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春芳

作品数:24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8篇地下水
  • 9篇浅层
  • 9篇浅层地下
  • 9篇淮河流域
  • 8篇浅层地下水
  • 6篇水化学
  • 5篇水化学特征
  • 5篇化学特征
  • 2篇地质
  • 2篇水位
  • 2篇水质
  • 2篇土壤
  • 2篇土壤重金属
  • 2篇土壤重金属元...
  • 2篇农业用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重金属元素
  • 2篇硝酸盐
  • 2篇金属元素

机构

  • 18篇中国地质调查...
  • 6篇南京地质矿产...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安徽省地质调...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水资源...
  • 1篇江苏省地质勘...

作者

  • 24篇朱春芳
  • 20篇龚建师
  • 19篇周锴锷
  • 14篇王赫生
  • 9篇李亮
  • 8篇叶永红
  • 7篇叶念军
  • 7篇葛伟亚
  • 4篇邢怀学
  • 3篇穆倩
  • 2篇赵贵章
  • 2篇束龙仓
  • 2篇张飞
  • 2篇侯莉莉
  • 2篇侯莉莉
  • 1篇常晓军
  • 1篇项红莉
  • 1篇魏峰
  • 1篇周迅
  • 1篇孟丹

传媒

  • 4篇华东地质
  • 3篇中国地质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资源调查与环...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下水
  • 1篇国土资源情报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2009全国...
  • 1篇地球资源环境...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7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23年
淮河流域是我国高碘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高碘已成为继高砷、高氟后淮河流域又一饮水安全问题。文中应用指示克里格法对在淮河流域采集的地下水样品4997组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研究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给出碘含量超过阈值的概率风险图。结果显示:碘是影响流域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原生劣质指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高碘地下水在淮河流域呈3个明显的风险区域分带,浅层(≤50m)地下水高碘风险区(F>0.9)面积22780.60km^(2),面积占比12.18%;深层(>50m)地下水高碘风险区(F>0.9)面积13686.88 km^(2),面积占比7.32%。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系原生成因,影响与控制地下水中碘形态的重要因素是氧化还原环境、天然有机质含量,此外人类活动农业灌溉也促进了碘的迁移。应用指示克里格法从健康风险评估角度划分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风险区,对有效预防与控制地下水高碘问题,实行加碘盐分区供给以防碘摄入过量,保障安全饮水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朱春芳许乃政龚建师檀梦皎陶小虎王赫生周锴锷
关键词:淮河流域
简论我国矿山环境政府管理的经验与不足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矿山环境管理的基本情况出发,初步总结了矿山环境政府管理的主要经验与不足,并从管理学角度,对矿山环境政府管理职能履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路。
李君浒葛伟亚朱春芳常晓军项红莉
关键词:矿山环境政府管理
淮河流域片平原地区地下水中苯并[A]芘分布特征及应对措施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具有三致作用。基于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四千余组水样的统计分析,阐述研究区内地下水中BaP分布现状,指出淮河流域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50 m)及中深层地下水(埋深不小于50 m)中BaP分布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浅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为1.85%,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内,其中皖北豫东能源基地及河南部分人口密集乡镇超标点相对集中深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0.38%,主要分布于豫东皖北地区。流域内浅层水中BaP成因众多,其中煤炭燃烧、秸秆燃烧、生活排污是主要成因。在现状评价及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地下水中避免BaP危害的措施。
龚建师叶念军葛伟亚周锴锷朱春芳
关键词:淮河流域苯并[A]芘
基于地层结构组合的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研究——以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苏晶文龚建师李运怀李云峰王毅董长春杨洋叶永红魏峰朱春芳王睿蔡磊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地质单元环境地质地层结构第四纪
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10年对比分析及其环境变迁意义被引量:4
2023年
