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病毒
  • 8篇脊髓灰质炎
  • 5篇疫苗
  • 4篇手足
  • 4篇手足口
  • 4篇手足口病
  • 4篇肠道
  • 4篇肠道病毒
  • 3篇转录
  • 3篇酶链反应
  • 3篇聚合酶
  • 3篇聚合酶链反应
  • 3篇急性弛缓性麻...
  • 3篇合酶
  • 3篇弛缓性
  • 3篇弛缓性麻痹
  • 2篇滴度
  • 2篇野病毒
  • 2篇疫情
  • 2篇中和抗体

机构

  • 17篇北京市疾病预...
  • 3篇北京市东城区...
  • 1篇陕西省疾病预...
  • 1篇安庆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北京市密云县...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 1篇北京市和平里...
  • 1篇北京市怀柔区...
  • 1篇北京市西城区...
  • 1篇北京市宣武区...
  • 1篇河北出入境检...
  • 1篇北京市东城区...
  • 1篇北京市西城区...

作者

  • 17篇王玉梅
  • 13篇张合润
  • 10篇陈丽娟
  • 7篇罗明
  • 6篇李仁清
  • 5篇贺雄
  • 5篇龚成
  • 3篇王凌云
  • 3篇陈萌
  • 3篇曾阳
  • 3篇刘东磊
  • 3篇李晓梅
  • 2篇张铁钢
  • 2篇杨洁
  • 2篇黄辉
  • 2篇董梅
  • 2篇孙美平
  • 2篇范晨阳
  • 2篇陈维新
  • 2篇和京果

