生(专家被试)与15名未参赛学生(新手被试)数学建模的认知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专家被试与新手被试在数学建模的问题表征、策略运用、思路特点、建模结果及解题效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李明振喻平张庆林
- 关键词:数学建模
-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活动性等特征,蕴涵观念与意识、策略与方法、技能与能力、情感与精神等多层面课程目标.采取如下措施有助于科学有效地实施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①基于“充分考虑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涉及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原则、采取“借鉴、改造、探究相结合”的策略选择课程内容;②采取“以数学建模方法为主线”、“初等数学方法→高等数学方法→现代数学方法”和“初级建模→典型建模→综合建模”的梯级递进设计以及“问题分析→简化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应用→模型解释与讨论”的分步阐述等策略组织课程内容;③采取“模型模仿→模型转换→模型构建”的方式和“讲授、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课程教学;④采取“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针对多层面的评价内容、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等综合化的评价策略实施课程评价.
- 李明振庞坤齐建华
- 关键词: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