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镱锂

作品数:215 被引量:6,189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1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经济管理
  • 44篇生物学
  • 41篇天文地球
  • 41篇农业科学
  • 33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历史地理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社会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87篇青藏
  • 78篇青藏高原
  • 33篇土地利用
  • 16篇植被
  • 16篇土壤
  • 16篇气候
  • 15篇生态
  • 15篇气候变化
  • 13篇铁路
  • 12篇植物
  • 10篇地理
  • 10篇土地覆被
  • 9篇生计
  • 9篇湿地
  • 9篇土地利用变化
  • 9篇青藏铁路
  • 9篇耕地
  • 8篇海拔
  • 8篇草地
  • 7篇气温

机构

  • 202篇中国科学院
  • 48篇中国科学院大...
  • 21篇江西师范大学
  • 2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7篇北京大学
  • 17篇西南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2篇中国科学院地...
  • 8篇扬州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成...
  • 5篇西藏高原大气...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广州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广州教育学院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教育部

作者

  • 214篇张镱锂
  • 61篇刘林山
  • 39篇王兆锋
  • 37篇郑度
  • 34篇摆万奇
  • 29篇丁明军
  • 28篇阎建忠
  • 18篇刘峰贵
  • 13篇祁威
  • 12篇周强
  • 12篇张玮
  • 10篇张海峰
  • 9篇陈琼
  • 8篇张继平
  • 8篇淮虎银
  • 8篇魏万红
  • 7篇包维楷
  • 7篇李炳元
  • 6篇聂勇
  • 6篇张学儒

