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 作品数:28 被引量:354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SM-1A中医四脉脉诊仪脉象诊断准确性的评价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4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0.945、0.957和0.898;特异度分别为0.875、0.8、0.907和0.833;Kappa值分别为0.733、0.631、0.763和0.549;正确率为0.867,0.933,0.917和0.892;Youden指数分别为0.734、0.745、0.864和0.731。其自身两次重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81.7%。结论: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四脉诊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胡镜清 赵婷 徐贵成 吴烈 寇秋爱 庄红 李振华 宿明良 张广福关键词:脉诊仪 条口穴不同刺法对肩周炎疗效差异的观察 被引量:37 2006年 目的探讨条口穴不同刺法对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对照c组,均选用条口穴治疗。治疗组采用透刺法,对照a、b、c组分别采用刺入40mm、只刺入皮下、假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通过Constant-Murley肩关节量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0%,对照a组为68.4%,对照b组为52.6%,对照c组为38.0%,治疗组与对照a、b、c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a、b、c三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条口穴不同针刺深度对肩周炎有不同的疗效,透刺法疗效最好;假针刺疗效最小,作为对照方法更加适宜。 赵宏 赵婷 刘保延 刘志顺关键词:针刺深度 防风通圣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观察 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评价防风通圣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表寒里热,表里俱实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24例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按中心进行分层,按2∶1比例分为2组。试验组(216例)服用防风通圣颗粒(3 g/次,2次/天),疗程3天;入组时腋下体温高于37℃者每日加服1次;对照组服用防风通圣颗粒模拟剂(用法、用量及疗程同试验组)。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体温复常率、体温复常时间、单项症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完成203例,对照组完成101例。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愈显率55.67%(113/203),总有效率93.10%(189/203),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24±4.46)分;对照组分别为5.94%(6/101)、36.63%(37/101)、(3.27±3.29)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体温复常率:试验组为87.50%(98/112),对照组为58.49%(31/5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体温复常时间: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服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获不同程度改善,两组3个主症发热、恶寒、大便秘结,治疗后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无明显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防风通圣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表寒里热,表里俱实证)安全、有效。 王硕 赵婷 齐文升 刘永俊 杨秀捷 莫婷婷 王静 刘贵颖 高峰 刘荣奎 嵇焕盛 关世玲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 随机对照观察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对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实践和思考 被引量:26 2014年 随着国内外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的要求不断提高,质量成为药物临床试验的重中之重。如何从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角度加强对临床试验的组织监管和质量控制,是机构的重要职能,也是今后发展的长远目标。笔者以本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历年质量核查的结果为基础,总结了目前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加强机构的质量控制,完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相关切实可行的SOP,必将有利于多中心临床试验工作的规范开展。 赵婷 吴萍 李勇 连凤梅 刘萍 乔洁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6 2013年 目的 评价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36例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患者,按各试验中心进行分层区组随机化,将患者分为金花清感颗粒高(44例)、低剂量组(45例)及对照组(47例),分别给予金花清感颗粒10 g/次, 3次/天;金花清感颗粒5 g/次加金花清感颗粒模拟剂5 g/次, 3次/天;金花清感颗粒模拟剂10 g/次, 3次/天。疗程均为5天。评价三组间退热时间及退热率、中医证候疗效、流感主要症状/体征消失率、单项症状疗效、咽分泌物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高剂量组中位退热时间为32.8 h(95%CI:22.5~41.0 h),低剂量组为26.0 h(95 %CI:14.5~36.5 h),对照组为39.5 h(95%CI:29.0~46.0 h),低剂量组中位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1)。