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肺功能的动态变化对发生哮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就诊的80例RSV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未感染RSV的6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预后是否患哮喘将观察组分为合并哮喘组(17例)和未合并哮喘组(63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即到达潮气呼气峰流速时的时间/呼气时间(time to 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 as a proportion of expiratory time,TPTEF/TE)和到达潮气呼气峰流速时的呼气量/呼气容积(volume to 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 as a proportion of exhaled volume,VPTEF/VE);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及肺功能对RSV感染诊断及发生哮喘的预测价值。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肺功能指标TPTEF/TE、VPTEF/V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23±6.37)%比(61.47±7.45)%,(1.71±0.13)比(2.46±0.18),(17.54±3.29)比(30.71±12.37),(18.03±4.37)比(31.64±8.45),t=9.60、28.63、9.11、12.38,P值均<0.001)]。合并哮喘组患儿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肺功能指标TPTEF/TE、VPTEF/VE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合并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13±7.15)%比(53.47±8.14)%,(1.53±0.22)比(1.78±0.35),(16.54±4.27)比(25.43±5.68),(19.63±7.25)比(28.43±7.59),t=2.46、2.79、6.00、4.28,P值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D3^(+)、CD4^(+)/CD8^(+)、TPTEF/TE、VPTEF/VE联合诊断RSV感染患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34(0.795~0.92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35%、86.74%;联合预测RSV感染患儿发生哮喘的AUC为0.811(0.784~0.91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5%、87.61%。结论: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探讨石家庄地区支气管哮喘患儿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的种类,协助哮喘患儿的诊断和治疗,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就诊的哮喘患儿200例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对各种变应原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被检查200例患儿中SPT阳性者162例(81%);其中粉尘螨占46.5%;户尘螨占39.5%;花粉占21%以上;狗毛和猫毛占19%。不同年龄对过敏原的过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粉尘螨和户尘螨是石家庄地区哮喘患儿常见过敏原,过敏原是诱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通过变应原点刺结果可以协助诊断,并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变应原皮肤点刺( SPT)结果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EOS)计数水平在支气管哮喘儿童中的诊断意义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呼吸科门诊或住院期间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1~14岁患儿962例进行SPT测定及外周血EOS检测,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SPT阳性者706例,占73.4%。其中以粉尘螨(42%)、户尘螨(40.1%)、棉絮(236.%)、鸡蛋(19.8%)、动物毛(狗毛16.4%,猫毛15.8%)及香烟(14.3%)为主。支气管哮喘患儿SPT阳性强度和其外周血EOS计数分度之间呈良好正相关性( r =0.81351, P <0.01)。结论尘螨为支气管哮喘患儿最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实验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外周血EOS计数为脱敏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