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绪聪 作品数:18 被引量:51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天津药物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天津市科技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抗坏血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建立斑马鱼新药早期评价模型的研究 2018年 目的以抗坏血酸和全反式维甲酸为工具药,建立斑马鱼药物早期评价模型,为药物毒性的早期筛查提供实验方法。方法以斑马鱼胚胎培养用水为空白对照,二甲基亚砜为助溶剂,抗坏血酸为阴性药物,全反式维甲酸为阳性药物,对脱膜斑马鱼受精卵连续染毒5d后,检测受精卵和幼鱼的死亡率,及幼鱼自由活动度、全身组织器官形态发育和骨骼发育情况。结果 0.5%二甲基亚砜和10 mg·L^(-1)抗坏血酸对斑马鱼致死作用较弱,且无明显发育毒性作用,可分别用作常规助溶剂和质量控制标志药;全反式维甲酸随给药浓度升高,致畸效应加强,很好地呈现了自主活动缓慢到丧失、形态发育轻微异常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严重畸形、骨骼矿化正常到抑制的全效应谱,为药物毒性的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其中7.5μg·L^(-1)可作为药物评价中阳性对照选用浓度。结论用抗坏血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建立的斑马鱼模型设计合理,可用于药物毒性的早期评价。 高绪聪 孙程颖 张云 张云 何秋霞关键词:抗坏血酸 全反式维甲酸 斑马鱼 FK506对丙烯酰胺致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FK506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染毒导致的大鼠周围神经行为功能异常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FK506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FK506低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ACR30mg/kg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h后分别给予FK506皮下注射0.5和1mg/kg,5次/周,持续4周,每周步态评分并测量大鼠体重、甩尾指数、痛觉阈值、后肢撑力指数和转棒指数等指标。结果FK506低、高剂量组大鼠步态评分、后肢撑力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第4周步态评分分别降低19.1%和43.4%,后肢撑力指数分别降低8.6%和31.3%),甩尾指数、痛觉阈值和转棒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第4周甩尾指数分别升高20.4%和23.3%,痛觉阈值分别升高33.3%和3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FK506组间显示有剂量-效应依赖关系。结论FK506具有保护ACR导致的大鼠周围运动和感觉神经损伤的作用。 赵盛 辛星 窦丹丹 高绪聪 谢克勤关键词:FK506 丙烯酰胺 神经保护作用 浅谈大鼠皮肤给药试验的设计与操作 本文根据大鼠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和给药操作,浅谈作者的几点个人观点,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大鼠皮肤给药试验,使皮肤用新药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高绪聪 孙程颖 张金晓 段蕊 申秀萍关键词:皮肤给药 小鼠血清中2,5-己二酮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建立小鼠血清中2,5-己二酮(2,5-HD)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取小鼠血清0.3ml加0.03g无水K2CO3,加入乙酸乙酯1.2ml萃取30min后,进行气相色谱测定。结果血清中没有杂质干扰2,5-HD的测定,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3μg/ml,线性范围0.03-80.00μg/ml;回收率83.8%~99.9%;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3.3%~5.2%,日间(RSD)3.3%~8.0%。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用于小鼠血清中2,5-HD含量的测定, 高绪聪 尹洪银 谢克勤关键词:血清 色谱法 气相 大蒜油拮抗2,5-己二酮脂质过氧化和抑制正己烷代谢活化研究 正己烷(n—hexane)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工业应用广泛。环境中的正己烷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机体后,主要分布在脂肪含量较高的器官,如脑、肾、肝、脾、睾丸、血液等。在急性毒性分级中,正己烷属无毒类,但因其挥发性大、脂... 高绪聪关键词:正己烷中毒 大蒜油 神经毒性 代谢活化 急性脑病 文献传递 药物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12年 药物性肝损伤是伴随药物使用而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等传统标志物在药物性肝损伤的预测和诊断中的地位尚无可取代,但近年发现的血清药物-蛋白加合物、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胺脱氢酶及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等多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对弥补传统生物标志物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结合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现状对传统生物标志物和近年发现的新的肝损伤生物标志物进行概述,为更好地预测和诊断肝损伤、减轻药物性危害提供可能的帮助。 高绪聪 柴振海 张宗鹏关键词:肝损伤 药物毒性 药物评价 替芬泰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 2018年 目的对妊娠动物从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期ig给予替芬泰,评价其对妊娠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交配成功后的SD大鼠于妊娠6~15 d连续ig给予替芬泰,剂量为50、175和620 mg/kg,溶媒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试验期间定期记录孕鼠体质量及24 h摄食量,于妊娠21 d解剖孕鼠进行大体检查,称量子宫质量,计数黄体数,植入数,吸收胎、死胎和活胎数。