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晶

作品数:27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篇教育
  • 9篇教师
  • 7篇基础教育
  • 5篇义务
  • 5篇义务教育
  • 3篇学区
  • 3篇教师队伍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社会
  • 2篇师德
  • 2篇师德师风
  • 2篇师风
  • 2篇师资
  • 2篇师资配置
  • 2篇网络
  • 2篇教育强国
  • 2篇教育体系
  • 2篇教师队伍建设
  • 2篇公共
  • 1篇底线

机构

  • 27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7篇吴晶
  • 2篇郅庭瑾
  • 2篇王秋华
  • 1篇宁波
  • 1篇李国强
  • 1篇陈仪香

传媒

  • 2篇教育研究
  • 2篇人民教育
  • 2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教育科学论坛
  • 1篇中小学校长
  • 1篇现代教育论丛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学报
  • 1篇现代教育管理
  • 1篇现代基础教育...
  • 1篇教育参考
  • 1篇教学管理与教...
  • 1篇现代教育科学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中国教育政策...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卓越基础教育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2024年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卓越基础教育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明晰为谁培养人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当前的根本性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将卓越定义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特征如下:一是以德为先。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政策中,均将“德”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卓越基础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品德高尚。在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扭转“重分轻德”的错误倾向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等。二是能力为重。基础教育除了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面向未来的能力。在国家层面教育政策中,愈发强调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是关键。三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卓越基础教育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应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衡量教育是否卓越。
吴晶
关键词: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奠基作用
为什么教师职业对于女性更具吸引力--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被引量:27
2020年
中小学教师职业性别失衡是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社会比较的视角出发,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中国教师发展调查"平台收集的15424份中小学教师有效问卷,考察社会比较各维度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能给予女性更多的向上认同(即"惺惺相惜")和向下对比(即"优越感强"),使其认为自己属于"高端"行业,且与"低端"行业拉开差距,这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职业给予男性更多的向上对比(即"自叹不如")和向下认同(即"同病相怜"),使其认为自己属于"低端"行业,且与"高端"行业存在差距,这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社会比较两种效应中,男性教师职业吸引力受到"对比效应"的影响更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从提高教师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出发,提出有效提高教师职业对男性吸引力的建议。
吴晶金志峰葛亮
关键词:社会比较性别差异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研究
学区化办学是一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治理方式。通过将同一区域内的若干所基础教育学校组建成一个学区,在学区内部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本...
吴晶
关键词:管理运行绩效评价
文献传递
筑牢师德师风底线 优化基础教育生态
2024年
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教师队伍整体面貌持续向上向好。但个别师德师风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教师队伍形象,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中,特别将“师德师风失范”作为规范整治的重点内容。
吴晶
关键词:人民满意教育基础教育师德师风教师队伍
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协同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被引量:8
2020年
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普及义务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产生了"公退民进"的担忧。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龄人口等因素影响,各地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同类型,"公退民进"的担忧主要存在于教育资源聚集的大城市。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师资、生源上的恶性竞争得到有效遏制,"公退民进"的说法并不准确。为构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协同发展的义务教育格局,需要全面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明确公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体地位,对民办学校积极鼓励和依法规范并举。
吴晶郅庭瑾
关键词: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全球议题与中国逻辑被引量:1
2025年
义务教育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关键议题。在中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只有在全球框架中才能对其进程做出理性判断,因而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语境也须由本土转向世界。基于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短缺是全球性难题,这一难题在中国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对合格教师的追求是全球议题,中国教师合格率跻身全球前列;师资均衡配置是各国的共同目标,中国师资均衡指标达到全球优势位置。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对师资充足性和质量提出新挑战,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对师资均衡性提出新要求。研究发现,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理论逻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体现国家意志,至世纪之交逐渐强化基于契约的市场逻辑;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致力于推动国家主义的回归,并探索形成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新国家主义”模式。这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和实践场景中的理论和政策创新。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形势,应沿循“新国家主义”模式的发展轨迹,继续推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底层逻辑向国家主义回归,并实现教师职业的再精英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李廷洲朱月华吴晶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中国逻辑
“三区三州”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分析
2021年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根本手段。近年来,“三区三州”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快速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均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带动脱贫能力提升;控辍保学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推普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脱贫基础能力增强;学生资助精准到人,因学致贫返贫已成历史。“三区三州”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包括:广泛凝聚教育脱贫攻坚精神共识;中央统筹支撑,八方合力支援;优先构筑四梁八柱式制度基础设施;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政府协同治理机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三区三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聚焦关键问题。
李廷洲郅庭瑾吴晶尚伟伟
关键词:教育
民国小报研究:以《社会日报》为中心
《社会日报》是上海小报史上一份颇有影响的小报,它是1930年代上海小报革新运动的最早实践者,在它的示范和引导下,上海小报开始转型。  本文即以《社会日报》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新闻传播学、批评空...
吴晶
关键词:都市书写
我国中西部地区教师交流轮岗成效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政策工具的视角被引量:8
2023年
教师交流轮岗是缩小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了解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中的自愿型政策工具、强制型政策工具和混合型政策工具的运用现状,探究不同政策工具运用对教师交流轮岗成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教师交流轮岗成效较好,近七成教师认为交流轮岗促进了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三类政策工具均有涉及,但综合运用程度不高,政策工具在不同教师间的运用存在差异;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性别、职称等因素对教师交流轮岗成效没有显著影响,教师交流轮岗意愿、轮岗过程中的人事管理、职称激励等因素对提升教师交流轮岗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秦鑫鑫吴晶李国强
中小学教师编制的理论逻辑与治理思路被引量:29
2022年
编制是我国教师人事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是确定学校人员总量及其种类、结构的依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关键功能。但在实践中,教师编制存在诸多矛盾。诸如,关于编制总量余缺的认识存在对立且对这种对立的归因存在分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出现竞争博弈,教师个体对编制的认知与制度定位之间也存在深刻矛盾。教师编制具有多重属性,对执政党而言,是执政资源和政治资源;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而言,是重要的行政资源;对教师个体而言,是象征身份、职业稳定性和社会地位的符号资本。同时,教师编制还具备公共资源的属性,很容易陷入“公地悲剧”式的治理困境。推动教师编制的有效治理,应明晰编制的多重属性,并按照其特有规律综合施策:坚持制度自信,发展完善编制制度;回归教师编制的制度初心,剥离其人事管理功能;依据行政资源的治理规律,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和工作机制;依据公共资源的治理规律,充分授权学校依托聘任制度自主建立和完善规则,实现学校的自主组织治理;澄明编制作为符号资本的积极价值,保障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工作预期。
李廷洲郅庭瑾吴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教师编制公共治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