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若莹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螺旋霉素
  • 2篇专一性
  • 2篇酰化
  • 2篇麦迪霉素
  • 2篇劳动保护
  • 2篇化学转化
  • 2篇辅酶
  • 1篇亚硒酸
  • 1篇亚硒酸钠
  • 1篇溶氧
  • 1篇生物转化
  • 1篇酸化
  • 1篇酸钠
  • 1篇萃取
  • 1篇维酶素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研究
  • 1篇链霉素
  • 1篇酶素
  • 1篇抗瘤

机构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化...

作者

  • 8篇刘若莹
  • 4篇秦德华
  • 3篇王以光
  • 2篇陈慧贞
  • 2篇李佐虎
  • 2篇潘杰
  • 2篇阎桂华
  • 2篇欧斌
  • 2篇王彩芬
  • 2篇陈燕
  • 1篇肖春玲
  • 1篇蔡清波
  • 1篇杜冠华
  • 1篇刘淑贤
  • 1篇赵春燕
  • 1篇胡娟娟

传媒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化工冶金

年份

  • 1篇2004
  • 2篇1998
  • 1篇1996
  • 3篇1992
  • 1篇198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丙酰螺旋霉素I的分离与鉴别被引量:4
1996年
用大孔吸附树脂等方法分离丙酰螺旋霉素(ProSPM),除得到以前分离的丙酰螺旋霉素III(ProSPMII)外,又得到一个新成分。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UV,HRMS,1HNMR,13CNMR(含DEPT)和1H13CCOSY]数据,并与ProSPMII比较,ProSPMII仅C3酰基不同,命名为丙酰螺旋霉素II(ProSPMII)。
秦德华刘若莹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种螺旋霉素的微生物转化方法
一种螺旋霉素的微生物转化方法,其酰化酶的微生物变株具有专一性和较强酰化4″-羟基的酶活性,将底物螺旋霉素加入对数生长期的上述变株培养物中,酰化过程不加任何前体和辅酶。这种微生物转化方法定向性好,反应条件较温和,可避免化学...
刘若莹陈燕王以光王彩芬欧斌阎桂华陈慧贞
溶氧对生物转化螺旋霉素的影响被引量:3
1998年
研究了溶氧对生米加链霉菌变株生物转化螺旋霉素的影响,确定这种生物转化反应是显著的需氧过程,发酵过程具有与一般抗生素发酵不同的两个摄氧率高峰.根据溶氧对菌体生长和转化反应的双重影响,初步建立了分阶段溶氧控制的发酵过程,终转化率提高了8%,并将发酵时间缩短了约1/6.
潘杰李佐虎秦德华秦德华
关键词:生物转化螺旋霉素发酵
富硒维酶素的制备和抗瘤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研究富硒维酶素的制备及其所含成分的测定方法和抗肿瘤活性。方法用棉病囊菌经固体发酵利用亚硒酸钠制备富硒维酶素。测定富硒维酶素含硒量和其他成分 ,并与维酶素比较。初步进行对小鼠的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制备的富硒维酶素含硒量比维酶素高 0 .0 2 6 %。与维酶素比较对几种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 ,特别对Lewis肺癌的抑瘤作用达到 37.8%~ 5 1.0 %。结论棉病囊菌可以利用亚硒酸钠制备富硒维酶素 ,后者对Lewis肺癌的抑瘤率比维酶素提高了大约 2 .5倍。
秦德华刘淑贤赵春燕刘若莹胡娟娟杜冠华
关键词:亚硒酸钠维酶素
一种螺旋霉素的微生物转化方法
一种螺旋霉素的微生物转化方法,其酰化酶的微生物变株具有专一性和较强酰化4′-羟基的酶活性,将底物螺旋霉素加入对数生长期的上述变株培养物中,酰化过程不加任何前体和辅酶。这种微生物转化方法定向性好,反应条件较温和,可避免化学...
刘若莹陈燕王以光王彩芬欧斌阎桂华陈慧贞
文献传递
螺旋霉素和丙酰螺旋霉素的某些萃取性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研究了溶剂萃取和反萃取丙酰螺旋霉素的有关性质,并与螺旋霉素作了比较。根据螺旋霉素及丙酰螺旋霉素的表观分配常数与pH的模型式,用高斯牛顿法回归理论分配系数分别为33.62和19.01,并通过回归首次得到丙酰螺旋霉素的解离常数为7.76和5.2。通过在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的反萃取实验得到反萃取的经验模型为K+a=b+c*pH,通过计算可知当pH为3.15和3.24时,丙酰螺旋霉素和SPM反萃取率达到最大,分别为48和102。另外还研究了温度对萃取和反萃取的影响。根据所得公式可以得到丙酰螺旋霉素的计算诺模图。
潘杰秦德华刘若莹刘若莹
关键词:螺旋霉素萃取反萃取
用麦迪霉素产生菌变株的固定化细胞研究螺旋霉素的丙酸化
1992年
用海藻酸钙包埋麦迪霉素产生菌的一株无活性变株var.T100,经培养后得到固定化var.T100细胞,成功地使螺旋霉素转化为C_4~″-O-单丙酰螺旋霉素,转化率可达30%以上,且连续发酵批次可达6次。发酵周期比游离菌丝缩短一半。 固定化var.T100细胞适宜转化条件:菌丝浓度为0.05%的固定化细胞经36小时培养增殖,在pH5左右的培养基中转化;固化细胞浓度为60ml/100ml培养基:螺旋霉素浓度为200γ/ml :最适温度为28℃,但在28℃~37℃的范围内影响不大。
蔡清波刘若莹
关键词: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产生菌
麦迪霉素产生菌生米卡链霉菌1748变株68的特性研究被引量:5
1992年
从麦迪霉紊产生菌 S.mycarofaciens 1748中筛选分离到一株无活性变株68,对其进行了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阻断部位的研究。
王以光肖春玲龚利民刘若莹
关键词:麦迪霉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