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兴亮

作品数:54 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3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化石
  • 15篇寒武纪
  • 11篇寒武纪大爆发
  • 5篇生物群
  • 5篇化石库
  • 4篇地球
  • 4篇地质
  • 4篇页岩
  • 4篇同位素
  • 4篇节肢动物
  • 4篇后生动物
  • 4篇黑色页岩
  • 4篇澄江化石库
  • 3篇地层
  • 3篇调控网络
  • 3篇动物
  • 3篇早寒武世
  • 3篇三叶虫
  • 3篇碳同位素
  • 3篇硫同位素

机构

  • 53篇西北大学
  • 4篇长安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陕西地矿第一...

作者

  • 53篇张兴亮
  • 15篇舒德干
  • 10篇韩健
  • 10篇张志飞
  • 6篇刘建妮
  • 3篇陈雅丽
  • 2篇傅东静
  • 2篇翟明国
  • 2篇杨宇宁
  • 2篇储雪蕾
  • 2篇欧强
  • 2篇刘伟
  • 1篇姚洋
  • 1篇孙有斌
  • 1篇雷鸣
  • 1篇贾志鑫
  • 1篇邓军
  • 1篇郭俊锋
  • 1篇韩建
  • 1篇邱楠生

传媒

  • 8篇古生物学报
  • 6篇中国古生物学...
  • 4篇科学通报
  • 3篇西北大学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自然杂志
  • 1篇沉积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岩石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质调查与研...
  • 1篇生物进化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4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1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中受创伤的中间型始莱德利基三叶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被引量:4
2019年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程美蓉韩健欧强张志飞郭进张兴亮
关键词:寒武纪大爆发
扬子板块周缘重晶石矿床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2025年
重晶石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医药等行业。扬子板块周缘重晶石矿床类型多样,主要为沉积型和热液脉型。沉积型重晶石矿床的形成受特定地层、岩性组合和岩相古地理的共同控制。时间分布上,重晶石矿成矿地质时代跨度较大,从古元古代开始,到新近纪的地层中均有产出,但主要集中于古生代。空间分布上,重晶石矿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成矿区域,扬子板块北缘秦岭-大巴地区和东南缘江南地区。重晶石矿床受古地理环境和古海洋化学结构以及强烈的生物作用影响,在寒武纪黑色页岩中广泛分布。目前,扬子周缘重晶石矿床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古地理环境与沉积条件之间的耦合关系尚未明晰,精细的系统性地球化学示踪与微生物作用研究薄弱,导致对成矿过程的分析缺乏多维度的约束;另一方面,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成矿流体运聚机制存在差异,未进行细致刻画,严重阻碍了区域成矿模型的统一构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提出对重晶石矿床的研究展望:其一,在开展精细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微纳米到原子尺度矿物学工作,对矿床中不同矿物进行高空间分辨率的原位分析,以揭示重晶石与毒重石的沉淀条件及共生机制,进而深入探讨成矿机制。其二,开展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将矿床成因的研究与早期生命、古环境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深化对黑色页岩中重晶石矿床成因的多角度认识。
王雨刘鹏常超曹林杰江丞曜赵凤上韩广睿张兴亮
关键词:地质特征黑色页岩重晶石矿床扬子板块
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与海侵黑色页岩被引量:13
2022年
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库,是大气碳储库的50多倍,包括颗粒无机碳(particulate inorganic carbon,PIC)、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四大类[1].现代海洋的DOC库约为(662±32)×1015g碳[2],远大于POC库,占海洋总有机碳库的90%以上[3].根据生物可利用性.
张兴亮
关键词:现代海洋溶解有机碳黑色页岩溶解无机碳
地质学科未来5~10年发展战略:趋势与对策被引量:17
2022年
当代地球科学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拓展到涵盖整个固体地球内部及外部层圈形成演化及与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变迁、地球宜居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地球相关的资源能源、气候环境、地质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时代地球科学发展形势,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下,准确分析我国地球科学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明确战略目标和优先发展领域,不仅能够大力促进和强化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赶超世界领先水平、早日实现从地质大国到地质强国的转变,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矿产能源安全、助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董云鹏任建国张志飞邓军郭安林张兴亮胡修棉王强李建威邱楠生孙有斌赵国春张进江彭建兵林杨挺初航吕大炜
关键词: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学科固体地球生态环境变迁宜居性
微生物侵蚀黄铁矿的地质记录与实验对比
微生物氧化黄铁矿作用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微生物新城代谢作用方式,该过程对于微生物本身,铁元素和硫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黄铁矿自形成到被氧化的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以有效反映沉积...
刘伟张兴亮
关键词:黄铁矿微生物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大气氧含量的升高控制动物门类的出现次序
寒武纪大爆发是指后生动物门类在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过渡时期相对较短的地质历史时限内(560-520Ma)首次大量出现,并于早寒武世快速生态扩张,形成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事件.同时,还伴随着动物...
张兴亮
纳米离子探针分析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早期生命的个体极其微小,又因遭受了漫长地质年代中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现今保存下来的生命记录往往不完整,很难用常规分析手段对其进行原位分析。而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在使用Cs一次离子源...
陈雅丽储雪蕾张兴亮翟明国
关键词:NANOSIMS碳同位素硫同位素
文献传递
黑色页岩与宜居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2025年
黑色页岩沉积记录了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阶段,涵盖超大陆聚散、大规模气候波动、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以及生物辐射与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黑色页岩的形成通常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生命演化的相互作用,还记录了氮、磷、铁等关键生命元素在生物圈与非生物圈之间的循环与转化信息。该研究系统探究了黑色页岩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黑色页岩对关键生命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指示;同时,探讨了黑色页岩的风化作用对全球碳循环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梳理了当前黑色页岩在地球宜居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黄康俊夏文鹏杨奕曜常超鞠鹏程张兴亮
关键词:黑色页岩重金属污染
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软躯体化石富集层研究初探被引量:7
2006年
在滇东地区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多年野外化石采集工作发现了许多软躯体化石富集层,其中包括一些单属种富集层和贫属种富集层.这些软躯体化石富集层的产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促使澄江化石库软躯体化石的大量保存与广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频繁的风暴沉积而导致的快速埋葬,从而表明早寒武世滇东海盆的生态频繁遭到风暴作用的破坏.同一软躯体富集层的动物类型很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
韩健舒德干张志飞刘建妮张兴亮姚洋
关键词: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FOSSIL
寒武纪大爆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被引量:27
2021年
人类探索认识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神创论、渐变论和爆发式演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重要科学认识。寒武纪大爆发本质上是动物门类的大爆发,同时伴随着属种多样性的增长、体型增大、生物矿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寒武纪大爆发是多因素制衡的自然历史过程,任何单因素的内、外因驱动假说都不足以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复杂过程。分子遗传基础和宜居环境分别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内在和外在必要条件,但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因此,寒武纪大爆发,与其他所有生命演化事件一样,必须通过生态作用实现。寒武纪大爆发是在氧气和其他资源不太受限、环境多变、生态荒芜的外在条件下,基因发育调控系统预先高配的内在条件下,发生的动物门类大爆发。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多细胞的文德生物与动物采取了不同的体型发育策略和演化途径,共享海底两千万年后,文德生物灭绝。此后,动物在寒武纪最初的两千万年间快速分异演化,产生了大量演化结局各不相同的动物门类,生态适应策略同步分化,形成了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踏上显生宙的演化征程。目前对寒武纪大爆发的探索和研究存在着偏向性或局限性,主要关注动物门类演化和生存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没有将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未来探索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全面的研究工作,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张兴亮
关键词:寒武纪大爆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