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林

作品数:35 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针刺
  • 11篇缺血
  • 9篇针灸
  • 9篇脑缺血
  • 6篇再灌注
  • 6篇缺血再灌注
  • 6篇脑缺血再灌注
  • 6篇灌注
  • 5篇再灌注损伤
  • 5篇脑缺血再灌注...
  • 5篇灸治
  • 4篇电针
  • 4篇血管
  • 4篇易激综合征
  • 4篇针刺治疗
  • 4篇综合征
  • 4篇卒中
  • 4篇肠易激
  • 4篇肠易激综合征
  • 3篇醒脑

机构

  • 35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天津市针灸研...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中医药...

作者

  • 35篇韩林
  • 11篇王舒
  • 6篇沈燕
  • 6篇王旭慧
  • 5篇吴帮启
  • 5篇高旸
  • 4篇张亚男
  • 4篇马津全
  • 3篇王芳
  • 3篇张向宇
  • 2篇郑颖
  • 2篇李卓
  • 2篇姚文平
  • 2篇张丽丽
  • 2篇王恒和
  • 2篇王敏
  • 2篇朱亚萍
  • 2篇杨丽红
  • 2篇季洁
  • 2篇李桂平

传媒

  • 4篇中国针灸
  • 3篇上海针灸杂志
  • 2篇中医药信息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河南中医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天津中医药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西部中医药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概况被引量:4
2014年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是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不可避免的棘手问题之一。针刺作为一种副作用小、见效快的治疗手段,已被应用到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文章从实验性角度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CIR的相关机制。
李卓沈燕韩林王舒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针刺
运动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MEP广泛地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枢运动系统功能评价、预测预后及术中监测等方面,本研究就国内外开展的MEP应用于脑血管病的重要研究加以综述,旨在为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依据。
韩林王舒
关键词:脑血管病运动诱发电位中枢传导时间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2001年—2021年全球使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现状和趋势,为在该领域发展的学者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CiteSpace用于分析发表国家、机构、作者、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结果:从2001年—2021年,共纳入了282项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出版量在2016年以前呈波动上升,2016年后呈稳定上升。在这一研究领域,生产力和影响力最高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研究产出和重要性最高的机构均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最有影响力的作者是来自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的吴焕淦。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发现针灸、随机对照试验、补充替代治疗、慢性内脏超敏是最常见的关键词,中药、针灸、压力、潜在机制可以看做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论:基于近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的科学计量学分析,获得了发表国家、机构、作者、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对快速准确地定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程新悦吴帮启彭茂菡丁一韩林王旭慧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针灸CITESPACE文献计量学
针刺干预脑缺血的电生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卒中已成为国内居民首位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80%。针灸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对于针刺治疗脑缺血的电生理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近20年来针刺干预脑缺血的电生理研究作以综述。
王永马津全韩林沈燕王舒
关键词:针刺脑缺血电生理
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腧穴配伍规律及针方特点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选穴配伍规律及针方特点。方法:检索八个中英文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23年11月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文献,建立"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
韩林王舒
关键词:梨状肌综合征针灸腧穴配伍
基于专利视角的经络诊察技术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2025年
目的:通过专利分析探讨经络诊察技术当前发展现状,掌握专利热点,为新型设备的研发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中医药专利智库中经络诊察技术专利数据,运用专利分析和SWOT分析方法对经络诊察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深入挖掘。结果:共纳入100件专利,主要发明地区为中国内地,主要发明人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自2015年以来经络诊察技术的专利申请逐渐增多,2020-2021年达到高峰,主要的检测技术涵盖电学、温度和光学检测,应用功效主要集中在精确穴位定位和脏腑疾病诊断。结论:从专利视角出发,我国经络诊察技术的发展应关注降低成本、提升功能、推动标准制定、强化安全措施、深化人机互动、探索生物效应及优化实验平台等方面。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推动经络诊察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实现其全面升级。
张艺萱杨蕊张春畅韩林
关键词:针灸SWOT
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被引量:33
2010年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机制。方法:将1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52例,采用心力衰竭常规西药疗法(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黄芪组78例,采用黄芪注射液加心力衰竭常规西药疗法。均以2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晚期/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A/E)比值和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DLS)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黄芪组89.74%,西药组80.77%,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黄芪组优于单纯西药组。2组治疗后LVEF及A/E比值均得到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浆NPY、ET和AN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黄芪组血浆NPY、ET和ANP水平下降比西药组更明显。2组治疗后血清EDL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P<0.01),2组治疗后EDIS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黄芪注射液可显著升高CHF患者血清EDLS水平。结论:黄芪注射液配合心力衰竭常规西药疗法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措施之一,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NPY、ET、ANP水平和升高EDLS水平有关。
王恒和朱亚萍郑颖张富赓韩林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黄芪注射液
针灸治疗次数与颈性眩晕疗效的量效关系: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回归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针灸次数与颈性眩晕(CV)疗效之间的量效关系。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6月28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Web of Science、Pub Med中针灸治疗CV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针灸治疗,选穴以“百会-风池-颈夹脊”为核心处方,结局指标包括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评价其文献质量,通过Stata17.0软件中稳健误差元回归(REMR)方法进行针灸次数与疗效间的量效Meta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试验组共747例患者。10次针灸治疗后,患者ESCV评分升高至20.29(95%CI:16.77,23.80),治疗前后ESCV差值为4.60(95%CI:2.59,6.60),ESCV评分改善率为0.36(95%CI:0.26,0.46);20次针灸治疗后,ESCV评分提高至21.55(95%CI:18.87,24.22),ESCV评分差值为5.42(95%CI:3.87,6.97),ESCV评分改善率为0.39(95%CI:0.31,0.48)。10次针灸治疗后,左侧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为0.08(95%CI:0.05,0.12),右侧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为0.09(95%CI:0.05,0.12),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为0.11(95%CI:0.06,0.15);14次针灸治疗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率均达到最高值:LVA[0.09(95%CI:0.06,0.12)]、RVA[0.10(95%CI:0.07,0.13)]、BA[0.12(95%CI:0.07,0.16)]。结论:针灸次数与CV疗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的量效关系,推荐14次为最佳针灸治疗次数。
张艺萱杨蕊张春畅韩林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灸量效关系
电针人中穴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最优参数筛选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以神经功能评分为指标,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电针人中穴干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的最佳参数组合。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加以改进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按正交设计分九组不同的电针参数组合干预,以Zausinger六分法评分作为神经功能评价效应指标。电针人中穴的电流因素是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因素(P<0.05),刺激频率和刺激电流最优搭配是2 Hz、3 mA。电针人中(2 Hz,3 mA)组与模型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电针人中穴的电流因素是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重要因素,且刺激频率和刺激电流存在最优搭配方案。此方案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
孙媛媛王舒马津全沈燕韩林
关键词:电针人中穴神经功能评分电流正交设计
基于TRPC6通道探讨针刺介导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保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TRPC6通道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在缺血、缺氧等应激条件下对维持细胞存活和神经保护起着关键作用。TRPC6通道作为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调控卒中后细胞内外Ca^(2+)的变化,参与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研究发现,针刺可以调控TRPC6通道相关因子的表达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ⅣCAMKⅣ、蛋白激酶A PKA、白细胞介素IL与抗凋亡因子Bcl-2。与此同时,TRPC6通道作为“针刺反应通道”也可以感知CREB途径整合的针刺信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本研究基于TRPC6通道对缺血性脑卒中内源性保护机制及针刺干预作用进行探析,以期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参考。
李盼侯婕段飒飒文妍韩林
关键词:针刺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血管保护作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