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卫

作品数:23 被引量:153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自然科学总论
  • 8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伦理
  • 4篇道德
  • 4篇哲学
  • 3篇伦理学
  • 3篇负责任
  • 2篇应用伦理
  • 2篇应用哲学
  • 2篇真理
  • 2篇微观权力
  • 2篇技术伦理
  • 2篇技术伦理学
  • 2篇规训
  • 2篇案例分析
  • 1篇大学环境
  • 1篇代码
  • 1篇道德滑坡
  • 1篇道德义务
  • 1篇道德哲学
  • 1篇新自由主义
  • 1篇心脑

机构

  • 16篇大连理工大学
  • 9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1篇北德克萨斯大...

作者

  • 22篇张卫
  • 9篇王前
  • 2篇晏萍
  • 1篇朱晓林
  • 1篇朱勤
  • 1篇李宏伟
  • 1篇刘伟

传媒

  • 6篇自然辩证法研...
  • 4篇科学技术哲学...
  • 3篇哲学动态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2篇工程研究——...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脑协同的设计:负责任创新的中国文化进路
2025年
如何在技术设计中体现负责任创新,已成为当代技术伦理学关注的热点话题。西方学界有关在技术设计中体现负责任创新的导向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设计整体性、有机性、体验性的重视还有待加强。“心脑协同的设计”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将“用心”的认知模式和方法与基于“动脑”的现代设计理论有机结合,贯彻“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深度体验”与“巧夺天工”等思想原则,自觉指导技术设计的构思和操作,能够更全面、深刻地贯彻负责任创新的要求,弥补目前西方学界技术设计进路的不足。
王前景宇张卫
关键词:中国文化特色
技术伦理学何以可能?被引量:12
2017年
对"技术伦理学何以可能"的追问关系到技术伦理学的学科合法性,是技术伦理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技术具有价值负载性"的命题进行了论证,但在进一步论证"技术为何负载伦理价值"这一命题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自由"、"信息"和"中介"三个角度,把技术的价值负载性的论证推进到技术的伦理价值负载性的层面,从而为技术伦理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寻找深层的理据。
张卫
关键词:技术伦理学中介
AI“复活”的情感抚慰机制及其伦理困境
2025年
AI“复活”作为一种数字化哀悼实践,通过对逝者身体的仿真建构与交互对话机制,为人类情感抚慰提供了技术代偿方案。该技术通过算法模型对逝者数字痕迹进行整合重构,试图在虚拟场域中实现逝者形象的具身化呈现,以此缓解在世者因物理性缺失引发的心理创伤。然而,这种基于“机器想象”的数字化重构模式,实质上形成了对传统人类想象的认知解构,削弱了人类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沉思,导致人类行动进入“无思”状态,从而引发“他者缺失”与“义务悬置”等伦理问题。这需要重新建构AI“复活”的伦理框架,通过确立技术介入的边界和限度,使在世者对逝者的义务在AI时代中得以归置,而非错置、悬置或废置。
张卫黄成驰
关键词:道德义务
技术中的“休谟问题”被引量:1
2017年
技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一方面要遵守客观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实现一定的人类目的,如何从"自然规律"之"是"推导出"技术目的"之"应当"是技术实践中所面对的类似于道德实践中的"休谟问题"。后者要回答的是"道德何以可能",而前者要回答的则是"技术何以可能"。正如"休漠问题"在道德哲学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一样,技术中的"休漠问题"在技术哲学中也具有基础性地位。
张卫
关键词:技术哲学道德哲学休谟问题
符号消费时代的生态设计被引量:5
2014年
当前的生态设计主要关注产品本身对生态的影响,而缺少对使用者如何使用产品的考量,这可能会导致"杰文斯悖论",从而抵消产品本身的环保效果。另外,许多用品被处理掉往往不是因为"物理寿命"的终结,而是因为其"心理寿命"已经终结,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无论产品具有多么强大的环保性能也无济于事。在符号消费的语境下,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这需要在生态设计中增加对使用者行为的考量,实现产品本身的环保性能和使用者的环保行为的有机统一。
张卫
关键词:生态设计
消费主义导向的技术设计伦理问题及其治理路径
2024年
现代消费主义起源于20世纪美国工业设计时期,其标志是“有计划报废制”的形成与消费者工程学的确立。虽然消费主义促进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但作为一种企业营销手段,也带来了诸多技术设计的伦理问题。有关工业设计师的道德思考在消费主义中的切入与反省变得逐渐困难,进而对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应对消费主义导向的技术设计带来的伦理问题,通过辩证分析帕帕奈克的技术设计伦理观,提取其中合理的思想成分,包括重新定位技术设计的本质、区分需求与欲求以及责任设计与责任伦理并重,实现理论层面对技术设计伦理问题的反思与超越,并利用3R技术设计方法中的“减少”“再用”与“循环”的设计核心理念来促进实践层面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景宇张卫王前
关键词:消费主义
道德可以被物化吗?——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评介被引量:36
2013年
“道德物化”思想是近年来技术伦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正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拉图尔(Bruno Latour)1992年发表的《何处去寻暗物质?》(Where Arethe Missing Masses?)一文,可以被认为是“道德物化”思想的正式开端。在该文中,Missing Masses具有一语双关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迷失的大众”,即在道德滑坡的社会中道德迷失的人。在此基础上,荷兰技术哲学家阿特胡斯(HansAchterhuis)1995年在《器具的道德化》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人工物的道德”(morality of artifacts)和“物化的伦理学”(material ethics)概念。
张卫王前
关键词:道德滑坡伦理研究一语双关学术界暗物质
“隐变量理论”是特设性假说吗——兼论“可检验性”标准
2024年
从EPR佯谬理论的提出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隐变量理论”实现了从形而上学之争到可检验的科学理论的转变。“隐变量理论”的历史嬗变表明,假说的“可检验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把“可检验性”当成一个纯粹的分析性概念是有问题的,“可检验性”也是一个兼具分析性和综合性的范畴。为了使“可检验性”标准能够更好地解释真实的科学历史,需要摆脱传统的分析性理解,以一种历史的眼光重新理解“可检验性”。
张卫马晓天
关键词:隐变量理论形而上学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被引量:53
2014年
"负责任创新"是继"可持续发展"之后欧美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其主要内容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技术创新实践密切结合,从伦理角度有效评估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技术创新成果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通过评述"负责任创新"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阐述其理论框架和方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展示"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有重要启示。
晏萍张卫王前
关键词:案例分析
从Techné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被引量:4
2011年
在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成立35周年、Techné创刊15周年之际,Techné在2010年第2期组织了一期特刊,回顾了SPT的建制化发展历程,考察了技术哲学过去35年的历史演变,总结了在这一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未来技术哲学的新动向做了展望。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技术哲学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技术哲学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卫朱勤王前
关键词:SPT伦理转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