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昶
- 作品数:12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分支式协同设计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 2017年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通过网络互相连接起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不断的与互联网发生着紧密的联系,这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文章主要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协同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在这方面能为相关小型设计工作室与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 洪兆丰蔡志昶
-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云计算
- 系统思维在生态建筑能量流动分析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3
- 2008年
- 本文以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节能设计为例,以系统的方法来解析能量在建筑中的流动过程,提炼出关键的能量流动环节,从而使得节能设计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 蔡志昶
- 关键词:生态建筑系统思维
- “物质能量流”视角下的生态设计研究初探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从物质能量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城市设计过程,通过物质空间以及土地使用的设计,来影响和调节物质与能量流的生产、运输、分配,消费的过程;文章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和"能量物质流分析M/EFA"两个环境分析方法,探讨了人工环境中能量物质流"综合利用效率"对生态城市设计的意义。
- 蔡志昶关成贺
-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系统思维
- 基于环境系统思维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研究
-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以及权力中心,在过去200年里,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向城市集中,城市在各方面造成的环境影响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有之路,而生态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
- 蔡志昶
- 关键词: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 “学院派”建筑教育的中国化进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建筑渲染表现教学流变析
- 法国“学院派”建筑教育在近代经美国宾大传入中国,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一直延续至当代。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建筑系作为中国最早的建筑系,对“学院派”建筑教育在中国的引入、发展、传播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 蔡志昶
-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流派中国化进程
- 文献传递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江南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市古里古镇为例被引量:12
- 2010年
- 常熟古里镇是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古镇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古镇历史风貌与自然水乡风貌相互交融的空间结构。但是,近十年来受到快速城镇化这一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影响,古里古镇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受到很大的破坏。本文着力研究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古镇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以提升古镇的地方活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 蔡志昶
-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古镇
- 中国近代“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现代建筑教学——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教学为例
- 2010年
- 回顾了中国近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渐进式"的传播历程,从教学的角度辨析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教学特征。指出,"学院派"建筑教育与中国"渐进的现代主义"相结合是以一种改良的姿态成为特殊的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学院派",其表现是"学院派"指导下的"渐进式现代主义"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导致中国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误读。
- 蔡志昶
- 中国近代“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传统建筑教学——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教学为例
- 2010年
-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
- 蔡志昶
- 关键词:建筑教育古典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教学
- 变化与统一——枣庄会展中心被引量:3
- 2007年
- 建筑的环境特点、功能流线的组织和形体推敲的交织构成了建筑师构思中理性的基础。基于对区位、功能、形态三者的分析,针对枣庄会展中心特定的狭长地形、大容量复杂的功能以及较高要求的空间质量提出整合的解决办法。重点强调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
- 张文辉蔡志昶吕凤仪
- 关键词:区位
- 瑞典可持续社区建设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13
- 2013年
- 介绍了瑞典哈默比湖城和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两个可持续社区建设项目在环境与可持续目标设定、监测和评价,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式系统规划方法以及城市规划中各方的参与与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对两个项目的经验进行了对比和总结。同时,对我国可持续社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包括政府对开发地块的监管、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法程序、可持续目标的设定和监控,以及规划和建设中各方如何明确责任、平衡利益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白玮尹莹蔡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