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2001年—2021年全球使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现状和趋势,为在该领域发展的学者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CiteSpace用于分析发表国家、机构、作者、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结果:从2001年—2021年,共纳入了282项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出版量在2016年以前呈波动上升,2016年后呈稳定上升。在这一研究领域,生产力和影响力最高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研究产出和重要性最高的机构均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最有影响力的作者是来自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的吴焕淦。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发现针灸、随机对照试验、补充替代治疗、慢性内脏超敏是最常见的关键词,中药、针灸、压力、潜在机制可以看做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论:基于近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的科学计量学分析,获得了发表国家、机构、作者、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对快速准确地定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针灸次数与颈性眩晕(CV)疗效之间的量效关系。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6月28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Web of Science、Pub Med中针灸治疗CV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针灸治疗,选穴以“百会-风池-颈夹脊”为核心处方,结局指标包括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评价其文献质量,通过Stata17.0软件中稳健误差元回归(REMR)方法进行针灸次数与疗效间的量效Meta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试验组共747例患者。10次针灸治疗后,患者ESCV评分升高至20.29(95%CI:16.77,23.80),治疗前后ESCV差值为4.60(95%CI:2.59,6.60),ESCV评分改善率为0.36(95%CI:0.26,0.46);20次针灸治疗后,ESCV评分提高至21.55(95%CI:18.87,24.22),ESCV评分差值为5.42(95%CI:3.87,6.97),ESCV评分改善率为0.39(95%CI:0.31,0.48)。10次针灸治疗后,左侧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为0.08(95%CI:0.05,0.12),右侧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为0.09(95%CI:0.05,0.12),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为0.11(95%CI:0.06,0.15);14次针灸治疗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均达到最高值:LVA[0.09(95%CI:0.06,0.12)]、RVA[0.10(95%CI:0.07,0.13)]、BA[0.12(95%CI:0.07,0.16)]。结论:针灸次数与CV疗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的量效关系,推荐14次为最佳针灸治疗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