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顺楷

作品数:83 被引量:39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化学工程
  • 24篇生物学
  • 23篇轻工技术与工...
  • 9篇医药卫生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理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L-苯丙氨酸
  • 12篇苯丙氨酸解氨...
  • 11篇生物转化
  • 11篇没食子
  • 11篇没食子酸
  • 10篇曲霉
  • 10篇酶法
  • 10篇黑曲霉
  • 8篇氨酸
  • 8篇丙氨酸
  • 7篇单宁酶
  • 7篇新月弯孢霉
  • 7篇酵母
  • 6篇微生物
  • 6篇固定化
  • 6篇红酵母
  • 5篇甾体
  • 5篇橄榄
  • 5篇酶法生产
  • 4篇底物

机构

  • 79篇中国科学院成...
  • 14篇四川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大学
  • 1篇四川省产品质...

作者

  • 80篇杨顺楷
  • 43篇杨亚力
  • 9篇赵健身
  • 8篇黄德英
  • 7篇郭鲁宏
  • 6篇杨维力
  • 6篇肖勇
  • 5篇刘成君
  • 5篇吴中柳
  • 3篇江跃林
  • 3篇王忠彦
  • 3篇易奎星
  • 3篇缪元颖
  • 3篇李小刚
  • 3篇范林萍
  • 2篇李果龙
  • 2篇程春一
  • 2篇陈斌
  • 2篇李铭
  • 2篇张天智

