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杰雄
- 作品数:57 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
- 2005年
-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过程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运用科学逻辑的力量发现真理,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阐述研究成果时必须贯彻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提高概括能力,要善于分析,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注意提法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 易杰雄
-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 必须区分“对抗”与“对抗性矛盾”
- 1991年
- “对抗”与“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学说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对抗”是指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种特殊的形式——即矛盾诸方面的斗争达到激化、冲突状态;“对抗性矛盾”是指这样一类矛盾,其性质是对抗性的,按照列宁的理解,就是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列宁针对布哈林把对抗性矛盾与一般性的矛盾混为一谈的错误曾经写道:“
- 易杰雄
- 关键词:非对抗性矛盾社会矛盾被剥削阶级列宁
- 列宁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被引量:5
- 2007年
- 在列宁看来,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种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又是辩证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即他所指的“现代唯物主义”。这种发展观认为,社会是人类以自然界为依托组成的人的社会。它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进行。同时指出,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看承认不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承认不承认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质变;科学发展观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同时适用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思维。列宁关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于1914—1915年间在瑞士伯尔尼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哲学所留下的八个笔记本中。
- 易杰雄
- 关键词:列宁科学发展观
- 从奠基人的不同出身看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
- 2017年
- 中西文化的差异,从其奠基人的出身不同可以找到根源。西方文化奠基人把求真看作人生的旨归、目的、乐趣、幸福、人生意义、善的条件、人性的表现、人格高低的象征和把成为知识分子当作最高的人生道路,他们重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概括能力强,抽象层次高。中国文化奠基人只把求真当作手段,善和真常常分离甚至对立,他们重感性直观,逻辑思想贫乏。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社会特别是雅典政制时期为其文化奠基人提供了自由、民主和闲暇条件,塑造了他们的独立人格。而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独裁的政治体制,使中国文化创造者表现为极大的文化依附性。
- 易杰雄
- 关键词:中西文化奠基人
- 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从党的执政目的与执政能力建设角度分析
- 2007年
- 当前,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看,主要是执政目的和执政能力两方面问题引起的。某些领导干部执政目的不正确,搞腐败或仅为小团体谋利益,引起群众不满,同时执政能力低下,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顾此失彼,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易杰雄
- 关键词:执政目的执政能力和谐社会
- 十载功过重评说——苏联学术界论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是与非
- 1989年
- 在1953—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主持苏共中央的工作十一年多,主持苏联政府工作六年多。当时,他本人被有些人吹捧为“宇宙之父”,“活着的列宁”。那个时期也被认为是“光荣的时期”。待他下台后,他当政的时期又被斥之为“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的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他实际上成了一位遭到轻蔑、被全盘否定的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失去了当政时期的神秘魅力成了一个凡夫俗子,甚至小丑人,策驴,错误百出的罪人。这些前后如此矛盾的评价,对他来说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近一个时期以来,苏联学术界对赫鲁晓夫的重新评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实事求是。本文仅就他们对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看法作一概括的评述。
- 易杰雄
- 关键词:个人崇拜赫鲁晓夫学术界党纲
- 进一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02年
- 易杰雄朱明德
-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进步哲学社会科学
- 列宁论科学发展观被引量:2
- 2007年
- 在列宁看来,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种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又是辩证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即他所指的“现代唯物主义”。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看承认不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承认不承认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质变;科学发展观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同时适用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思维。列宁关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于1914—1915年在瑞士伯尔尼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哲学所留下的八个笔记本中,特别是其中比较完整的《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列宁关于那些应当构造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原则性指示以及他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提到的辩证逻辑的要求中。
- 易杰雄
- 关键词:列宁科学发展观
-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兼答为什么现代“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被引量:2
- 2004年
-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讲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是不对的 ,是造成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是“左” ,同时也有右的认识根源。其实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就是一个封建社会。从动态上 ,可以把其性质说成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 ,但其中资本主义成分极小。殖民地是说明国家地位的 ,它与半独立相对。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 ,我们第一步的任务应当是彻底消灭封建主义 ,使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而要完成这两方面的任务都是极其长期艰巨的。建国后 ,我们很快转入社会主义建设 ,想彻底消灭资本主义 ,这使我们主要表现为“左” ,而消灭资本主义用的武器名曰马克思主义 ,而实质上是不少被封建化了的东西和中国传统文化 ,这使我们也总是存在着右。赶走侵略者完全正确 ,但忘掉我们还必须向资本主义学习 ,这是“左” ;在向他们学习过程中 ,忘掉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社会主义搞得更好 ,放弃必要的立场 ,不斗争 。
- 易杰雄
- 关键词:社会性质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阶级
- 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公认提法的质疑被引量:2
- 2004年
-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讲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 ,这是不对的。半殖民地根本不是表征社会性质的范畴 ,它是说明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主权的 ,与它相对应说明国家地位的辩证范畴应当是半独立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从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意义上讲 ,中国实际上是半封建社会。如从动态上界定它 ,与半封建相对应说明社会性质的辩证范畴应当是半资本主义。这就是说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应当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
- 易杰雄
- 关键词: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