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燕波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荒漠化
  • 1篇动物
  • 1篇动植物
  • 1篇循环经济
  • 1篇野生动物
  • 1篇野生动物贸易
  • 1篇源头
  • 1篇灾害
  • 1篇责任感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种
  • 1篇治沙
  • 1篇沙化
  • 1篇沙化治理
  • 1篇沙漠化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责任感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建设

作者

  • 9篇宋燕波
  • 1篇耿国彪
  • 1篇周宇

传媒

  • 9篇绿色中国(公...

年份

  • 9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人类欠下自然和子孙的巨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综合报告》全球发布被引量:9
2005年
3月30日,联合国在北京、伦敦、华盛顿、东京等全球八大城市同步发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综合报告>.95个国家的1360多名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表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自然资源的2/3已被损耗.科学家们警告,未来50年内,这种退化也许还会加剧,随之而来的生态系统突变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宋燕波
关键词:环境资源水资源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荒漠的期盼——鄂尔多斯纪行
2005年
我站在蒙古高原的最高处,望着鄂尔多斯历尽沧桑的土地.她静静地躺在黄河"几"字形的臂弯里,西、北、东三面为母亲河环绕着,鄂尔多斯此刻像一个甜睡的婴儿.黄沙漫天的噩梦过去了,睁开双眼,是一个绿树蓝天的世界.
宋燕波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环境保护
生命链条拒绝裂缝——《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30年回顾被引量:2
2005年
中国人说,“三十而立”。对一个人而言,30年是生命成熟的标志。也是大有作为的开端;对于一个国际公约。30年同样是一个历史性的时间站点。2005年7月1日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生效30周年纪念日,它走过的历程已经证明了自己在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并确保其可持续性利用方面的杰出能力;在迈入第四个十年的时候,世界期待CITES更加健朗.更有作为。
宋燕波
关键词:野生动物贸易物种种群数量
“漫赖现象”的启示——解读“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模式”被引量:2
2005年
鄂尔多斯,蒙语意为"众多宫殿",因盛产羊绒而著称于世.曾几何时,由于境内毛乌素和库布齐两大沙漠的不断扩张,鄂尔多斯这个蒙古高原西部的重要城市频频告急,生态和环境不断恶化,于是在鄂尔多斯8.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成为当地的第一要务.经过一代代鄂尔多斯人的努力,曾经肆虐的沙漠在一步步退却,鄂尔多斯的大地上也尽显春意盎然,绿草如茵.
周宇宋燕波
关键词:生态建设模式土地沙漠化
梁从诫:为自然请命被引量:2
2005年
在环保界,在中国的NGO,"梁从诫"这个名字就是一面旗帜,一种精神.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创建了"自然之友",并视之为自己最有意义的人生舞台.在"自然之友"蓬勃生长的十多年里,梁先生为环境四处奔走呼吁,力图为世人,也为子孙后代留住一个尚可栖息的家园.
宋燕波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NGO
零废弃物让垃圾从源头消失被引量:6
2005年
20世纪90年代,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基础上,一场更为彻底的革命拉开了帷幕."零废弃物"的火种从澳大利亚堪培拉开始,在短短几年内散布到全球五大洲.
宋燕波
关键词:废弃物源头垃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人类的福音 历史的见证——我国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突破被引量:3
2005年
2005年6月14日,一个在我国荒漠化、土地沙化治理过程中需要铭记的日子.2005年6月14日上午9点,一个庄严宣布在我国防沙治沙历史上取得根本性转变的时刻. 国家林业局宣布,全国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破坏大于治理"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一个生态建设上的历史性突破.
耿国彪宋燕波
关键词:防沙治沙历史性突破福音沙化治理荒漠化
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神户召开 以环境为中心建立全球预警系统被引量:1
2005年
2005年1月18-22日,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神户召开,来自150个国家的4000多位政府官员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将就21世纪新的防灾国际战略,以及如何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进行讨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称,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印度洋建立一个海啸早期预警系统,同时还将勾画出一张全球早期预警系统的蓝图.
宋燕波
天灾可防 人祸难测
2005年
自然灾害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敌,如何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也就成了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越南种植和保护红树林、非洲人防灾的"土办法"、发展中国家古巴的减灾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而海地的惨痛教训更要引以为鉴.
宋燕波
关键词:自然灾害红树林台风防灾措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