传媒

  • 29篇地理研究
  • 24篇地理学报
  • 17篇地理科学进展
  • 13篇资源科学
  • 8篇地理科学
  • 8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山地学报
  • 5篇科学通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Journa...
  • 3篇自然地理学创...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自然杂志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1篇2017
  • 5篇2016
  • 11篇2015
  • 16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1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 16篇2006
2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系统被引量:13
2006年
国内外通行的国际制、美国农部制等土壤质地分类制,均采用传统的人工查找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方法获取质地名称,这对大批量土样费时费力、精度难以控制。结合国外土壤质地计算机分类方法研究的状况,本文基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利用Visual Basic平台,设计并完成了更具实用性、更便于国内使用的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系统(STAC)。STAC系统的特点是简单、方便、快速、直观,具有单个或批量土壤质地的自动分类、图形显示、统计、分析以及支持用户自定义分类制等多种功能。文中着重阐述了其中的计算机图形学实现原理和关键技术。
张丽萍张镱锂王英安
关键词:土壤质地计算机图形学
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退化成因分析被引量:75
2002年
对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作了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 ,过度放牧是导致玛多县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以来 ,玛多县温度和降水较历史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其中温度增加表现为明显的暖冬现象 ,降水增加集中在春夏两季 .水热条件的变化是向着有利于草地恢复的方向发展的 .由于玛多县是一个纯牧业县 ,扩大畜群数量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加上人口增长压力和当地藏族居民的传统价值观 ,驱使牲畜数量不断扩大 ,并在 70年代末达到最大值 .此后长期维持过牧状态 ,造成草地持续退化 .过牧在导致草地退化的同时 ,也为鼠类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
摆万奇张镱锂谢高地沈振西
关键词:黄河源区草地退化气候变化过度放牧
大渡河上游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被引量:43
2005年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区、中山区、林区和牧区,居民生计方式的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生计方式的演变,大渡河上游具有多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1980年代以后,该区不同地带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差异,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该研究还表明,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关键在于改变居民的生计方式,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阎建忠张镱锂摆万奇朱会义包维楷刘燕华
关键词:生计方式土地覆被变化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利用1981~2001年美国NASA Pathfinder NOAA/NDVI数据,以11∶00万植被图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资料、DEM数据和2000年人口空间化数据,研究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空间格局和海拔梯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1~2001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以稳定为主,有5.09%的区域发生严重退化,13.34%的区域发生退化,54.31%的区域保持稳定,26.31%的区域变好以及0.95%的区域植被显著变好。退化和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国境沿线;植被变好地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部,雅鲁藏布江南岸。稳定区域位于退化区域和变好区域之间。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m ̄4000m带上。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构成了区域植被退化的主体。③从空间上看,主要是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有影响。在海拔梯度上,气温变化和坡度共同影响植被变化。④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内,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植被退化。
张玮张镱锂王兆锋丁明军杨续超蔺学东阎宇平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植被退化海拔梯度
青藏铁路沿线自然灾害地理组合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0年
根据青藏铁路沿线26个行政单元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对沿线的洪水、山洪、地震、雪灾、风灾以及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自然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自然灾害灾种、频次的统计和聚类分析将青藏铁路沿线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组合分区,其中,拉萨河谷路段主要以洪水、滑坡灾害为主;羌塘高原路段主要以雪灾、风灾为主,青南高原路段以雪灾、地震灾害为主;柴达木盆地路段以风灾、地震等灾害为主;青海湖盆地路段以洪水、雪灾为主;湟水谷地路段以洪水、山洪、滑坡灾害为主。拉萨河谷路段和湟水谷地路段的自然灾害类型组合具有相似性。
刘峰贵张海峰陈琼张镱锂周强李春花曹生奎
关键词:青藏铁路自然灾害
首都圈典型沙区近40余年气候变化特征简析——以张北、怀来、丰宁3县为例被引量:7
2002年
采用张北、丰宁、怀来建站以来气象资料 (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风速 ) ,分析了研究区 40余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研究区温度上升的速度持续增加 ;其中 1 985年是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1 985年以前气候变化幅度较大 ,1 985年以后变化趋于稳定。冬季气候特征变化较其它各季节显著 。
刘林山张镱锂郑度
关键词:首都圈气候变化地表温度气温降水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被引量:578
2012年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针对当前高原生态安全状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影响及区域生态安全调控作用的基础研究;系统开展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部署建设生态屏障功能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构建评估体系和标准,并凝练经验,以系统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功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张镱锂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屏障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被引量:383
2002年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 ,横跨 31个经度 ,东西长约 2 94 5km ;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纵贯约 13个纬度 ,南北宽达 15 32km ;范围为 2 6°0 0′12″N~ 39°4 6′5 0″N ,73°18′5 2″E~ 10 4°4 6′5 9″E ,面积为 2 5 72 4× 10 3km2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2 6 8%。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中国15条西部跨境铁路通道地缘风险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机制
2025年
西部跨境铁路通道是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但中泰、中越、中缅等跨境铁路项目建设频遭波折。既有跨境铁路风险研究多基于单一国家尺度宏观分析或局限于单一通道案例研究,鲜有在栅格尺度上构建多要素耦合的地缘风险综合评估框架,难以支撑精细化风险管控需求。本文以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非岛屿国家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政治-经济三个风险维度,构建地缘风险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含13个风险因子),基于5 km×5 km栅格单元建立精细化的微观风险评估单元,采用综合指数法、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2022年15条西部跨境铁路通道地缘风险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缘风险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很高风险区(>0.52)集中于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带。(2)风险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低风险通道(高风险栅格占比<20%)包括中哈、中乌、中土、中印、中孟、中越、中泰和中柬通道;高风险通道(>20%)包括中阿、中巴、中尼和中缅通道。(3)政治稳定性是驱动区域整体风险分异的首要因子(q区域=0.70),在通道尺度上仍保持主导解释力(q通道=0.69)。(4)自然风险对13条通道的空间分异具有普适性影响(单一通道影响因素的平均贡献度q=0.61),其中对中哈、中吉等8条通道的解释力超过60%;政治风险(q=0.18)对中巴、中泰通道的影响最为突出(q>0.70),经济风险(q=0.05)则仅在中哈、中吉等3条通道表现出显著关联(q<0.20)。建议优先推进地缘风险较低的跨境通道建设,对高风险通道实施“一通道一策”风险防控。研究结果可为推动中国西部跨境铁路通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吴雯吴仕海阎建忠张镱锂
关键词:空间异质性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生物多样性和特征被引量:194
1994年
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生物环境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植物区系研究可为之做出贡献。本文根据文献和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和比较分析法,以属的丰富度和相似性系数为指标,研究全国及各省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多样性,得出6点结论,找到8个分布多度中心。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计有269属,含551种60变种,占全国同类属数8.9%。归78科,以热带科居多,中国特有8科。云南省的丰富度最大,有130属190多种,朝各方向递减,至秦岭─江下游以北显著降低。陕-甘和浙-赣的相似性系数最高,达80%─90%,南方各省间一般较高至极高(30%-80%),北方各省间一般较低至很低(30%─1%),新疆、海南等与若干省无联系。还说明它们的区系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的地理原因。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植物区系和保护物种资源提供了依据。
王荷生张镱锂
关键词:特有属生物多样性种子植物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