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明明

作品数:1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市骨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骨折
  • 5篇疗效
  • 4篇神经损伤
  • 4篇周围神经
  • 4篇周围神经损伤
  • 4篇关节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3篇胰岛素样
  • 3篇胰岛素样生长...
  • 3篇神经再生
  • 3篇坐骨
  • 3篇坐骨神经
  • 3篇临床疗效
  • 3篇骨科
  • 3篇大鼠坐骨神经
  • 2篇远端
  • 2篇远端骨折
  • 2篇手术
  • 2篇桡骨远端

机构

  • 13篇郑州市骨科医...
  • 4篇郑州大学
  • 4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9篇任明明
  • 5篇许少刚
  • 4篇陈清汉
  • 2篇黄万新
  • 2篇吕志强
  • 2篇鲁俊杰
  • 2篇贾丽莹
  • 2篇赵家邦
  • 1篇任强
  • 1篇华海婴
  • 1篇尚林
  • 1篇孙若宾
  • 1篇杨通宝
  • 1篇赵意华
  • 1篇姜玉军
  • 1篇秦建英
  • 1篇李广恒
  • 1篇王晓云
  • 1篇曾昭峰
  • 1篇楚利涛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中国烧伤创疡...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氏针联合吸收线"8"字张力带固定法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Ⅱ型尺骨茎突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克氏针联合吸收线"8"字张力带固定法在桡骨远端骨折(DRF)合并Ⅱ型尺骨茎突骨折(US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0例DRF伴Ⅱ型US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两组DRF的处理均采取掌侧锁定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组采取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8"字张力带固定法处理Ⅱ型USF,对照组未处理Ⅱ型USF,术后仅采取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疗效(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DASH功能评分系统)。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功能锻炼介入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6周、6个月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27%,4/55)低于对照组(21.82%,12/55),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良率(90.91%,50/55)高于对照组(70.91%,39/55),P<0.05;治疗组腕关节旋前旋后、屈伸、尺桡偏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DASH上肢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RF伴Ⅱ型USF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处理DRF的基础上,采用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8"字张力带对Ⅱ型USF进行固定,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愈合,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任明明许少刚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张力带腕关节功能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5.24%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法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利于患儿预后。
任明明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时间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2016年
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 例在四肢创伤骨折手术中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5 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2%。结论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有明显疗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任明明
关键词: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骨科手术四肢创伤
带袢钢板与克氏针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带袢钢板和克氏针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疗效。方法: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62例下尺桡关节脱位早期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带袢钢板固定术,各31例。随访时间(14.5±1.5)个月。对比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的Cooney腕关节评分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间Cooney腕关节评分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对照组发生1例下尺桡关节半脱位,术后12个月观察组Cooney腕关节评分、患侧屈伸活动度与旋前旋后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Cooney腕关节评分为,疼痛(24.03±0.80)分比(22.81±1.62)分,功能状况(24.22±0.52)分比(22.87±1.46)分,活动范围(24.07±0.85)分比(22.13±1.59)分,握力(23.61±1.38)分比(22.42±1.63)分,屈伸活动度为(108.03±4.68)°比(101.45±5.84)°, P<0.05;旋前旋后活动度为(111.84±7.70)°比(109.13±13.64)°, P<0.05]。 结论:带袢钢板固定术较克氏针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疗效更好,可有效减轻腕关节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
鲁俊杰楚利涛杨通宝尚林任明明王晓云吕志强
关键词:下尺桡关节脱位疗效
开挖方式对小净距黄土隧道围岩变形影响研究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穿越黄土的高等级公路、铁路隧道越来越多。小净距黄土隧道这种介于普通分离式隧道和连拱隧道之间的特殊的隧道结构型式便应运而生。它充分利用隧道的自承、自稳能力,并因净距较小、线形布置灵活被广泛应用,...
任明明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隧道结构围岩变形
