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利娜

作品数:51 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5篇岩溶
  • 12篇植物
  • 8篇峰丛
  • 8篇峰丛洼地
  • 6篇遥感
  • 5篇演替
  • 5篇植被
  • 5篇石漠化
  • 4篇洞穴
  • 4篇土壤
  • 4篇恢复演替
  • 3篇地质
  • 3篇遥感数据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3篇生理生态
  • 3篇生态
  • 3篇水土

机构

  • 49篇中国地质科学...
  • 9篇广西师范大学
  • 6篇广西壮族自治...
  • 5篇广西师范学院
  • 4篇湖南工业大学
  • 3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钦州学院
  • 2篇西南大学
  • 2篇联合国教科文...
  • 1篇广西中医药研...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惠州学院
  • 1篇吉首大学
  • 1篇梧州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1篇沈利娜
  • 20篇蒋忠诚
  • 14篇陈伟海
  • 10篇覃星铭
  • 9篇史文强
  • 7篇邓新辉
  • 7篇李成展
  • 6篇马祖陆
  • 6篇罗为群
  • 5篇杨奇勇
  • 5篇侯满福
  • 5篇程洋
  • 5篇邓亚东
  • 5篇梁铭忠
  • 4篇吕勇
  • 4篇张远海
  • 3篇邓艳
  • 3篇吴华英
  • 3篇谢运球
  • 2篇许为斌

传媒

  • 9篇中国岩溶
  • 3篇广西植物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当代化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资源节约与环...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世界生态学
  • 1篇2009年全...