浅层地下水是淮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灌溉和农村分散供水水源,开展水化学特征演变分析能为区域用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该次研究应用数值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水质评价等方法,对比分析10年间隔(2009年和2019年)的水化学分析数据,总结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年之后,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更趋于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平均值有所增长,但中位值略有下降,最大值抬升较多;优势离子排序没有变化,Na^(+)和HCO_(3)^(-)仍为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主要优势离子,水化学组分空间变异性进一步增强;水化学类型仍以Na-Ca-Mg·HCO_(3)型和Ca-Mg·HCO_(3)型为主,但Na-Ca-Mg·HCO_(3)型占比大幅减少,Ca-Mg·HCO_(3)型略有增加,水化学类型趋于分散化和复杂化。比较而言,淮北平原西部浅层地下水化学变化主要表现为HCO_(3)型占比增加,水质趋于改善;淮北平原中部主要表现为Ca型、HCO_(3)型减少,Ⅰ—Ⅲ类水占比降幅明显;南四湖水系平原Na-Ca-Mg·HCO_(3)型占比显著下降,Na·SO_(4)-Cl型则显著增加,鲁北诸河水系平原Na·Cl型、Na·SO_(4)-Cl型显著增加,南四湖水系平原和鲁北诸河水系平原Ⅴ类水占比较大。
朱春芳龚建师陶小虎檀梦皎周锴锷王赫生李亮叶永红
关键词: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化学类型
涡河流域河南段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及成因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分析涡河流域河南段249组浅层地下水样,发现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面积为5818.9 km^(2),占总面积的51.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其次分布于太康县的东部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碘是浅层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气候条件使得浅层地下水中的碘倾向于聚集,地形地貌控制下的地下水流场以及抽取地下水灌溉庄稼的过程,均使浅层地下水中的碘逐渐浓缩而形成浅层高碘地下水。
叶永红龚建师龚建师张飞王赫生张飞周锴锷王赫生陶小虎李亮
关键词:河南段浅层地下水地下水流场
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Hg·As·Cr^(6+)赋存特征及农业用水建议被引量:3
2014年
以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内4 000余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评价依据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As检出较多,超标严重,超标率9.76%,Hg、Cr6+检出率和超标率稍低。分析认为,Hg、As有原生成因,也有人为活动影响成因,Cr6+主要由人为活动造成。在评价研究基础上,针流域内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两种用途,提出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建议,为区域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龚建师叶念军葛伟亚周锴锷朱春芳侯莉莉王赫生
关键词:淮河流域农业用水
基于GIS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插值方法对比研究
本文以合肥地区典型中心城镇-大兴镇为例,选取了土壤中Cd、Hg、Pb、As四种重金属元素,统计分析了四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统计学特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
邢怀学叶念军葛伟亚龚建师周锴锷朱春芳穆倩
关键词:GIS空间插值土壤重金属
文献传递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典型因子并推演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为弱碱性淡水,p H值6.6~8.6,溶解性总固体192~5302 mg/L,主要水化学类型共8类,主要阴离子为HCO_(3)^(-),阳离子为Na^(+)、Ca^(2+),地下水质量以Ⅳ类水为主;水岩作用主要受硅酸盐岩-碳酸盐岩岩石风化作用影响,从上游淮北平原到中游淮北平原,岩石风化溶解的水岩作用由碳酸盐岩向硅酸盐岩再向蒸发盐岩演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硝酸盐作为典型因子研究水质动态演化规律,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质量在2010—2021年经历了明显好转后略有下降,但典型因子的表现不尽相同;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溶物质总量趋向于面状集中分布,高值点增多且大多分布于中游淮北平原,氧化还原条件从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演变,2010—2018年农业活动等人为污染在上游淮北平原局部加重,但在2018年后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朱春芳龚建师檀梦皎陶小虎周锴锷王赫生李亮秦曦
关键词: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质主成分分析
淮河流域农业用地下水质量评价
2014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用水受到严重污染,作为全国主要商品量生产基地的淮河流域,地下水在农业灌溉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在此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计算出了适宜灌溉和不适宜灌溉的地下水面积比例.结果表明,埋深小于20 m浅层地下水中有85.55%比例适宜灌溉,埋深20 ~50 m地下水中有83.34%适宜灌溉.
龚建师叶念军周锴锷朱春芳侯莉莉王赫生
关键词:淮河流域地下水农业灌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