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瑜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SIRT1去乙酰化修饰调控HMGB1介导的细胞焦亡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作用
- 2025年
- 研究旨在探讨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介导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去乙酰化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中的作用及机制。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原代鼻粘膜上皮细胞(human primary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pC)构建CRSwNP细胞模型,检测LPS对细胞活力、CRSwNP相关蛋白表达(NLRP3、Caspase-1、TSLP)、SIRT1表达、HMGB1乙酰化水平及转位、炎症因子mRNA水平以及细胞焦亡的影响。进一步构建SIRT1过表达模型,给予细胞外源乳酸处理,检测SIRT1及乳酸在LPS介导的细胞焦亡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30μg·mL^(-1) LPS对HNEpC细胞活力无损伤,且显著增加NLRP3、Caspase-1、TSLP蛋白表达以及炎症因子mRNA水平;同时显著下调SIRT1表达,提高HMGB1乙酰化水平及转位,诱导细胞焦亡及乳酸产生。与LPS处理组相比,SIRT1过表达组细胞HMGB1乙酰化及转位下降,炎症因子释放减少,细胞焦亡被抑制,上清乳酸含量显著减少;外源性乳酸显著下调细胞SIRT1蛋白表达,促进HMGB1乙酰化及转位,促进炎症因子及乳酸释放。综上,SIRT1能够减轻LPS诱导的HNEpC中HMGB1的乙酰化和转位,进而改善细胞焦亡,减少细胞炎症。
- 丁瑜赵博张瑾高旭栋
-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乙酰化高迁移率族蛋白B1
- 外耳道胆脂瘤与中耳胆脂瘤临床特征差异性及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与中耳胆脂瘤临床特征差异性及术后复发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胆脂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行耳内镜下手术治疗。收集85例患者指标并分析胆脂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外耳道胆脂瘤患者的病程明显较中耳胆脂瘤患者短(P<0.05)。两组均顺利完成耳内镜手术,外耳道胆脂瘤耳内镜纯音测试显示耳道鼓膜完整,耳道上皮化好,鼓室导抗图为A、Ad型,0.5 kHz、1.2 kHz平均气骨导差<10 dB。中耳胆脂瘤耳内镜纯音测试显示未见胆脂瘤样病变,也未见分泌物,0.5 kHz、1.2 kHz平均气骨导差为(34.78±6.78)dB,患者听力改善不明显。85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发现复发者14例,复发率为16.47%。胆脂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术腔引流不畅、吸烟史、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上鼓室外侧开放不全、后鼓室病变、患者未进行定期复查(P<0.05)。结论:外耳道胆脂瘤与中耳胆脂瘤导致的面神经骨管破坏位置有差异,中耳胆脂瘤患者耳内镜手术改善效果有限,上鼓室外侧开放不全、有吸烟史、术腔引流不畅、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后鼓室病变、患者未进行定期复查是胆脂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丁瑜高旭栋李世东蔺沛杨颖
- 关键词:外耳道胆脂瘤中耳胆脂瘤耳内镜术后复发影响因素
- 一种耳鼻喉科用吸痰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痰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耳鼻喉科用吸痰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圆柱状且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内表面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左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气囊一,所述气囊一左端外表面与壳体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
- 高旭栋刘晖李安丁瑜蒋亭亭
- 中耳胆脂瘤合并乙状窦血栓1例
- 王鑫王宇娟王冰丁瑜刘晖
-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联合咽鼓管吹张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联合咽鼓管吹张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08例OME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硬币抛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85耳)和观察组(55例,90耳)。对照组给予咽鼓管吹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耳闷胀感、耳鸣、听力下降及中耳积液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85/90),高于对照组的80.00%(68/85)(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联合咽鼓管吹张治疗能有效改善OME患儿临床症状,降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提高听力水平,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 高旭栋丁瑜
-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咽鼓管吹张
- 经颌下切口下颌下腺切除术联合口内小切口解离近端导管治疗下颌下腺结石的临床效果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经颌下切口下颌下腺切除术与经颌下切口下颌下腺切除术联合口内小切口解离近端导管治疗下颌下腺结石的临床效果、腺体功能及复发率。方法选取2018—2022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口腔科耳鼻喉科下颌下腺结石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组与小切口组,每组40例。传统组采用经颌下切口下颌下腺切除术,小切口组采用经颌下切口下颌下腺切除术联合口内小切口解离近端导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 d后腺体功能、术后1 d及5 d血清炎症指标、1年内复发率。结果80例患者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6~63岁,平均(44.6±7.5)岁。小切口组下颌下腺导管切除长度高于传统组[(4.41±0.52)cm比(2.41±0.41)cm],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复发率低于传统组[5.00%比20.00%、0.00%比10.00%];两组患者术后3 d静态及动态唾液流速均低于术前;术后5 d,两组患者CRP、PCT低于术后1 d,且小切口组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唾液流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颌下切口下颌下腺切除术与经颌下切口下颌下腺切除术联合口内小切口解离近端导管均可有效治疗下颌下腺结石,口内小切口解离近端导管能够减少下颌下腺导管残留、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结石复发率。
- 张鹏许悦丁瑜高旭栋
- 关键词:腺体功能
- 一种耳鼻喉科医疗器具清洗设备
- 本发明涉及耳鼻喉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鼻喉科医疗器具清洗设备,包括:接水池,所述;接水池的左侧固定连接有L型板,所述L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接水池底部的中端设置有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固定管、光轴、...
- 高旭栋刘晖李安丁瑜蒋亭亭
- 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对儿童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儿童皮质醇、生长激素(GH)及身高的影响。方法:变应性鼻炎患儿25例(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每鼻孔1掀,2次/d,疗程4周。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糖浆,用药剂量为0.11~0.24mg/kg,1次/d,用药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采静脉血5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其血清皮质醇、生长激素(GH)水平,应用标准法测量并记录观察组及对照组身高。结果:观察组儿童用药前及用药6个月后其血清皮质醇和GH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身高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与对照组儿童身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儿童血清皮质醇和GH及身高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 张文韩想莉刘晖李世东高小娥丁瑜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
- 难治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治疗对手术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经过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对难治性鼻-鼻窦炎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50例施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并与未施行治疗的同类手术50例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治疗组平均出血量(64.0±42.5)ml,平均手术时间(35.5±15.5)min;对照组平均出血量(105.5±56.5)ml,平均手术时间(45.5±16.5)min。两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 韩想利张文刘晖李世东丁瑜
- 关键词:鼻窦炎外科学围手术期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SCCAg、β-catenin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2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92例鼻腔炎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Krouse分期、肿瘤体积、肿瘤病理分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血清SCCAg、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CCAg、β-catenin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SCCAg、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3-T4组血清SCCAg、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T1-T2组(P<0.05);肿瘤体积≥20 cm^(3)组血清SCCAg、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肿瘤体积<20 cm^(3)组(P<0.05);增生活跃组血清SCCAg、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增生活跃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SCCAg联合β-catenin预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91.45%、特异度为52.38%、AUC为0.928。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血清SCCAg、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在不同Krouse分期、肿瘤体积、肿瘤病理分类的患者中差异明显,联合可提高对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
- 杨颖李世东高旭栋王骏丁瑜
- 关键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抗原Β-连环蛋白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