年份

  • 1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7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典型岩溶区土壤水分含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测试获取182个土壤水分含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半方差函数和 Moran’s I 统计量对研究区域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相关尺度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壤水含量平均值为16.97%,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土壤水分含量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异质性;(2)研究区域土壤水分含量 Moran’s I 指数为0.423,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水分含量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在0-21 km 和31-34 km 范围内土壤水分含量自相关性为正,在21.7-31 km 和34-45 km 范围内自相关性为负;(3)Lisa 聚类图表明,土壤水分含量空间聚集区和空间孤立区相伴存在,其中“高-高”空间聚集主要分布在马山县东北部,“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低”聚集区和“高-低”孤立区土壤水分含量缺乏风险大。
杨奇勇蒋忠诚袁道先蒋勇军沈利娜
关键词:土壤水分含量半方差函数空间自相关空间异质性
一种基于遥感探测分析预测区中红土镍矿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遥感探测分析预测区中红土镍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预测区遥感数据;S2、建立遥感找矿模型;S3、根据遥感找矿模型解译遥感数据;S4、遥感找矿综合预测。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进行遥感找矿综合预测,能...
程洋沈利娜吕勇
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扶芳藤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选择桂林会仙石灰岩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的扶芳藤为研究对象,运用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6400)测定其光合生理指标,对比分析洼地和山腰两种不同地貌部位扶芳藤的光合日动态和光强响应特征,并对其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洼地和山腰扶芳藤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日变化均为双峰型,且Pn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不同地貌部位不同时间段的扶芳藤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叶面温度(leaf temperature,Tl)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 available radi-ation,PAR)等光合参数的相关关系有明显的差异。洼地和山腰扶芳藤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大小表明扶芳藤既有一定的耐荫能力,又能适应一定强度的阳光辐射。两者间的差异反映了扶芳藤对不同地貌部位岩溶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覃星铭蒋忠诚邓艳罗为群吴华英沈利娜
关键词:洼地山腰扶芳藤生理生态特征适应性
不同水体在大气环境中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及溶解无机碳δ^(13)C演变规律
2025年
碳酸盐岩溶解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浅表层环境下的特殊地质过程,因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低温性、开放性、敏感性和生物参与性等特点,导致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值的多变性。本研究开展大气开放环境中不同水体浸泡碳酸盐岩试片实验,探究大气降水、降水流经岩溶土壤及进入碳酸盐岩含水层再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及δ^(13)C_(DIC)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降水及降水在土壤中渗流再出露地表后,即使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的持续输入,其对碳酸盐岩仍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而相同条件下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微弱或不溶蚀。在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持续输入的大气开放系统水体中,当SO_(4)^(2-)>29mg·L^(-1)或NO_(3)^(-)>50 mg·L^(-1)时,NO_(3)^(-)产生的盐效应和与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对作用可显著提高方解石溶解度,促进方解石溶解。土壤渗流水和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水中CO_(2)在数小时内即可完成脱气作用,并使水体δ^(13)C_(DIC)值显著增重,增幅可达+10.98‰。
赵光帅朱义年谢银财沈利娜吴华英吴华英黄奇波
亚热带峰丛洼地恢复演替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弄拉峰丛洼地恢复演替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将20个样方分为10个组,根据植被分类的原则划分为10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20个样方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恢复演替群落与环境梯度的关系,表明影响群丛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恢复时间、人为干扰及露石率。DCA排序将53个种分为4个种组,影响峰丛洼地恢复演替群落及其物种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恢复时间、岩性和水分等。各物种在排序轴上的位置反映了种组成员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和更新生态位。
沈利娜蒋忠诚梁铭忠侯满福覃星铭吴华英邓新辉
关键词:恢复演替植物群落TWINSPAN分类DCA排序峰丛洼地
漓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及其侵蚀影响因子典型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选择漓江流域及其典型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和地面路线验证调查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漓江流域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岩溶区内典型小流域——寨底小流域侵蚀影响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漓江流域水土流失以中度和轻度等级为主,约占流域面积的29.9%;流域内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水土流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岩溶区以中度、极强烈和轻度等级水土流失为主,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岩溶面积的53%;非岩溶区中度和轻度等级水土流失分别占非岩溶区面积的12.4%和10.4%。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因子对岩溶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比例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四种影响因子中的高程(300,500]m,坡度[15°,25°]、植被覆盖度≤20%、土地利用为工矿用地等对岩溶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是寨底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覃星铭何丙辉何丙辉沈利娜喻崎雯王魁
关键词:漓江流域水土流失
峰丛洼地恢复演替系列优势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日变化研究--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弄拉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白茅、黄荆、红背山麻杆、黄杞和青冈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并比较它们的净光合作用速率、蒸腾作用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表观量子效率等生理生态指标及其生境中对应的光合有效辐射、大气CO2浓度、气温、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峰丛洼地生态环境因子日变化复杂,黄杞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先锋种黄荆、红背山麻杆的净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大,先锋种中C4植物白茅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演替后期优势种青冈和黄杞的表观光量子效率、利用岩溶区水分的效率和适应性更强。对净光合作用速率与生理生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理和生态因子共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演替优势种的影响因子有差异。以逐步回归方式建立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模型,5个方程均有显著性意义和良好的预测性。
沈利娜蒋忠诚吴孔运梁铭忠覃星铭邓新辉
关键词:峰丛洼地恢复演替优势种生理生态因子
广西临桂县首次发现武陵洞蛭
2024年
本文记述了在广西临桂县会仙镇燕子洞顶壁采集到的一种陆生蛭类。综合形态学观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山蛭科中国洞蛭属的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这是该属在广西境内的首次报道。This paper describes a species of terrestrial leeches collected from the top wall of Yanzi Cave in Huixian Town, Lingui County, Guangxi. Based on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mitochondrial COI gene sequence comparis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it was identified as 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 of the genus Sinospelaeobdella in Haemadipsidae. It was the first record of this genus in Guangxi.
廖金屏陈美如向海洋殷梓涵向冬琴刘志霄沈利娜
关键词:溶洞COI基因
石山苣苔属四种(含一变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到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的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同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是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1)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2)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3)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以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综上结果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启示。
覃信梅盘波卢永彬沈利娜张强梁燕妮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物种分化
岩溶地貌遥感动态演化分析方法及其系统
本发明涉及遥感图像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岩溶地貌遥感动态演化分析方法及其系统,可应用于岩溶地区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本方法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岩溶地貌变化信息,构建自注意力增强、特征金字塔及循环神经网...
杨妍妨沈利娜程洋王永陀金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