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海虹

作品数:12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6篇血管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4篇造影
  • 4篇成像
  • 3篇血管造影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电
  • 2篇心率
  • 2篇血管成像
  • 2篇影像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盗血
  • 1篇盗血综合征
  • 1篇电图
  • 1篇动脉搭桥术
  • 1篇动脉疾病

机构

  • 1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市东方医...

作者

  • 12篇潘海虹
  • 8篇郝楠馨
  • 6篇许楠
  • 6篇汪波
  • 6篇张蕾
  • 5篇常时新
  • 4篇王轶彬
  • 4篇诸静其
  • 3篇晏玉秋
  • 3篇杜育杉
  • 3篇林翌
  • 3篇刘玮
  • 2篇周国兴
  • 2篇李树凤
  • 2篇张国滨
  • 2篇宗根林
  • 1篇汪波
  • 1篇卢爱国
  • 1篇王军臣
  • 1篇刘刚

传媒

  • 5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的术前MSCT评估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分析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的多层CT(MSCT)表现,探讨CT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价值。方法:术前行盆腔MSCT检查的154例直肠癌病例,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双盲法,记录每枚淋巴结的CT表现,包括淋巴结短轴直径、边缘、密度、分布方式。结果:以手术病理为标准,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CT检出率为86.3%(471/546),病理共检出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546枚,CT检出481枚,其中471枚(阳性172枚,阴性299枚)淋巴结与病理相匹配。CT诊断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的各种判断标准(淋巴结大小、边缘、密度、分布方式)的敏感性分别为83.1%、72.2%、70.1%、73.5%,特异性分别为80.5%、85.1%、82.4%、75.1%。CT显示的淋巴结大小、边缘、密度、分布方式的差异与阳性率有显著相关性,P<0.005。结论: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有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综合分析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及分布对诊断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有很大帮助。
周国兴郝楠馨张蕾诸静其潘海虹王军臣卢爱国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结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IMT厚度及其微循环的灌注研究
常时新林翌李绍军诸静其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杜育杉周国兴晏玉秋李树凤刘伟潘海虹
该项目由社发局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PW2003-A13,起止日期:2003.12~2006.12,资助总额:2万。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脱落和栓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斑块的发展速度及性质能够反映出心脑血管病...
关键词:
关键词: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
双源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6~20个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原始数据行VR、CPR、MIP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分级诊断.结果 50例患者总计140支桥血管,134支桥血管显示良好,其中通畅或狭窄<50%的桥血管共127支(91%),狭窄≥50%的桥血管7支(5%),闭塞未显示的桥血管共6支(4%).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并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尤其是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桥血管,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有效评价手段.
曹开明刘刚郝楠馨潘海虹杜育杉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
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对心腔容积定量评估的准确性分析
2009年
目的评价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对心腔容积定量评估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10个新鲜猪心和10例经心脏超声检查后的住院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脏扫描,采用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并测量猪心的右心室容积和患者左室心腔容积,分析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测量值与猪心实际容积和人体心脏超声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D MIA DICOM软件所测猪心的右室容积和人体心脏舒张末期左室容积与物理测量值及心脏超声测量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1=0.94,r2=0.97),Altman and Bland一致性分析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为定量分析心腔容积提供了一种无创、简单可行且准确可信的新方法。
李绍军常时新许楠杜育杉张国滨汪波潘海虹王轶彬宗根林
关键词:X线计算机
心电图编辑在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数据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汪波常时新许楠林翌刘玮潘海虹晏玉秋李树凤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心率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TA和CE-MRA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32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定性诊断依据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椎动脉反流并结合临床表现,均为单侧盗血。全部病例有完整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14例完成CTA检查,其余18例完成CE-MRA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数据。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的椎动脉反流中,24例为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反流,8例为患侧椎动脉全心动周期反流,超声显示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端困难,所有病例均未明确盗血病因。CTA显示13例(13/14)锁骨下动脉近端中-重度狭窄,1例动脉变异。CE-MRA显示全部18例患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其中1例为大动脉炎所致广泛性动脉狭窄,1例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但确定病因困难,CTA或CE-MRA均可以可靠确定病因,两者联合可以更加全面地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诸静其郝楠馨张蕾宋树良赵江民周国兴汪波王轶彬潘海虹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评价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各种程度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12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各段的狭窄程度,并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比较,统计64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各种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64层螺旋CTA评估冠状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高,敏感性分别为79.55%、84.42%和87.50%,特异性分别为99.48%、99.57%和99.74%,PPV分别为92.11%、92.86%和94.23%,NPV分别为98.45%、98.97%和99.40%。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有效的冠心病筛查工具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诸静其郝楠馨刘颖张蕾许楠汪波潘海虹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
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64层CT血管成像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资料,观察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结果: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为7.2%(36/500),包括Ⅰ型(主动脉后左肾静脉)15例,Ⅱ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17例和Ⅲ型(异常回流分支)4例。男性和女性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用于观察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解剖变异,不同的变异类型对指导肾脏手术、肾脏移植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诸静其郝楠馨张蕾潘海虹
关键词:左肾静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CTA后处理相位重组窗选择与心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后处理重组相位与心率快慢变化的相关性,寻找最佳的冠状动脉重组时相。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64层螺旋CT对25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心率50次/分到102次/分,从R-R间期的35%到85%重组数据采集触发点进行多相位重组,以10%为间隔,将横轴面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处理,分析不同心率下最佳的相位重组窗。结果:重组相位的选择与心率的快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心率小于70次/分,选用7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91.72%;心率大于70次/分时,选用4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89.66%。结论:不同心率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相位重组,能够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心率快慢对于选择相位重组窗具有指导意义。
汪波常时新许楠林翌张国滨郝楠馨刘玮潘海虹晏玉秋李树凤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后处理
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征对照病理危险度评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术前不同CT影像特征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其相关程度尚待建立。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相关性,评价不同的CT特征对GIST危险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41例,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确定CT特征与病理危险度分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CT预评估为恶性倾向的肿块与评估为良性倾向的肿块相比,其侵袭性表现为中度危险及高度危险的比例显著增大(P<0.0001)。CT显示的肿瘤密度、大小、形态、边界、生长方式与病理危险度呈显著及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77、0.769、0.637、0.573、0.493),但发生部位和强化程度与病理危险度呈弱相关(r=0.147和-0.205)。结论:CT影像特征可以反映GIST的病理危险度,CT特征在反应不同危险度GIST的相关程度存在差异性,其判断价值大小依次为:肿瘤密度﹥大小﹥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发生部位。CT术前预评估GIST的侵袭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苏海霞潘海虹张蕾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危险度分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