传媒

  • 6篇中国计划免疫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婴儿接种首剂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病毒排毒状况观察被引量:3
2001年
为了观察婴儿接种首剂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 (TOPV)后疫苗病毒排毒状况 ,采用Hep 2、RD、L2 0B三种细胞 ,对接种首剂TOPV的健康婴儿粪便标本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 :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内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 ,83 9%的婴儿粪便排毒≥ 4周。随时间延长 ,混合多型别向单型别转移 ,但Ⅰ、Ⅱ、Ⅲ型脊灰疫苗病毒均无明显型别优势。采用两种细胞联合检测脊灰疫苗病毒优于一种细胞单独检测 ;而RD +L2 0B细胞联合又优于Hep 2 +RD细胞和Hep 2 +L2 0B细胞。北京市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服苗病例脊灰疫苗病毒检出率主要受使用细胞种类、采集粪便标本时间等多因素影响 ,预计正常情况检出率应≥ 90 % ;分离株以Ⅲ型脊灰疫苗病毒为主 ,则可能是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的固有性质所决定 ;要巩固无脊灰成果 ,必须坚持使每个新出生儿童完成全程免疫和对流动儿童实行适时的强化免疫。从健康婴儿分离的Ⅲ型脊灰疫苗病毒 ,多数为疫苗型间基因重组株且具多样性 ,这是否会影响VAPP发生率或带来其它负面影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陈丽娟张合润和京果王玉梅陈萌毕桂英彭丽燕
关键词:婴儿TOPV脊髓灰质炎
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被引量:23
2002年
为了解国产轮状病毒疫苗在北京市儿童中的使用效果和人体反应 ,在东城区和西城区选择 112名 7月龄~ 4岁儿童为对象。所用疫苗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服疫苗前和服苗 4~ 5周后采血 ,用中和试验检测轮状病毒Ⅰ、Ⅱ、Ⅲ、Ⅳ型和LLR型抗体。服苗前、后双份血清检测均合格者 5 3人 ,此 5 3人服苗后各型抗体阳转率为6 3 16 %~ 76 47% ,≥ 4倍增长率为 45 2 8%~ 6 0 38% ,各型中和抗体免疫前后平均值增长 2 77~ 3 72倍。 112人服苗后的副反应观察表明 ,低热反应发生率为 6 2 5 % ,高热发生率为 1 79%。本次观察使用的轮状病毒疫苗对各型均有较稳定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7~ 11月龄婴儿对轮状病毒疫苗有成熟的免疫反应能力。
刘东磊杨洁李安黄辉王玉梅和京果毕桂英彭丽燕张莉莉丁长芳孙美平
关键词: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腹泻儿童
2007~2010年外省来京就医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外省来京就医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监测情况,为制定相关监测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0年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的外省来京就医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外省来京就医AFP病例共804例,其中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病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9.5%;完成流行病学调查534例,麻痹后非首次就诊413例,其中医疗机构未报告的341例,占82.6%。2010年江西省来京就医AFP病例粪便标本检出Ⅲ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结论外省来京就医AFP病例来源广泛,维持无脊灰难度较大,AFP病例监测系统存在漏洞,应建立省际间AFP病例监测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监测效率。
曾阳张朱佳子李晓梅卢莉王玉梅罗明龚成
北京市2007年从手足口病疫情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71型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2007年5月底,在北京市大兴区发生的一起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疫情进行实验室分析鉴定。方法采集HFMD患儿的疱疹液、咽拭子、粪便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标本及病毒阳性分离物中人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特异性核酸片段,比较RT-PCR方法和HEV分离的敏感性。然后利用测序方法对HEV阳性分离物进行HEV分型鉴定,确定本次疫情中HEV的型别。结果5例HFMD患儿的10份标本中,有8份测到HEV特异核酸片段,检出阳性率为80%,高于HEV分离阳性率(30%)。5例患儿和9例密切接触者的共19份标本中共分离到5株HEV,其中来自2例患儿和1例密切接触者的4株病毒为EV71型(HEV71),来自密切接触者的另外1株HEV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结论北京市大兴区5月底发生的一起HFMD疫情是由HEV71型引起的。
李仁清陈丽娟张合润王玉梅罗明贺雄
关键词:手足口病人肠道病毒71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北京地区2006-2008年肠道病毒71型VP1区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了解2006-2008年北京地区分离的不同来源肠道病毒71型(EV71)VP1区基因特征。方法从手足口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和健康儿童的粪便、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中分离EV71病毒株,选取其中9株EV71分离株,采用RT-PCR扩增VP1区全长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系统发生树构建、核苷酸同源性及组内和组间进化距离分析。结果9株EV71在系统发生树上与C基因型中的C4亚型代表株属同一分支;在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巾,9株分离株与C4亚型代表株的同源性达到92.1%-93.9%,明显高于与C1、C2、C3亚型代表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8.8%-89.5%、89.4%-90.0%和88.4%-89.3%);j种不同来源的分离株病毒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5.9%-100.0%),但与1998年分离的C4亚型代表株的同源性却较低(分别为93.3%-93.9%和92.1%-92.9%)。在进化距离的分析上,C4亚型内各组间距离较大,尤其是亚型代表株与分离株之间距离最大(D=0.052-0.071)。结论2006-2008年北京地区流行的EV71仍然是C4亚型,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来源、不同疾病状态下分离的EV71在VP1区全长基因序列上无明显差别;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核苷酸变异的不断积累,出现新亚型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加强分离株的监测以掌握EV71的变异趋势。
李仁清陈丽娟王玉梅张合润贺雄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