低剂量组治疗3天后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66.7%)高于对照组(38.3%),有效率优于高剂量组(P=0.043)。低剂量组治疗5天后痊愈率(42.2%)高于高剂量组(25.0%,P=0.026)及对照组(14.9%,P=0.002);低剂量组显效率(86.7%)高于对照组(55.3%,P=0.001)。高剂量组疗效与低剂量组疗效近似,在部分疗效指标方面略差。三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安全、有效,临床常规剂量为其适合剂量。 李国勤 赵静 屠志涛 厉将斌 刘清泉 史利卿 苗青 苑惠清 刘新桥 龙友余 刘志国 赵婷 李磊 唐全红 何迎春 边永君 胡镜清关键词:流行性感冒 随机对照研究 流行性感冒风热证中药剂量-效应关系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以金花清感颗粒为代表方评价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中药的临床合适剂量。方法:在6个中心选取流感风热犯肺证患者,随机给予金花清感颗粒高剂量、常规剂量或安慰剂治疗5 d,进行双盲对照评价。结果:观察有效病例136例,统计显示金花清感颗粒常规剂量组(n=45)的退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n=47);中医综合疗效在用药3 d、5 d后常规剂量组都优于安慰剂组;高剂量组(n=44)疗效与常规剂量组近似,在部分疗效指标方面略差。3组间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花清感颗粒所推荐的常规剂量是其合适剂量,增大剂量并不提高疗效。 刘志国 刘丽 李国勤 李磊 金在艳 赵婷 胡镜清 边永君关键词:剂量效应关系 随机对照研究 刺络放血法联合常规中药治疗斑块状银屑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基于玄府理论,观察刺络放血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斑块状银屑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刺血组和对照组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中药治疗,刺血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刺络放血治疗,每周2次,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损害严重程度(PASI)评分的改变。结果 PASI评分比较,2组治疗均有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比较,刺血组红斑、浸润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鳞屑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血组瘙痒症状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刺血组总体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基于玄府理论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疗效确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李景利 宋坪 赵婷关键词:银屑病 斑块状 刺络放血法 玄府理论 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再评价及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 王映辉 黄石玺 刘保延 郭玉峰 丁旭 刘瓦利 赵吉平 王丽平 连凤梅 符晓敏 彭唯娜 刘萍 王寅 孙彩霞 张晓红 王军 毛湄 马立新 张桂萍 张小薇 赵婷 叶永铭 汤立新 沈冬 刘军 杨骏 周雪忠 张敏丽 段行武 本项目(编号:国中医药科2002ZL44)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周期:2003年7月~2006年12月。负责人为王映辉研究员、黄石玺主任医师。参研单位包括东直门医院、护国寺中医院与安徽中医学...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7 2007年 目的评价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对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统计方法软件用专用RevMan4.2.8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个关于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为单中心研究。纳入人数范围从40人至120人,共479人。按照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为结果测量指标的汇总OR6.97(95%CI4.48 to 10.84)。结果目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显示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一定疗效,且无明显毒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较低,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赵婷 王映辉关键词:疱疹 针灸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七竭止痛片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 2014年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对口服七竭止痛片的耐受性。方法 48例健康志愿受试者随机分为单次给药组4组(剂量分别为3,6,9,12片,每个试验组设安慰剂对照组2例)和多次给药组2组(剂量分别为6,9片,连续7 d),观察用药前后受试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和记录药物不良事件。结果单次给药后24 h内,有6例受试者出现口干(4例,均为第4组)或头晕头痛(4例,其中第2组、第3组各1例,第4组2例),症状较轻微,未给予特殊处理,均于数小时内自行缓解,判定与试验药物可能有关;2例受试者(第2组、第3组各1例)出现血压降低,2例受试者(第1组、第4组各1例)出现心电图改变,均轻微,判定可能与试验药物无关。多次给药试验中,7例受试者出现异常,其中3例(第2组)体温升高(37.1~37.4℃),1例(第2组)头痛,2例(第2组)视物模糊,4例(第1组3例,第2组1例)心电图改变,均轻微,未行干预自行缓解,判定可能与试验药物有关。结论七竭止痛片不良事件主要有头晕、头痛、口干、视物模糊、发热、心电图异常,主要发生于单次给药12片组和多次给药9片组,建议Ⅱ期临床试验中,应严格选择中医证候和适宜疗程,最大日给药量不超过9片,并在试验期间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王硕 刘畅 赵婷 齐文升 张爱民 梁潇 王静关键词:单次给药 多次给药 耐受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