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双 作品数:13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化学工程 更多>>
华蟾毒配基抗肿瘤作用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强心、抗心律不齐和升压等作用。目前,蟾酥的抗肿瘤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蟾酥的活性成分华蟾毒配基对人胃癌BGC-823细胞株增殖和凋亡... 王贺双关键词:细胞凋亡 核转录因子 BGC-823细胞 文献传递 肠道微生物群对骨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骨骼通过不断地更新来保障其完整性和生理活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骨更新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细胞,二者达到动态平衡才能实现骨稳态;反之,则影响骨代谢,甚至进展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病情隐匿,往往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形式而被确诊,严重影响预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知肠道微生物群数量庞大,与人类的各种疾病都显著相关,“肠道微生物群-骨轴”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物群已被发现可介导代谢、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成骨细胞和(或)破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进而破坏骨稳态。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对骨代谢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许振东 王贺双 李华军 邵华 安晓华 都庄 王鑫 周朋关键词:骨代谢 T淋巴细胞 短链脂肪酸 5-羟色胺 羟喜树碱的微生物转化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羟喜树碱的微生物转化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无毒黄曲霉Cr-1菌株(Aspergillus.flavus)和根霉T-34菌株(Rhizopus sp.)对悬浮培养的喜树细胞进行生物转化,获... 姜波 王贺双 高华 张涓涓 毕静 郝爽文献传递 黏蛋白1基因转染DC对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的免疫抑制作用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 1,MUC1)基因转染DC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健康成人DC,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 DNA3.1-MUC1转染DC,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能力,LDH释放法检测基因转染后DC诱导特异性CTL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应用MUC1基因转染DC、空质粒转染DC、及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治疗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观测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pc DNA3.1-MUC1的DC分泌IL-12、TNF-α的能力较转染空质粒DC明显增强[IL-12:(202.52±29.61)vs(10.83±1.02)pg/ml;TNF-α:(349.07±79.42)vs(9.26±1.52)pg/ml,均P<0.01];转染pc DNA3.1-MUC1的DC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更明显的杀伤活性,效靶比为10∶1、5∶1和2.5∶1时的杀伤率分别达到56.2%、38.9%和25.8%,显著高于对照组CTL(均P<0.01)。MUC1基因转染DC对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空质粒转染DC组(P<0.05)。结论:MUC1基因转染DC可以诱导特异性CTL,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尹良伟 马海英 张利 王贺双 刘宇 于环 祝艳华 伍建林关键词:MUC1基因 乳腺癌 免疫效应 抗肿瘤原料羟喜树碱的生物合成新方法及应用 姜波 赵荣国 赵晓杰 张启忠 包永明 王贺双 真国辉 郝爽 高华 毕静 张涓娟 牛艳秋 项目采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与微生物转化技术相结合,建立了羟喜树碱的制备新方法,其生产收率显著高于从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的传统方法,其抗肿瘤生物活性与天然羟喜树碱一致。羟喜树碱不仅是临床效果较好的抗肿瘤药物,而且还是制备其它喜...关键词:关键词:抗肿瘤 羟喜树碱 生物合成 葛根素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具体的作用机理。方法:用0.16mM的MPP+处理PC12细胞48h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保护组,损伤组用MPP+(0.16mM)处理PC12细胞;保护组用葛根素提前预处理PC12细胞1h,后加MPP+。检测PC12细胞存活率、Caspase-3活性及ERβ的转录活性。结果:葛根素能够抑制caspase-3的激活,且其依赖于ERβ的表达,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可阻断上述效应;其次葛根素可提高ERβ的转录活性。结论:葛根素对MPP+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抗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且具体的作用机理可能依赖于ERβ介导的经典的基因组作用模式。 刘晓燕 王贺双 石桂芳 姜波关键词:葛根素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 雌激素受体 DC-CIK过继性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研究DC-CIK(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mCRC患者,40例行DC-CIK治疗联合化疗(联合组),40例行单纯化疗(化疗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疗效、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结果:共完成了160周期DC-CIK治疗,联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显著变化(P>0.05),化疗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3周期治疗后CD4+T细胞中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化疗组治疗后IFN-γ、IL-2、TNF-α水平著下降,且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总有效率(response rate,RR)未见明显差异(37.5%vs 22.5%,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明显高于化疗组(77.5%vs 50.0%,P<0.05)。