Ⅰ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和探讨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快速检测策略。方法采集671名来自脊灰野病毒流行疫区的在京学生粪便标本,采用一组实时荧光RT-PCR代替标准方法分别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Ⅰ型脊灰疫苗株和野毒株鉴别检测。并利用Ⅰ、Ⅱ和Ⅲ型脊灰病毒标准株(Sabin株)和Ⅰ型野毒株对实时荧光RT-PCR和标准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1)新脊灰病毒检测流程(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脊灰野毒鉴别检测)检出非脊灰肠道病毒33例;脊灰病毒疫苗株1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Ⅰ+Ⅱ型1例、Ⅰ+Ⅲ型4例、Ⅰ+Ⅱ+Ⅲ型2例;脊灰病毒Ⅰ型野毒株3例。(2)3种实时荧光RT-PCR检测脊灰病毒比标准方法敏感1~100倍。其中肠道通用型检测和脊灰病毒分型检测2种方法对Ⅱ型脊灰病毒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0倍;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能准确区分Ⅰ、Ⅱ和Ⅲ型脊灰疫苗株,脊灰野毒株鉴别检测对Ⅰ型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3种实时荧光RT-PCR均能有效检测出Ⅰ型脊灰野毒株,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结论新的脊灰病毒检测流程,可大幅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通量,且灵敏度高于标准方法,适合于脊灰应急检测应对突发疫情。
龚成罗明陈萌张铁钢张合润王玉梅李仁清董梅陈维新陈丽娟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实时荧光RT-PCR
五种常用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评价及应用策略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比较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一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T—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PAGE)5种常用的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取A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绥:1×10’~1×10。10倍系列稀释,采用上述5种方法平行检测,比较检测限;选择分别含有以下9种病原体且轮状病毒证实为阴性的粪便标本作为阴性对照: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I~Ⅲ型、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病毒A16、ECHO病毒6、诺如病毒I型、诺如病毒Ⅱ型和星状病毒,采用上述5种方法平行检测,比较特异性;采用上述方法,分别对18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检测,以PAGE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其余4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上述5种方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的检测限相差5个数量级,分别为:real—timeRT—PCR法10^-6稀释度,胶体金法10。稀释度,ELISA和PAGE方法均为1012稀释度,RT.PCR法10。稀释度;5种方法对9种对照病原体均无交叉反应;以PAGE方法检测结果作为标准,real—timeRT—PCR、ELISA、胶体金和RT—PCR灵敏度分别为95.45%、96.97%、93.94%和62.12%,特异性分别为82.2%、86.44%、82.20%和94.07%。结论PAGE作为检测轮状病毒的经典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可用于确认实验;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的灵敏度优于其他4种方法,可用于轮状病毒的高通量检测;ELISA和胶体金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且胶体金方法成本低,可用于初筛检测;行业标准推荐的RT-PCR方法特异性较高,但灵敏度较低,有待改进。
罗明龚成史玲莉吴疆张合润王玉梅高志勇黄芳
关键词:轮状病毒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北京市1989~2002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监测被引量:56
2003年
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 1989~ 2 0 0 2年共诊断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脊灰 )(VAPP) 2 0例 ,其中首次服苗VAPP 18例 ,接触服苗VAPP 2例。所有病例均 <2岁 ,<6月龄病例占 85 %。男女发病之比为 9∶1。每年VAPP发生率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和地区差异。VAPP总发生率为 1 2 0 / 10 0万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投放量或 1 5 9/ 10 0万剂OPV接种量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13 18/ 10 0万剂首次服苗量 ,接触服苗VAPP发生率为 0 16 / 10 0万剂OPV接种量。监测结果表明 ,北京市VAPP发生的危险性高于中国其它省份和其它许多国家与地区 ;免疫缺陷和 /或肛门周围脓肿可能是VAPP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中国当前尚未改变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的情况下 ,为减少和避免VAPP的发生 ,必须加强接种前儿童病史询问和体检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同时要加强对VAPP的监测工作。
刘大卫孙美平陈丽娟邱五七曾阳刘爱华范晨阳刘东磊张合润王玉梅杨洁王凌云
关键词:疫苗病例
EV71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密切接触儿童带毒状况的追踪观察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调查Ev71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密切接触儿童的病毒携带状况,探讨肠道病毒传播规律,为科学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现场追踪观察18名聚集性患儿及其50名密切接触儿童并采集标本,利用RD细胞分离肠道病毒,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结果在发病后3~6周内,仍有38,89%(7/18)的确诊患儿粪便中可分离到具有感染活性的EV71;最长排毒时间为39d。密切接触儿童中有22.00%(11/50)在采取“两周闭园”措施后开园第1—3周也可分离到EV71活病毒,其检出距同班首例患儿发病的最长时间为49d。结论EV71可引起相当数量隐性感染,且在患者和/或隐性感染者粪便中较长时间排出,“两周闭园”措施对阻断EV71的传播作用有限。
陈丽娟李仁清张合润王玉梅贺雄
关键词:EV71手足口病
北京市1995-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1995-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监测情况。方法对北京市1995-201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和非脊灰(Non-polio)EV(NPEV)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测478例AFP病例的967份粪便标本,在90例AFP病例的133份粪便标本中检出EV,分离率为13.75%;其中20例AFP病例的41份粪便标本检出PV(30.83%),70例AFP病例的92份粪便标本检出NPEV(69.17%)。在41份PV阳性标本中,检出PVⅡ型(Type 2)(PVⅡ)11份,PVⅢ型(Type 3)(PVⅢ)10份,分别占单型PV检出总数的40.74%和37.04%。在14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病例中,PVⅡ和PVⅠ型(Type 1)(PVⅠ)+PVⅡ+PVⅢVAPP病例发病60天后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麻痹。2007-2008年,在NPEV阳性标本中检出7例14份粪便标本EV71型阳性,1例2份粪便标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阳性。结论北京市1995~2011年AFP病例中,EV分布主要为NPEV,其次为PV;PVⅡ和PVⅠ+PVⅡ+PVⅢ是引起残留麻痹的主要PV型别;应深入研究EV不同血清型分布及流行规律。
曾阳张朱佳子李晓梅王玉梅罗明龚成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病毒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