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爱娟

作品数:109 被引量:1,129H指数:21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4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4篇降水
  • 29篇环流
  • 22篇气候
  • 13篇气温
  • 13篇夏季
  • 13篇暴雨
  • 12篇青藏
  • 12篇青藏高原
  • 11篇急流
  • 11篇大气环流
  • 10篇气候变化
  • 10篇环流形势
  • 9篇盆地
  • 9篇气象
  • 9篇连阴雨
  • 8篇日变
  • 8篇日变化
  • 8篇降水量
  • 7篇四川盆地
  • 7篇夏季降水

机构

  • 80篇成都信息工程...
  • 30篇陕西省气象局
  • 1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长江电力...
  • 5篇西安卫星测控...
  • 5篇海南省气象台
  • 5篇凉山州气象局
  • 4篇南京气象学院
  • 4篇中国气象局成...
  • 4篇青海省气象科...
  • 4篇陕西省农业遥...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四川省农业气...
  • 3篇四川省气候中...
  • 3篇沈阳市气象局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渭南市气象局
  • 2篇青海省防灾减...

作者

  • 109篇白爱娟
  • 26篇方建刚
  • 9篇陶建玲
  • 7篇刘晓东
  • 6篇高炬
  • 5篇蔡亲波
  • 5篇王红军
  • 5篇袁淑杰
  • 4篇薛羽君
  • 4篇李典
  • 3篇侯明全
  • 3篇秦宁生
  • 3篇钟文婷
  • 3篇李媛媛
  • 3篇李星敏
  • 3篇程志刚
  • 3篇李金建
  • 3篇赵艺
  • 3篇徐维新
  • 2篇侯建忠