联合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Ⅲ~Ⅳ度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17.5%vs 42.5%,5.0%vs 25.0;均P<0.05),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联合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化疗组患者长(6.5个月vs 4.5个月,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躯体功能、情绪方面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且明显好于化疗组(P<0.05)。结论:DC-CIK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改善mCRC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总体疗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无进展生存,改善mCRC患者生活质量。 尹良伟 王苏平 张利 王颖 纪军 王贺双 郭旭 王晓虹 马舒贝 杜晓红 马海英关键词:DC-CIK 过继性免疫治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 化疗 酯蟾毒配基通过PI3K/Akt途径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和自噬 2025年 目的:探究天然物质蟾酥中的活性成分酯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RBG)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T分析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用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用AnnexinV-FITC/PI双荧光探针染色检测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比率,用免疫印记分析自噬通路LC3-Ⅱ/LC3-Ⅰ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酯蟾毒配基(RBG)在1-100μM范围内能抑制三阴性乳腺癌BT549细胞活力,并呈剂量依赖性.RBG作用于BT549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的IC50值分别为(21.62±3.19)μM和(13.34±2.10)μM.RBG引起细胞发生周期阻滞,使三阴性乳腺癌BT549细胞阻滞在G2/M期.酯蟾毒配基引起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增加.并且RBG使BT549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显著降低,所以限制了BT549细胞的迁移.RBG使细胞的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6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PI3K和p-Akt也明显降低.结论:酯蟾毒配基抑制BT549细胞增殖,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 王贺双 姜波 马黎明 杨晋 孙晓彤 陈文杰 陈雷关键词:酯蟾毒配基 三阴性乳腺癌 自噬 凋亡 10-羟基喜树碱的提取方法及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7 2010年 10-羟基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la Decne)中分离得到的20多个单体中抗肿瘤作用最强的生物碱,它不仅是临床效果较好的抗肿瘤药物,而且还是制备其他喜树碱类衍生物药品的重要中间体。由于喜树中10-羟基喜树碱含量甚微,其制备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热点,其中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方法尤为引人注目。 赵荣国 真国辉 王贺双关键词:10-羟基喜树碱 10-羟基喜树碱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药物 亚砷酸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2016年 目的 观察亚砷酸(ATO)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老年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例复发或难治性NHL患者,给予亚砷酸和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患者获得治疗反应。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5例,病情平稳(SD)4例,病情进展(PD)12例。3例骨髓累及患者获得治疗反应。最大治疗反应获得时间在2~3个疗程化疗后。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9.5个月(4~1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15个月(6~23个月)。血管免疫母性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亚型治疗反应最佳,总反应率(ORR)为83.3%(5/6);其中CR+PR率为66.7%,中位TTP11个月(7~17个月)。其次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亚型,ORR为50.0%(5/10),中位TTP6个月(4~11个月)。而滤泡型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NK/T细胞淋巴瘤(NK/TCL)病理类型无患者获得治疗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为Ⅰ~Ⅲ级骨髓抑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22.7%)、贫血2例(9.1%)、血小板减少1例(4.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常见为水肿7例(31.8%)、谷草转氨酶(AST)升高6例(27.3%)、皮疹3例(13.6%)、纳差腹胀2例(9.1%)、乏力1例(4.5%)。无一例患者继发严重感染和脏器功能损伤;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亚砷酸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于部分老年复发或难治性NHL有效,且安全性好;AITL亚型治疗反应率高。 宋洋 孙莹 郑炜 邱丽丹 杨瑛 王贺双 练诗梅关键词:亚砷酸 地塞米松 非霍奇金淋巴瘤 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