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玉琴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透皮
  • 4篇给药
  • 3篇透皮给药
  • 3篇微针
  • 2篇多烯紫杉醇
  • 2篇脂质体
  • 2篇肿瘤
  • 2篇紫杉
  • 2篇紫杉醇
  • 2篇给药系统
  • 1篇代谢产物
  • 1篇蛋白
  • 1篇电场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量
  • 1篇药物
  • 1篇乙醇脂质体
  • 1篇疫苗
  • 1篇英文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邱玉琴
  • 7篇高云华
  • 5篇张锁慧
  • 3篇杨国忠
  • 2篇李爽
  • 2篇高云华
  • 1篇陈健敏
  • 1篇周稳稳
  • 1篇李芳
  • 1篇邢丽
  • 1篇张良艳
  • 1篇周娅
  • 1篇王希良
  • 1篇胡科家
  • 1篇徐百
  • 1篇杨鹏辉
  • 1篇孟凡达
  • 1篇李春
  • 1篇刘思齐
  • 1篇李明辉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明胶科学与技...
  • 1篇Journa...
  • 1篇纳米技术与精...
  • 1篇影像科学与光...
  • 1篇第二届中药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微针的制作及透皮应用(英文)被引量:2
2013年
透皮给药相比于传统的给药方式,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皮肤的角质层能够阻止外源性物质的侵犯,限制了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为此,基于微针的透皮给药系统的提出增大了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首先,采用MEM技术制作单晶硅微针.接下来,提出一种新颖、简单而且经济的方法快速制作聚乳酸微针.通过理论分析及有限元分析微针的力学性能,表明微针有足够的强度.体外透皮实验表明,未经微针处理的皮肤,钙黄绿素10 h的累计渗透量只有0.17±0.07μg/cm2;手动进针处理的皮肤只达到4.54±1.17μg/cm2,比未用微针处理的皮肤增加了30倍;经过进针器处理的皮肤,各个时间点的渗透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渗透量达到45.37±5.80μg/cm2,比未用微针处理的皮肤增加了300倍.所有的结果都表明,本实验室制备可降解的聚乳酸微针的方法新颖、快速且经济,而且对于透皮给药系统来说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陈健敏郭雷邱玉琴张锁慧高云华
关键词:聚乳酸微针可生物降解透皮给药
含有紫杉醇或多烯紫杉醇的弹性纳米囊泡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转运活性成分紫杉醇(paclitaxel,taxol)或多烯紫杉醇透过天然渗透屏障或孔隙(如皮肤、黏膜、组织器官等)的弹性纳米囊泡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剂至少含有以下成分,均为重量百分比:...
高云华邱玉琴胡科家徐百
文献传递
明胶作为左旋肉碱贴膏剂载体的体外经皮渗透性评价
2014年
探讨左旋肉碱贴膏剂与微针经皮给药系统联合使用后对其经皮渗透性的影响。以卡波姆及明胶作为贴膏剂的主要基质,选择改良的Franze扩散池,采用针高150μm的实心硅微针作用于猪耳朵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评价,以体外经皮渗透性及制剂外观作为评价指标,优化贴膏剂处方,并与市售的左旋肉碱外用制剂进行渗透性比较。结果表明:贴膏剂基质处方中明胶-PVP K30-卡波姆-甘油-尼泊金甲酯以4:3:0.5:3:0.1的比例为最佳用量配比。该贴膏剂经微针作用后皮肤的累积透过量高于市售制剂及卡波姆水凝胶制剂。因此,以明胶为主要基质的贴膏剂可显著提高左旋肉碱的微针经皮渗透性且具有给药准确便捷的特点。
张锁慧邱玉琴杨国忠高云华
关键词:左旋肉碱卡波姆明胶经皮渗透
自溶性微针透皮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经皮给药技术领域中的自溶性微针,特别涉及自溶性微针透皮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将内源性的寡聚透明质酸和/或低分子量硫酸乙酰肝素同时作为微针基质材料和疫苗佐剂制备自溶性微针,并将疫苗负载于其中,从而获得本发明...
