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晓冬

作品数:17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4篇直肠
  • 4篇手术
  • 4篇树突
  • 4篇树突状
  • 4篇树突状细胞
  • 4篇外科
  • 4篇细胞
  • 4篇RNA干扰
  • 4篇肠癌
  • 3篇直肠癌
  • 3篇直肠肿瘤
  • 3篇肠肿瘤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移植
  • 2篇移植排斥
  • 2篇异基因
  • 2篇异基因小鼠
  • 2篇术后
  • 2篇排斥

机构

  • 17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7篇顾晓冬
  • 14篇项建斌
  • 11篇陈宗祐
  • 6篇杨逸
  • 5篇李震洋
  • 4篇周易明
  • 3篇蔡端
  • 3篇姚宇锋
  • 3篇臧怡雯
  • 2篇程峰
  • 2篇孙鹏
  • 1篇茅善华
  • 1篇洪军

传媒

  • 3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第二十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3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杂肛周脓肿的特殊引流方式1例
2025年
本文报道1例32岁肥胖男性复杂肛周脓肿的治疗创新。患者脓肿经CT证实从肛周跨越肛提肌延伸至精囊腺平面腹膜后间隙,术中发现脓腔位于盆底肌前方直肠后间隙及盆壁腹膜外层。临床医师创新采用双管交叉引流技术:经腹膜外腔镜引导下置管引流盆底脓腔,联合会阴部负压引流肛周脓肿,严格遵循盆底解剖层次实现贯通引流,术后影像学证实无残留脓肿或瘘管。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该方案避免了腹腔感染风险,降低了括约肌损伤概率,为累及腹膜后的巨大肛周脓肿提供了兼顾彻底引流与手术安全性的个体化治疗范例。
李程辉杨逸顾晓冬项建斌
关键词:肛周脓肿外科治疗盆底肌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间切除术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间切除(ISR)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9例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次全ISR手术的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个月起门诊随访检查吻合口、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截至2018年8月31日。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术后1年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Wexner失禁评分和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调查。结果全部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为(54.0±11.9)岁,体质指数为(23.6±3.1)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4.2±0.7)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45.0±97.1)min,术中出血量为(122.0±100.3)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远切缘为(1.7±0.5)cm,远切缘及环周切缘均阴性。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中,3例术后病理提示病理缓解,无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分期ypT2N0M0,TNMⅠB期。其余5例一期手术患者术后分期ⅠB期(T2N0M0)3例,ⅢA期(T2N1M0)2例。获检淋巴结数目(14.0±1.7)枚。术后中位排气时间1(1~3)d,中位恢复流质饮食时间2(1~29)d,中位开放半流质饮食时间4(3~33)d。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因保护性造口出口梗阻,予回肠袢式造口近端留置肛管,保守治疗1个月后行造口回纳术,术后顺利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为ⅢB级;1例患者因盆腔感染、肠道双重感染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经抗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级。中位随访时间16(12~25)个月,无失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复查出现肺转移,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在保护性造口回纳后1年随访Wexner评分(5.3±3.9)分;LARS评分3例轻度,6例重度。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行极低位直肠癌次全ISR安全可行。
臧怡雯李震洋顾晓冬周易明杨逸周珉玮王梓豪郭琰娇陈宗祐项建斌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系统
小鼠动脉移植改良慢性排斥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慢性排斥反应的实验模型。 方法运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切取C57BL/6小鼠颈总动脉,原位行对端吻合植入C3H小鼠,建立同种异基因C57BL/6→C3H小鼠动脉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对照组为...
程峰顾晓冬姚宇锋蔡端项建斌
关键词:动脉移植同种异基因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
文献传递
基于fMRI定位调控ISR术后排便功能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fMRI定位调控ISR术后排便功能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建立fMRI肛门括约肌运动的定位模型;步骤S2:通过构建的肛门括约肌运动的定位模型,选取与执行肛门括约肌运动功能相...
项建斌周珉玮鄢正清金胡岩周易明李震洋顾晓冬
手术对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手术对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2例符合LRRC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及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能够完整评估排尿功能、性功能、下肢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有远处转移和有泌尿系统手术史者。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LRRC分型标准分为中央型(27例)、前向型(20例)、后向型(7例)和侧向型(8例)。分析患者手术情况及外科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总分0~35分,得分越高,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排尿功能情况;同时采用排尿功能障碍等级(分为4个等级,等级越高,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进行客观评价。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性功能,男性评价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得分越低,勃起功能障碍越严重)评分;女性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得分越低,性功能越差)评估。