胎仔经称质量、性别鉴定、顶臀长和尾长测定及外观检查后,各留取50%胎仔制作标本进行骨骼和内脏的检查。结果给药期间,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替芬泰175(个别天数)和620 mg/kg剂量组孕鼠24 h摄食量明显减少、体质量明显降低及体质量增长明显缓慢(P<0.05、0.01);3个剂量的受试物对孕鼠的生育能力无影响;620mg/kg剂量组胎仔体质量偏低;在胎仔外观、内脏和骨骼检查中,给药组和溶媒对照组均出现一些发育异常,其中与溶媒对照组比较,620 mg/kg剂量组胎仔体质量显著降低、波状肋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0.01),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结论本试验条件下,ig给予175和620 mg/kg剂量的替芬泰,妊娠大鼠出现一定的系统毒性,50 mg/kg(临床拟用剂量的30倍)为妊娠大鼠的无毒性反应剂量;ig给予620 mg/kg替芬泰,对胚胎发育有一定毒性,175 mg/kg剂量为大鼠胚胎发育的无毒性反应剂量。 温和 刘妍 高绪聪 申秀萍 黄正明 梁光益大蒜油对正己烷在小鼠体内代谢成2,5-己二酮的影响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 探讨大蒜油对正己烷(n—hexane)在小鼠体内代谢成2,5-己二酮(2,5-hexanedione,2,5-HD)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己烷染毒组和大蒜油干预组,分别灌胃给予正己烷和大蒜油,染毒结束后取血,分离血清经乙酸乙酯萃取后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2,5-HD含量。结果 (1)一次性给予4000mg/kg正己烷后,小鼠血清中2,5-HD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10h后达峰值,20h后几乎不能检出;(2)对照组小鼠血清中未检出2,5-HD;随着正己烷染毒量的增加,小鼠血清中2,5-HD含量明显增加,2000、4000和6000mg/kg组染毒8h后小鼠血清2,5-HD含量分别为8.04、16.68和22.38μg/ml,呈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3)不同周龄小鼠给予正己烷8h后血清中2,5-HD含量有明显差异,5周龄组(22.83μg/mJ)分别大于4周(19.59μg/m1)和6周龄组(16.4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性别小鼠给予同剂量正己烷后,雌性小鼠血清中2,5-HD含量(13.22μg/ml)高于雄鼠(10.34μg/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己烷染毒前后2h分别给予80mg/kg大蒜油,血清中2,5-HD含量与单纯染毒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染毒前给药组较染毒后给药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前2h给予不同剂量大蒜油,10、20、40、80mg/kg大蒜油+3000mg/kg正已烷组小鼠血清2,5-HD含量比染毒组分别降低16.2%、20.8%、22.8%和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在雌性小鼠血清中正己烷的代谢产物2,5-HD高于雄性;5周龄小鼠血清2,5-HD含量较4周和6周龄小鼠高;正己烷染毒前后给予大蒜油可明显减少2,5-HD的生成。 高绪聪 尹洪银 张翠丽 朱振平 于丽华 谢克勤关键词:大蒜油 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制剂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检测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的制剂安全性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以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进行家兔肌肉和皮下刺激性试验、豚鼠主动全身过敏性试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性试验和体外溶血性试验,检测药物的局部刺激性、Ⅰ型过敏反应性和溶血作用。结果 p H 3.6的11、22μg/kg重组人干扰素及其空白溶媒对家兔肌肉和皮肤黏膜具有轻度刺激作用,相应剂量下p H为4.3的重组干扰素及其空白溶媒对家兔组织无明显刺激作用;p H 3.5的5.5、22μg/kg剂量下重组人干扰素及其空白溶媒对大鼠无被动致敏作用,对豚鼠主动致敏作用呈强阳性,辅料中不含人血清白蛋白的样品则对豚鼠无致敏作用;p H 3.5的重组人干扰素对家兔红细胞具有极轻度体外溶血作用,p H 4.5样品则无体外溶血和致红细胞凝聚作用。结论 p H值对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刺激性和体外溶血性具有一定影响,应注意对其p H值的控制;干扰素对豚鼠致敏作用为辅料中人血清白蛋白所致,临床使用中对人产生致敏的可能性很小。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制剂安全性较好。 高绪聪 张金晓 肖宇萌 张树江 段蕊 申秀萍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 刺激性 过敏性 溶血性 制剂安全性 观察时间和换液频率对斑马鱼评价模型的影响 2018年 目的通过设置不同的观察时间和换液频率,研究两者对斑马鱼模型的影响,优化评价模型。方法分别进行斑马鱼胚胎给药5 d,每天换液、实验7 d,每天换液及给药5 d不换液实验,检测3种实验方法中各组斑马鱼的死亡率、自由活动、形态发育和骨骼发育情况,并对3种实验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较给药5 d每天换液实验,延长观察时间,使斑马鱼死亡率升高、畸形程度增加、骨骼矿化呈现出一定的剂量趋势,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可使药物的毒性作用表达更加充分;不换液实验中,斑马鱼死亡率略低、畸形程度减轻,不换液给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毒性作用。结论定期更换药液,保证暴露浓度和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可使斑马鱼药物毒性评价模型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高绪聪 孙程颖 韩利文 韩利文 韩建关键词:斑马鱼 毒性评价 形态发育 评分 骨骼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