传媒

  • 12篇应用与环境生...
  • 8篇精细与专用化...
  • 8篇天然产物研究...
  • 8篇生物加工过程
  • 4篇中国化工学会...
  • 2篇药学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攀枝花科技与...
  • 2篇第六届中国酶...
  • 2篇全国工业生物...
  • 2篇第七届全国酶...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化学学报
  • 1篇有机化学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色谱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四川食品与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18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定化粘红酵母细胞制备L-苯丙氨酸的研究
L-苯丙氨酸(L-Phe)是具有生理活性的芳香族氨基酸,是人和动物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其主要用于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阿斯巴甜的生产。目前,由于国内氨基酸大输液和抗癌药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对糖精生产实行限制,阿斯巴甜需求量激增,...
李铭杨顺楷杨亚力
关键词:L-苯丙氨酸固定化细胞粘红酵母响应面分析法
文献传递
黑曲霉产生的酶类及其应用被引量:24
1998年
黑曲霉是应用和工业酶学领域使用最广泛的菌种之一,它能产生丰富的酶类。本文主要对黑曲霉所产的一部分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郭鲁宏杨顺楷
关键词:黑曲霉酶类
β-环糊精对苯丙氨酸解氨酶反应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在含有较高浓度底物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CA)和氨反应介质中,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EC4.3.1.5)催化反应的影响。加入适量β-CD可以克服高浓度CA对PAL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产物L-苯丙氨酸(L-phe)的产量。β-CD最适用量随CA浓度升高而增加,其摩尔数量约为CA用量的1/12—1/4。CA浓度范围为100—200mmol/L时,对β-CD有效浓度范围为6—50mmol/L。
赵健身杨顺楷
关键词:苯丙氨酸解氨酶Β-环糊精
酵母全细胞苯丙氨酸鲜氨酶(PAL)活性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被引量:18
1990年
本文报告以L-苯丙氨酸 (L-phe) 为底物,酵母全细胞作酶源,酶促生成产物反式-肉桂酸 (t-Ca)测定苯丙氨解氨酸 (PAP,EC_(4.3.1.5) 活性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程序包括标准物质t-Ca的加样试验,绝对回收率试验,线性回归分析的整套定量分析研宄步骤,建立了一套经过修改的Kalghatgi和Subba Rao(1975) PAL 活性测定法。此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已经用于评价具有PAL活性的酵母菌株在液体培养物中细胞生长和PAL活性形成的时间过程研究。
杨顺楷李果龙赵健身
关键词:PAL活性紫外分光光度
高纯没食子酸的研制及其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电子化学品,一般是指为电子工业配套的专用化学品,目前品种已达上万种,具有质量要求高、用量少、对生产及使用环境洁净度要求高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等特点,电子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化学品的发展. 超净高纯化学试剂(亦称湿化...
杨顺楷杨亚力
关键词:电子工业电子化学品化学试剂
文献传递
我国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的十年研发历程及产业化前景被引量:9
2004年
L 苯丙氨酸 (L Phe)是医药输液制品和食品添加剂APM (健康糖 )的必需成分 ,全球每年需求量为 3万t,主要由美国孟山都公司、日本味之素公司、韩国大象公司、德国迪高萨公司等几家大公司生产 ,我国 1998年以前所需要的L Phe全部依靠进口。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于 1991年成功开发了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肉桂酸技术途径生产L Phe,并于 1998年与企业合作建成了一套 10 0t/a生产装置 ,使得我国成为继美、日、德、韩之后又一个能够工业化生产这一重要氨基酸产品并自主开发这一高新技术的国家。目前 ,我国L Phe的实际产量只有 5 0 0~ 6 0 0t/a ,进口量达 70 0t/a ,因此 ,未来L Phe发展前景看好。
杨顺楷
关键词:酶法L-苯丙氨酸阿斯巴甜
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E4-106生物转化苯丙酮酸生产L-苯丙氨酸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用从土壤中筛选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E4106株细胞进行了转化苯丙酮酸生产L苯丙氨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转氨反应最适温度35~40℃;该转氨酶可在pH7~10范围内催化反应而活力变化不大;0.5%戊二醛处理细胞可降低其转氨酶活力;表面活性剂处理细胞或在反应液中加入Mg2+能显著提高转氨反应速度;L天冬氨酸是转氨反应的最适氨基供体;底物转化率与底物浓度、氨基供体浓度有关.在此反应体系中,E4106菌株单位湿重细胞的转氨酶活力为1039U/g;生成产物LPhe浓度为32.2g/L和50.4g/L时,苯丙酮酸摩尔转化率分别为97.5%、87.2%.生成产物用CGA688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目标产物经熔点、比旋光度、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纸层析分析,证实是LPhe.产物收率为81.8%.
陈斌杨顺楷
关键词:苯丙酮酸L-苯丙氨酸
微生物整细胞酮型底物还原产物立体专一性研究的可行性方法——色谱技术结合mosher's试剂化学衍生的PMR分析法
微生物整细胞对前手性酮酯作为反应底物,进行不对称还原,制备手性醇目标产品(ee 值 (?)99%;产率(?)90%)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众多制药公司研制手性药物追逐的热点目标,因为这种生物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合成手性化合物...
杨顺楷杨亚力
关键词:微生物还原手性醇
微生物转化生产氢化可的松创新工艺开发
氢化可的松是国内外甾体药业产量较大的基本骨干皮质激素品种,它既可以作为临床的甾体抗炎剂用(国内占份额小),又可以作为合成高档皮质激素(如含氟、含氯)的中间体;因此是西药三大类原料药即抗生素、甾体激素、维生素中仅次于抗生素...
杨顺楷杨亚力
关键词:皮质激素生物化工微生物转化
文献传递
对我国L-苯丙氨酸产业化发展的一些看法
2008年
杨顺楷研究员,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应用与环境微生物中心生物转化实验室从事甾体和非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及酶法加工的研究开发工作,已有多项生物转化技术成果应用于我国药物及食品工业生产部门,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顺楷老师于1991年成功开发了"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技术途径生产L-苯丙氨酸"工艺,并于1998年成功实现产业化连续生产。国家自"七五"攻关开始对"L-苯丙氨酸的产业化"进行立项,时至今日已经过去23年,其发展道路不可谓不曲折。针对目前网络上关于L-苯并氨酸的虚假新闻,杨顺楷老师在自己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353)中以亲历者的身份,科学、严谨地提出"我国L-苯丙氨酸产业化之路为何如此艰难曲折?"本文为杨顺楷老师专门为本刊撰写的关于"L-苯丙氨酸"产业化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欢迎有兴趣的业内人士本着学术民主、思想开放、公平竞争、造福国民的理念积极参与评述"我国L-苯丙氨酸的产业化之路"。
杨顺楷杨亚力
关键词:L-苯丙氨酸微生物转化甾体化合物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