传媒

  • 13篇陕西气象
  • 12篇高原气象
  • 7篇气象科学
  • 7篇成都信息工程...
  • 5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气象科技进展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气象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热带地理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灾害学
  • 2篇广东气象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力发电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5篇2025
  • 7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9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年6月深圳异常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加深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的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深圳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段较常年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劲的季风潮为深圳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深圳繁交汇等,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主要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共同导致了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王红军白爱娟杨学艺张维蓉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海表温度高低空急流西南季风
青藏高原季风环流情况与中亚季风降水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究青藏高原季风环流与其西侧中亚局地环流之间的关系,以及环流对中亚降水的影响。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热带降水测量卫星(TRMM)的3B43逐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矢量合成法,分析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500h Pa上空1979年1月~2013年12月的水平风场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不存在以高原主体为中心的闭合环流,高原季风环流是其周边多个子季风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进而对高原西侧中亚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中亚地区是显著的季风区。里海作为大型水体,冬季为热源,夏季为热汇,对本地及下游地区的环流形势有重要影响;发现中亚地区以冬季降水为主。雨季期间中部腹地降水少,四周中亚西北里海区域,里海南侧区域,中亚东北高原西侧冬季迎风坡区域和高原西南区降水多。最后,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把中亚分成5个有不同降水特征的区域。
吴钩白爱娟
关键词:气象学季风环流青藏高原季风降水
基于FY-4A卫星和天气雷达的陕南暖季强降水的云顶高度特征
2025年
为了解FY-4A卫星云顶高度(cloud top height,CTH)产品对陕南暖季降水云的反映状况,以陕南地区2020年暖季(5-10月)降水过程为例,对比分析FY-4A卫星CTH产品与汉中天气雷达回波顶高(echo top height,ET)产品对该地区降水云的探测资料。结果表明:(1)在暖季21次降水过程中,卫星产品的云顶高度揭示了陕南地区降水云的空间变化,尤其在大巴山峡口附近,CTH值显著偏高的区域与陕南强降水的多发区相吻合。(2)以2020年暖季一次强降水过程为例,云顶高度探测表明卫星CTH的高值区通常与雷达ET的高值区相对应,说明卫星能够揭示陕南山区降水云体的时空变化,但在雷达ET高值区卫星CTH存在以填充值代替的现象,说明复杂地形区CTH填充值可能是潜在强降水区。(3)对比两种探测在降水云体发展中差异,结果显示在降水云初生和消亡阶段,两者绝对差值小于2 km的格点数与总格点数的占比都超过50%,说明CTH产品能有效捕捉降水云的初生和消亡变化。在降水云成熟阶段,两者平均差值超过4 km,卫星探测云体不确定性增加,较难反映降水云体特征。
黄迪威白爱娟王钊张昊楠
关键词:强降水云顶高度
一种基于稀疏注意力机制与三维卷积的风速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稀疏注意力机制与三维卷积的风速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历史数据集,历史数据集包括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地面观测数据、历史环流高程数据和历史风速数据;将历史时间段内每个时间点以及每个时间点对应的历史地面...
甘建红蔡坤刘小锋白爱娟魏培阳胡文东甘渝邻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被引量:91
2008年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变化谐波分析的标准振幅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高原中部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最强,其次是高原西南方向的印度半岛地区.谐波分析的位相表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选择性,高原中部降水量最大值多集中在傍晚前后,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通常在夜晚,尤其是在后半夜达到最大值,而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对流活动则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最为活跃.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降水量日变化的位相明显不同于其他陆地地区,也不同于高原中部,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信号,四川盆地的夜雨现象可能是高原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自西向东传播的结果.
白爱娟刘长海刘晓东
关键词:日变化谐波分析青藏高原
1998年陕西暴雨天气特点和环流形势特征分析
2000年
分析 1 998年陕西暴雨天气气候特点 ,指出 :暴雨相对集中 ,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突发暴雨多 ,是 1 998年陕西暴雨天气的显著特征 ;并利用能谱方法 ,分析了产生大范围暴雨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 ,得到了对中期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结果。
方建刚王兰宁白爱娟
关键词:暴雨天气环流形势能谱分析
陕西省降水量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被引量:35
2005年
根据陕西省1951—2000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旋转主因子分析方法,对冬季、夏季和年降水量场进行客观分区。陕西省可划分为3个子区域:陕北区、关中陕南西部区和陕南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陕西省降水量变化的区域特征和年代际变化以及长期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过去50年降水量有显著的北少南多特征,而且陕北区降水量的减少趋势远大于关中陕南西部区,陕南区在夏季和冬季降水量还略有增加。
白爱娟施能方建刚
关键词:降水量
基于保序回归的X波段天气雷达衰减订正算法被引量:3
2020年
X波段雷达在探测降水过程中能提供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但受衰减的影响很大,所以有必要对其回波进行衰减订正。考虑到雷达本身校准的误差、杂波污染等影响,联合S波段雷达的探测,采用保序回归算法对X波段雷达数据进行衰减订正。将S波段雷达数据作为标准来评估衰减订正效果,通过平均误差、相关性等参数检验订正算法的性能,并对比分析其它方法的订正效果。结果表明:订正后的回波与S波段雷达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超过0.88,平均误差为1.1 dBz;Z_H-K_(dp)订正法及自适应约束算法在远距离处均出现了订正量不够的情况,因此在强雨带衰减的背景条件下,仅使用X波段雷达本身进行衰减订正是不够的,体现了联合S波段雷达进行衰减订正的优势。
郭春辉袁微王旭白爱娟
关键词:X波段雷达保序回归衰减订正
基于时空特征融合的风速预测模型研究
2025年
针对传统机器学习的气象要素时序预测模型存在的不易融合多源数据以及二维卷积在时间维度感受野受限难以捕捉时空序列信息的依赖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卷积和Informer模型融合时空特征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其中三维卷积和Informer分别负责捕获时空特征和基本气象要素特征,有效地捕捉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并提高信息利用率和预测精度。在损失函数方面,针对MSE损失函数对异常值过于敏感容易导致梯度消失等问题,提出一个自适应高斯核函数作为损失函数替代传统的MSE函数,解决模型在长时间序列预测的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三维卷积融合时空特征的风速预测模型相较于其他模式预报算法的平均绝对误差降低了12.5%~44.7%,表现更加优异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甘建红刘小锋白爱娟白爱娟魏培阳
关键词:TRANSFORMER高斯核函数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MCC暴雨的形成机制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4年7月8—10日西南涡和高原涡相互作用引发MCC产生大暴雨的天气过程为例,分析了两涡作用导致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前期,两涡涡心间距较远,在500 hPa高度上两者同处于青海南部的气旋及其向南延伸的低槽前。约24 h后,高原涡东移与西南涡在不同高度上垂直叠加,耦合作用形成,导致四川盆地的大暴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两涡作用伴随的MCC特征,发现强降水区与云团黑体亮温的冷中心吻合。西南涡与高原涡相互作用时,对流层低层形成强烈的辐合,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大气流场呈强烈不稳定性,与涡心附近形成的水汽辐合作用结合,促进MCC发展成熟,导致四川盆地大暴雨天气形成。
蒲学敏白爱娟
关键词:大暴雨MCC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