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进行评定。结果62例患者手术R0切除率为88.7%(55/62)。术后出现近期外科并发症16例(25.8%),其中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Ⅲ级3例。术后3个月,保留泌尿系统的42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术后IPSS升高[(18.40±4.77)分比(12.36±4.75)分,t=-9.128,P<0.001];但不同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术后12个月IIEF-5评分下降[9(0~19)分比14(0~25)分,Z=-5.174,P<0.001],女性患者术后12个月FSFI指数也较术前下降[2.0(2.0~18.4)比8.4(2.0~27.0),Z=-3.522,P<0.001]。术前及术后12个月根据SF-36量表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生理功能、
周珉玮李震洋顾晓冬周易明臧怡雯杨逸王梓豪陈宗祐项建斌
关键词:排尿功能生活质量
抑制性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2007年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在器官或细胞移植中,DC通过直接或间接识别途径呈递抗原活化T细胞,引起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但某些特殊类型的DC也可以产生抑制免疫应答,促进免疫耐受的作用。基于DC这种生物学特性的异质性,目前有多种生物学策略诱生抑制性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
顾晓冬项建斌陈宗祐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移植免疫免疫耐受
盆腔增强CT和MRI在局部复发直肠癌多器官联合切除中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盆腔增强CT和MRI在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多器官联合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48例LRRC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保存完整。LRRC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标准分为中央型、前向型、后向型和侧向型。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和盆腔平扫+增强MRI检查。比较CT和MRI对LRRC术前诊断准确率、对邻近器官侵犯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二者融合图像对手术的指导作用。结果48例病人中41例(85.4%)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直肠癌术后复发。MRI和CT对LRRC检出率分别为95.1%(39/41)和87.8%(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6,P=0.236),MRI诊断LRRC的准确率高于CT[91.7%(44/48)vs.77.1%(37/48),χ^2=3.872,P=0.049]。盆腔增强CT及MRI鉴别LRRC累及邻近器官的准确率分别为70.8%(34/48)和68.7%(3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24)。各LRRC亚型分析提示,增强CT的鉴别准确率:后向型100%(7/7)、侧向型71.4%(5/7)、中央型69.6%(16/23)、前向型54.6%(6/11);盆腔增强MRI的鉴别准确率:中央型78.3%(18/23)、前向型63.6%(7/11)、后向型57.1%(4/7)和侧向型57.1%(4/7)。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R0切除率为85.4%(41/48)。结论推荐增强MRI检查作为LRRC诊断辅助手段;增强CT对后向型LRRC骶尾骨侵犯检出率高,而增强MRI判断中央型LRRC准确率较高;多模态融合图像有助于确定LRRC手术切除范围并制定策略。
李震洋周林江周珉玮臧怡雯周易明顾晓冬杨逸陈宗祐项建斌
关键词:局部复发直肠癌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大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治疗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分析大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治疗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大肠癌伴脑转移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数据采用单因素Log-Rank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结果 大肠癌继发脑转移的中位年龄为57(41~75)岁,原发肿瘤与转移瘤间隔的中位时间为13.5个月,其中合并颅外(肺、肝、骨)转移占61%(17/28),仅有脑转移的占39%(11/28).脑转移瘤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征候群和偏瘫、下肢乏力、失语等定位症状以及癫痫等,颅内转移瘤以单发病灶为多见,占82%(23/28),位于幕上(枕叶、顶叶、额叶)者占57%(16/28),位于幕下(小脑)者占43%(12/28) 转移性脑瘤手术切除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4个月,1年生存率为28.9%,5年生存率为7.1%.多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单发病灶转移(χ^27.35,P〈0.05)和无颅外其他部位转移(χ^26.47,P〈0.05)是大肠癌脑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8例均接受手术切除和多学科协作治疗,无手术死亡和出血及再手术病例.结论 大肠癌脑转移总体预后欠佳,手术切除脑转移病灶可延长部分患者的存活时间.
项建斌顾晓冬孙鹏陈宗祐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外科手术
CD80/CD86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抗异基因小鼠心脏移植排斥的作用
器官移植现已成为心、肝、肾等多种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器官保存和组织培养方法的进步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有效应用,超急性排斥的预防和急性排斥的防治已取得重大进展,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慢性失功...
顾晓冬
关键词:慢性排斥移植耐受RNA干扰
文献传递
胃癌微创手术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
2006年
微创手术打破了手术必须剖腹的传统外科观念,以最小切口创伤完成原需大切口才能完成的手术,并且具有疼痛轻、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恶性肿瘤的特殊性,有关胃癌微创手术的根治性切除及癌种植转移方面仍有争议。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胃癌微创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顾晓冬陈宗祐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镜外科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