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娇
- 作品数:13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着丝粒蛋白K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着丝粒蛋白K(CENPK)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提升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获取并分析CENPK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序列,采用Primer 5.0软件设计针对CENPK基因启动子区域典型CpG岛的特异性扩增引物;利用亚硫酸氢盐测序聚合酶链反应(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分析比较4对肝细胞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CENPK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16个CG位点的甲基化情况。结果成功筛选及鉴定4对肝癌和癌旁组织中CENPK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经比较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组织中CENPK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CENPK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与其启动子区域的DNA低甲基化水平密切相关,提示表观遗传学机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乐晓华刘琢冰张香梅汪海燕曾丽娇郑娟姜楠刘威龙
- 关键词:肝细胞癌甲基化乙型肝炎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长期疗效观察
- 背景:乙型肝炎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其5年的存活率很低,只有约14%。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研究,均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但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近几年新应用于临床...
- 曾丽娇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长期疗效
- 文献传递
- 核苷(酸)类似物对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长期预后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评价核苷(酸)类似物对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同时,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d)、阿德福韦酯(10mg/d)或恩替卡韦(0.5mg/d)。另选取同时期仅行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41例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肝癌、肝移植、死亡或拒绝继续治疗者停止随访。随访结束时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和Child—Push分级的变化及临床结局。结果治疗组ALT、AST、球蛋白(Glb)和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Alb及胆碱酯酶(CHE)较治疗前升高,43例(81.1%)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Glb和TBil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5,P〈0.01)。2组Child-Pugh分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6,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肝癌比例分别为0.0%和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7,P〈0.01),但在病死率及需要接受肝移植的比例方面2组的差异不明显。结论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有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生机会。
- 谢仕斌曾丽娇张英朱建芸马超高志良
- 关键词:乙型失代偿性肝硬化核苷(酸)类似物预后
-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疗效欠佳序贯核苷类似物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对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共110例,序贯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LdT序贯治疗组和ETV序贯治疗组,随访3年观察患者的肝功能、血清学和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和耐药情况.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均获得较高的肝功能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12、18、24、30、36个月时,LdT序贯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1.2%、33.3%、36.4%、38%、40.5%、55.3%,ETV序贯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1%、13.6%、14.3%、13.3%、17.4%、31.2%,LdT序贯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治疗后6个月至36个月明显高于ETV序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T序贯治疗组有7例(10.6%)出现rtM204I位点变异,ETV序贯治疗组未发现耐药变异病例.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序贯使用LdT或ETV,可获得较高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LdT序贯治疗组3年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优于ETV序贯治疗组.
- 李晓鹤何清曾丽娇刘映霞周伯平谢舒枝刘艳兰剑锋江晓梁艳华文彬袁静
- 关键词:干扰素类
- 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基因SLC7A11与肝癌临床特征相关性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明确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基因(SLC7A11)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了解SLC7A11基因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02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通过半定量PCR、Real-time PCR测定SLC7A1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该基因与肝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HBV感染、淋巴结转移、生存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随机挑选20对肝癌和癌旁组织进行半定量PCR,SLC7A11基因在85.0%(17/20)的肝癌组织较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Real-time PCR检测102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SLC7A11 mRNA表达水平,72.5%(74/102)肝癌组织中SLC7A1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在64例肝癌患者中SLC7A11 mRNA高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6个月,低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2个月,SLC7A11 mRNA高表达组生存期较短(P<0.01)。SLC7A1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肿瘤大于3 cm的肝癌患者SLC7A1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SLC7A1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HBV感染、淋巴结转移与否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 SLC7A1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影响着肿瘤的增生及患者的生存期,提示SLC7A11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刘威龙张明霞郑娟张香梅汪海燕曾丽娇乐晓华
- 关键词:肝癌乙型肝炎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000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 张英朱建芸曾丽娇谢仕斌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 496例肠道病毒71(EV71)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我院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96例EV71型手足口病患者年龄、性别、发热、出疹、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EV71型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1~3岁(77.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62∶1);主要症状为皮疹(100.0%)、发热(89.9%)、易惊(54.8%)和肢体抖动(54.0%);经对症治疗,1~2期患者全部痊愈,6例3~4期患者死亡。结论:EV71型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3岁,常伴随发热和皮疹,早期患者均可痊愈,3~4期病例预后较差,应注意重症病例的防治。
- 陈莉袁虹袁静刘艳曾丽娇郑晓君
- 关键词:肠道病毒手足口病
- 原位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 2010年
-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OLT)术后HBV再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价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核苷(酸)类似物预防HBV再感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2007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OLT治疗的160例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117例患者术前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所有患者术后长期肌肉注射HBIG,并联合服用核苷(酸)类似物,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患者术前资料,并前瞻性长期随访OLT术后HBV再感染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60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1.88%(19/160).患者术前HBV DNA载量、HBeAg状态及抗病毒治疗时间与OLT术后HBV再感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108、0.127和0.033,P值均〉0.05).19例HBV再感染患者中有17例是长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其中8例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株阳性,其HBV DNA载量为(7.0±2.0)log拷贝/mL,而YMDD变异阴性组为(3.2±2.5)log拷贝/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1,P=0.003).17例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中,12例加用阿德福韦酯,3例改用恩替卡韦,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OLT术后长期小剂量肌肉注射HBIG,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预防HBV再感染.OLT术后使用拉米夫定易出现YMDD变异,而YMDD变异是HBV再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上要予以重视.
- 朱建芸张英谢仕斌曾丽娇马超陆敏强高志良
- 关键词:肝移植再感染抗病毒药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深圳市19例登革热患者血清代谢组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者和健康人群进行代谢组学对比分析,探究登革热患者血清的代谢组学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差异分析和通路分析,了解宿主对病毒的代谢反应,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2023年6月至10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19例登革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1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集其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代谢物表达差异分析和通路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寻找病毒感染影响的宿主代谢通路。结果总体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相对标准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显示生物重复样本的定量结果符合统计学一致性。相比健康人群,登革热患者的血清代谢物共有114种代谢物展现出明显的表达差异(P<0.05,差异倍数≥1.5或≤2/3)。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人类代谢数据库(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HMDB)注释分类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脂类代谢物上。结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健康个体显著不同,其主要特征是脂质代谢的改变。这些结果表明DENV感染可能会改变宿主的脂代谢途径,为DENV感染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登革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 胡潇顾雨琛宋嘉敏柯志意曾丽娇张丽婷袁静
- 关键词:登革热血清脂质
- 深圳市35例狂犬病临床特征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深圳市3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犬伤害发病者占90%,以输入性青年病例为主,平均年龄31岁,其中93.3%未按规范处理伤口,90%病例未接种疫苗,另外10%未按规范接种全程注射疫苗。35例患者病死率100%。结论我国狂犬病的防治重点仍在农村,暴露后未采取规范措施是造成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暴露后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全程注射疫苗,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 陈莉周泱刘映霞刘艳曾丽娇
- 关键词: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