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康
- 作品数:59 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从“汤武革命”话题看儒家天命论的内在矛盾被引量:2
- 2019年
- 汉代以来,'汤武革命'是受命还是放杀,一直是学者们议论的话题。苏轼、祝允明等人以'汤武放杀'说向主流的'汤武受命'论提出了挑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辩驳。'汤武革命'话题不断被拿出来争论,反映出儒家'君权天授'的纲常观念与'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 杨永康
- 关键词:天命论
- 干犯帝统与万历官修正史之失败
- 2021年
- 万历官修国史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万历君臣就修史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万历皇帝的消极抵制,修史活动半途而废。史臣们希望官修正史可以为建文帝、景泰帝、兴献帝正名,传信于后世,万历皇帝则希望官修正史可以表彰祖宗的功业,宣扬明朝皇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万历官修正史活动虽然失败了,但对明清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史》相关本纪的设立基本上与万历史臣的立场保持了一致。
- 杨永康王晓敏
- 关键词:《明实录》《明史》
- 乾隆刊本《晋政辑要》史料价值略论
- 2018年
- 乾隆年间编撰的《晋政辑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地方性典制体政书,它详细地记载了乾隆时期山西全省政务要点,对于了解当时的山西大政及其运作情况极有价值,值得重视。
- 杨永康刘婉玉
- 关键词:史料价值
- 清初大同镇裁革始末探析
- 2019年
- 在明代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大同镇,入清后丧失其昔日的军事地位,清廷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其裁革,以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大同镇原先的镇戍体系被清朝新设的绿营体系所代替,旧军被改编为清朝的绿营兵,多余的兵丁则加以裁汰。大同镇的军堡被废弃或转化为民堡,镇内卫所也被归并为府县,由地方官治理。随着大同镇的裁革,中原与蒙古草原之间相对隔离的状态也逐渐被打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 杨永康边志鹏
- 关键词:明朝清朝
- 干犯帝统与万历官修正史之失败
- 2021年
- 有明一代官方曾试图纂修纪传体正史,最终无果而终。官修正史活动始于万历二十二年,终止于万历二十五年,历时二年又十个月。关于万历官修正史失败的原因,学界有多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万历官修国史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万历君臣就修史问题产生了分歧,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导致万历皇帝的消极抵制,半途而废。万历皇帝与史臣们最主要的分歧之处就在于是否为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兴献帝朱祐杬立纪的问题。
- 杨永康王晓敏
- 关键词:万历皇帝纪传体建文帝
- 清代乾嘉时期的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被引量:5
- 2007年
-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不仅官方史学繁荣鼎盛,私家历史考据也精深广博,在编纂史书、理论阐发、历史考据、文献整理等方面皆超越往代,是传统史学大清理、大总结的阶段。近代以来,学术界在评价乾嘉学术时,多称其时考据学独领风骚,事实上,所谓的"乾嘉史学",应当是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总合,而不能仅仅关注私家之历史考据。官方与私家史学之间,有挤压,也有竞争,但以相互补益为主,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念也趋向于一致。但是,这种"盛世"史学的繁荣,却增强了传统史学思想体系拖延转型的力量,并不利于长时段史学的发展。中国近代史学的产生,之所以滞后于鸦片战争多年,原因之一即在于此。
- 乔治忠杨永康
- 关键词:乾嘉史学官方史学
- 朱元璋罢建中都与《明太祖实录》的隐讳被引量:4
- 2009年
- 朱元璋定都临濠、兴建中都、罢建中都是明初重要的政治事件,《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却相对简单。通过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为了维护朱元璋的形象,《明太祖实录》有意篡改了朱元璋罢建中都的部分事实,目的是为了掩盖他在建都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事实上,洪武八年中都宫殿罢建和南京宫殿改建的直接原因是朱元璋的迷信思想在作祟,他害怕工匠的"厌镇"破坏了宫殿的风水,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 杨永康
- 关键词:《明太祖实录》
- 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对《史记索隐》所引《博物志》佚文的再认识被引量:1
- 2012年
-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 杨永康
- 关键词:司马迁《博物志》《史记索隐》《史记正义》
- 何以“成王败寇”?——政治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官方历史书写被引量:3
- 2019年
-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史官在撰修本朝历史时没有独立的史学话语权,帝王和权臣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每当激烈的政治斗争之后,必然伴随着官方系统篡改历史的活动。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为了宣扬天命在我,"成王败寇"的书写模式成为必然选择。美化胜利者,丑化失败者,成为中国古代官方历史书写的潜规则。
- 杨永康
- 关键词:历史书写成王败寇政治斗争
- 论永乐“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之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发动对安南战争并郡县其地是有其战略考量的,"郡县安南"威慑中南半岛番国,"郑和下西洋"威慑海岛番国,二者互为犄角之势,海路、陆路双管齐下,对西洋尤其是南海地区形成巨大军事压力。"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明宣宗继位,对黎利剿抚不力,明军在大败之后撤出交趾,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威望,明朝失去了控制南海的地理优势。西洋诸番疏于朝贡,明宣宗心有不甘,遂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挽回局面。宣德之后,安南坐大,朱棣所经营的西洋朝贡体系趋向松散与瓦解,明朝宗主国的地位名存实亡。"郡县安南"为明朝控制中南半岛奠定了基础,加速和推进了西洋朝贡体系的建立,朱棣"郡县安南"的决策对"郑和下西洋"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而宣宗"弃置交趾"恰恰是西洋朝贡体系濒于崩溃的前兆。
- 杨永康张佳玮
- 关键词:明成祖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