高云华邱玉琴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蒿甲醚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双氢青蒿素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研究蒿甲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应用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单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大鼠血浆中蒿甲醚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双氢青蒿素的分析方法。以青蒿素为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在正离子Targeted-MS2检测模式下对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离子对分别为m/z 316.2115/163.1117(蒿甲醚)、m/z 302.1958/163.1117(双氢青蒿素)和m/z 300.1803/209.1536(I.S.);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在2-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检出限为0.8μg/L;定量限为2.0μ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7%-103.7%和97.4%-104.7%;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9%。本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蒿甲醚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春邱玉琴杨国忠孟凡达张锁慧高云华
关键词: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大鼠血浆药代动力学
多烯紫杉醇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TX)是一种新一代抗肿瘤药物,其新颖的抗肿瘤机制及在临床研究中显示的独特疗效,使得DTX及其合并用药方案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
邱玉琴
关键词:多烯紫杉醇经皮给药系统抗肿瘤药物
文献传递
赖氨酸在甘草次酸弹性囊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11年
制备和评价含赖氨酸的甘草次酸弹性囊泡, 并考察赖氨酸在囊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在水合介质中加入赖氨酸, 利用薄膜-高压均质法制备甘草次酸弹性囊泡. 并合成了甘草次酸赖氨酸盐及其弹性囊泡作为对比制剂. 通过对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相转变温度、变形性和体外经皮渗透性的测试, 考察赖氨酸在甘草次酸弹性囊泡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结果显示加入赖氨酸后, 甘草次酸弹性囊泡的粒径略有降低, 膜相转变温度降低, 包封率和囊泡变形性显著提高, 载药量提高近30倍(1.5 mg·mL-1), 并显著高于其赖氨酸盐所形成囊泡的载药量和弹性. 此外, 赖氨酸的加入使弹性囊泡的变形能力增加, 8 h累积透过量和皮肤驻留量分别提高4.3倍和9.2倍. 表明赖氨酸与甘草次酸形成离子缔合物, 促进甘草次酸参与膜的形成, 使膜的流动性增加, 赖氨酸与弹性囊泡对提高囊泡载药量起协同作用.
李爽邱玉琴张锁慧高云华
关键词:甘草次酸赖氨酸载药量
柔性脂质体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柔性脂质体是在传统脂质体组分中加人少量适宜的其他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新型脂质体,能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通过角质层上比自身体积还小的孔道进入体相。研究显示,磷脂类柔性脂质体——传递体和乙醇脂质体——可改善亲水和亲油的药物和生物...
吴燕邱玉琴胡科家高云华
关键词:柔性脂质体传递体乙醇脂质体囊泡透皮给药
应用FRAP技术评价蛋白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凝胶中的扩散行为
2011年
药物分子从药物载体中的释放行为与载体的结构有密切关系.本实验中采用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等材料,运用水相沉淀的方法,制备了4种不同单体配比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P(Am-co-Ac))共聚物水凝胶.运用红外分析方法对P(Am-co-Ac)组成进行表征.使用荧光漂白恢复法(FRAP,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观察荧光素FITC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中的扩散行为,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实时成像.实验表明,FITC-BSA在不同单体配比的共聚物中的扩散系数是不同的.通过调节聚合物中单体的配比能够达到控制蛋白释放速率的作用,从而为调控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缓控释放提供了可能性.
崔金磊周稳稳邱玉琴高云华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可溶性微针制备及评价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初步研究负载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可溶性微针体外评价方法和经皮免疫效果。方法将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溶液与微针基质材料混匀干燥后复溶,体外血凝试验检测疫苗血凝素活性,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分析疫苗微针复溶后流感全病毒疫苗变化情况;选择筛选的材料羧甲基纤维素和硫酸软骨素作为主要基质与疫苗混匀制备微针溶液,滴加到微针制作模具上,抽真空使疫苗基质溶液填充针体,室温干燥、脱模,贴于猪皮肤检测微针硬度,将Cy7标记流感疫苗可溶性微针贴于小鼠腹部后活体成像检测流感疫苗皮内存留时间,动物免疫试验第2次免疫后14 d检测血抑效价。结果通过血凝试验筛选出硫酸软骨素和羧甲基纤维素为主要基质,贴片疫苗血凝活性为96%和86%,显著高于其它3种材料贴片疫苗活性;透射电镜显示PBS对照组中流感灭活病毒颗粒多呈单个散在分布,罕见聚团,2种贴片复溶后流感灭活病毒多呈聚团,罕见单个病毒颗粒;动态光散射分析显示疫苗贴片复溶后病毒颗粒粒径明显增大,高于对照组中病毒粒径;皮肤组织病理显示2种疫苗微针均可刺穿猪皮肤;活体成像显示疫苗微针刺穿小鼠皮肤并溶解于皮内,疫苗存留时间较肌肉长;Balb/c小鼠免疫后分离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显示2种微针均产生血抑效价且硫酸软骨素微针血抑效价高于羧甲基纤维素微针。结论可溶性疫苗微针可刺穿皮肤溶于皮内产生免疫应答,为微针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李明辉邱玉琴杨国忠刘思齐邢丽张良艳周娅杨鹏辉高云华王希良
关键词:微针可溶性流感疫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