甲壳素神经再生室注入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促进缺损周围神经的修复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除了具有造血的作用以外,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也起着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制备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1cm缺损)以及可吸收甲壳素神经再生室。实验组室内注入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对照组室内注入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空白对照组室内注入等渗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且12周优于6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100免疫组织化学及Loyez氏神经染色法显示:实验组神经纤维数量多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2周多于6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能够促进实验性坐骨神经缺损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黄亚洲陈清汉任明明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再生
血常规指标对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预测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血常规指标对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诊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等血常规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出现DVT将其分为DVT组与非DVT组,分析血常规指标对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 82例急诊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19例(23.17%)患者术后出现DVT,设为DVT组;63例(76.83%)患者术后未出现DVT,设为非DVT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为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95%CI为1.411~7.553、 1.450~5.476,P=0.006、 0.003)。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RBC、 NEU的截断值分别为4.05×10^(12)/L、 6.40×10^(9)/L时,其预测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与0.780,敏感度分别为63.2%与52.6%,特异度分别为95.2%与88.9%,而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42、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84.1%。结论 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形成与RBC及NEU有关,检测RBC、 NEU有助于预测DVT的发生。
王炜亮任明明
关键词:血常规老年骨盆骨折下肢骨折
氯化锂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凋亡及Fas、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氯化锂(LiCl)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40、80、150mmol/L的LiCl作用于U2-OS细胞24、48和72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作用48h后,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并分析细胞周期;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Fas、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随LiCl作用剂量的增加,U2-OS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细胞凋亡率和Fas、Caspase-3mRNA表达量亦增加(F=61157.480,70.828和418.072,P<0.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细胞被阻滞于S期(P<0.001)。结论:LiCl可能通过促进凋亡基因Fas、Caspase-3的表达,抑制U2-OS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赵意华陈清汉华海婴姜玉军秦建英任明明
关键词:氯化锂增殖凋亡骨肉瘤
仰卧位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后外侧塌陷骨块治疗Schatzker 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分析仰卧位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后外侧塌陷骨块治疗Schatzker 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合并后外侧塌陷患者, 男19例, 女12例, 年龄21~69岁, 平均年龄42.2岁, 左膝18例, 右膝13例, 受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2例, 高处坠落伤9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均为Ⅴ型内髁骨折合并后外侧塌陷, 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检查, 明确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线的走行方向, 并明确此骨折线通过胫骨后外侧塌陷骨折块、外侧及后外侧壁完整, 均在仰卧位下行内侧切口复位后外侧塌陷骨块、内侧钢板、螺钉固定术;在术后即刻,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常规患膝摄正侧位片, 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TS), 并分别计算Rasmussen影像学评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及复位变化情况, 术后1年按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标准评估患膝的运动功能。所有数据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 所有患者的TPA和PTS、Rasmussen影像学评分采用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数据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术后即刻所有患者的TPA和PTS、Rasmussen影像学评分相关数据与术后1年所有患者的TPA和PTS、Rasmussen影像学评分相关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 31例患者术后随访(14.8±1.7)月, 骨折愈合时间(13.9±1.3)周, 术后8周开始拄拐下地, 完全负重时间为(14.1±1.3)周。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伸直受限, 受限程度小于10°, 平均活动度(129.3±9.3)°, 所有病例无内固定失效、无膝关节不稳。根据Rasmussen影像学评分系统评定膝胫骨平台复位情况, 术后即刻:优20例, 良9例, 可2例, 优良率93.5%(29/31)。术后1年:优19例, 良8例, 可4例, 优良率87.1%(27/31)。术后1年HSS评分:优27例, 良2例, 可2例, 优良率90.3%(28/31)。31例患者术后随访, 其中术后即刻TPA与术后1年TP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任明明鲁俊杰许少刚吕志强
关键词:内侧切口仰卧位
一种骨科临床髋关节整复固定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临床髋关节整复固定器,包括架板,所述架板前端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托板,托板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套杆,第一套杆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底部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内杆...
任明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