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锦花

作品数:25 被引量:67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明代
  • 6篇盐政
  • 5篇盐场
  • 5篇食盐
  • 4篇社会
  • 4篇宗族
  • 4篇户籍
  • 4篇赋役
  • 3篇明清
  • 2篇社会研究
  • 2篇谱牒
  • 2篇明初
  • 2篇明中期
  • 2篇家谱
  • 2篇编修
  • 1篇地方社会
  • 1篇地方势力
  • 1篇调适
  • 1篇东南沿海
  • 1篇动乱

机构

  • 19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 23篇叶锦花
  • 2篇黄国信
  • 1篇徐靖捷
  • 1篇李晓龙
  • 1篇李飞

传媒

  • 3篇学术研究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盐业史研究
  • 2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史学月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间文献与盐场历史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前的盐场历史研究,与历史上盐场的重要性并不相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往的盐场历史研究主要依靠官方文献。民间文献对于深化盐场历史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切了解国家典章制度如何在盐场运行,加深我们对盐场制度运作机制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让我们把握盐场社会的整体面貌。只有在深刻掌握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系统而深入地理解传统时期的盐场历史。
黄国信叶锦花李晓龙徐靖捷
关键词:家族组织
谱牒与明清盐场地区社会研究——以1934年编修的《南浔粘氏皆山家谱》为例
明清时期,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等沿海地区及山西、四川、云南等内陆地区盐场广布,盐场地区是构成中国的重要部分。盐场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乃至国家的盐政运作,而且与地方社会演变密切相关,是探讨明清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虽...
叶锦花
文献传递
配户当差? 明代福建泉州的户籍与户役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一般认为明代的户役制是配户当差,户籍名色与户役类别一一对应,实际上明代官府征调户役并不完全是配户当差,地方上籍别与役别关系复杂且动态演变。明初,泉州配户当差,但民户供应民差、灶户承办灶役、军户服军役的规定仅停留在官府征役和编户应役的原则上,民间实则多籍多役。多籍多役及明中期泉州盐场制度改革在客观上变更了役户应承户役类别,使得民户、军户都可能成为盐课缴纳的主体。此户籍户役制度变迁的直接契机是民差、军饷、盐课的不足,而根本性原因则是配户当差制本身及其与运作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叶锦花
关键词:明代户籍
宗族势力与清初迁界线的画定——以福建漳泉地区为中心被引量:1
2015年
迁界是清初中央王朝在东南沿海地区推行的重要政策,朝廷对于内迁里数有明确规定,但在地方推行时却受各因素影响而未被完全遵循。在福建漳州、泉州地区,宗族势力及其与官府之关系是影响族人内迁与否及迁界线画定的重要因素。部分在地方上威望大、族人拥有较高科举功名并适时地与清廷合作的强宗大族,如漳浦乌石林氏、石狮铺锦黄氏等得以"托处边界"、无需内迁;而同样位于沿边的弱小宗族,如霞课张氏等在内迁中惨遭蹂躏。
叶锦花
关键词:清初地方势力宗族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明初,漳州、泉州地区商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市场规模小,正统年间的盐政制度变革改变了这种状况。正统八年(1443),泉州盐课改折,食盐由官营转变为自由运销,新盐政的运作与市场发生密切关系,直接促进了漳泉地区商业的繁荣,具体体现在:灶户买米纳课,打通了东南沿海近海商路,扩大了泉州沿海地区与江浙、潮粤等地之间的商品交易网络;食盐的自由流通带动了九龙江、晋江流域沿海食盐和山区特产之间的贸易模式形成;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泉州地区出现灶户普遍经商、追逐财富深入人心的局面;同时也使得漳泉山区特产商品化和区域内部市镇的兴起。盐政变革带动下的漳泉商业繁荣,最终在16世纪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之后,为漳泉地区迅速融入更为广阔的海外贸易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叶锦花
关键词: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盐政
谱牒与明清盐场地区社会研究——以1934年编修的《南浔粘氏皆山家谱》为例
<正>明清时期,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等沿海地区及山西、四川、云南等内陆地区盐场广布,盐场地区是构成中国的重要部分。盐场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乃至国家的盐政运作,而且与地方社会演变密切相关,是探讨明清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
叶锦花
文献传递
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2015年
明代福建泉州盐场地区经济结构出现明显的转型。明初,在本色盐课制度下及"画地为牢"的社会中,具有徭役性质的制盐业成为泉州盐场地区最为主要的产业,而农业次之,商业行为甚少。正统朝以来,随着盐课改折,一方面官府放松对泉州食盐产、运、销的管制,盐业成为民间自由产业并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泉州灶户人身、职业所受到的控制减弱。与此同时,州县及卫所对盐场地区民户、军户的管辖亦转向间接。泉州盐场地方人户活动范围、生计选择的空间都得到扩大,他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抓住政治、经济新形势,参与商品交易、经济作物种植、手工业品制作、蛏和蚝的养殖,促进泉州盐场地区商业、农业、手工业、海产养殖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
叶锦花
关键词:明代区域经济
明代盐场制度变革与州县赋役调整——以福建同安县为中心被引量:4
2015年
明代福建同安县与境内的浯州盐场在赋役制度上虽相互独立,然而在赋役征调的实际运作中却因科派对象重叠,民、灶赋役轻重不一等因素而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正统年间,浯州场盐课折米,同安县民户被拨补引米,免民差,致使"民差偏累",同安县为此将灶户编入均徭。成化、弘治年间,浯州场灶户宦官张敏及其家族多次奏免浯州场灶户差役,并将因此减少的同安县民差特别是弓兵、驿传等重役转嫁至泉州府其他县,由"他县代编"。在正德、嘉靖年间,浯州场灶户士绅仍不断促使灶户差役优免,使得盐田役银轻于民田,大量民田流向灶户,而"他县代编"法也引起代编县的不满及赋役征调的不稳定,最终促使泉州府出面以"府"为单位重新进行差役摊派,将驿传等役"七县融编"。
叶锦花
关键词:明代盐场
区域经济发展与食盐运销制度变革——以明代福建漳州府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本文通过梳理明代福建漳州府食盐运销制度演变历程,分析盐政变革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盐政变革除涉及军政、财政外,还与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关。明初漳州府食盐只是民间互通有无的物品。明中期,漳州府商品经济发达,食盐成为大宗商品,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在盐利的驱使之下,漳州府各种势力互相争夺,促进盐法变革。本文的分析也说明了明初时并非所有地方都实行食盐专卖制度。因此,考察明代食盐运销制度时,切不可将专卖制作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不加考虑的"常识"。
叶锦花
关键词:经济发展明代
明代多籍宗族的形成与赋役承担——以福建晋江沿海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明初以来,福建晋江沿海地区灶户编佥、军户登记及垛集、抽籍等都未设定明确的地理范围,使得当地出现灶户、军户和民户杂居共处,甚至一家多籍的现象。与之相应,当地明代所建宗族普遍拥有灶、军、民等户籍。多籍宗族往往形成多个赋役团体以应对各类赋役,赋役的具体承担方式则与户籍的构成情况相关。一般而言,由独立登记户籍的各支派构建的宗族,赋役归各派独自承担;由同时登记了军、民、灶等户籍的人群构成的宗族,赋役由族人通过多种协议共同应对;户籍若由不属于同一宗族的群体构成,户下多个宗族或势力必须共担赋役。户籍登记与赋役负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势豪将赋役摊给弱小群体而改变。
叶锦花
关键词:明代赋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