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起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核实疫情、了解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波及范围、查明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并搜索病例,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剩余食物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菌株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分析。结果发现73例病例,罹患率26.4%(73/276)。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72/72)、发热68.1%(49/72)和腹痛66.7%(48/72)为主,平均潜伏期30 h左右。病例对照结果显示,食用9月20日晚餐中的烤鸭(OR=3.5,95%CI:1.6~7.6)增加了发病的风险。7份肛拭子、3份便样、2份环境样本(蔬菜和生肉案板)以及2份食物样本(9月21日早餐鸡蛋和小菜)中检出肠炎沙门菌阳性,对14株菌株采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100.0%同源。结论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规范食堂卫生操作流程,提高卫生意识,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 倪文思李蕾刘翔裴迎新袁秀娟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肠炎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
- 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被引量:1
- 2009年
- 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人员、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样品、记录、检验报告等影响质量的因素在体系运行中实施有效控制,并不断持续改进达到有效运行的目的,使实验室管理逐步走向了正规。
- 王学琴于光祥陆凯南李蕾周娟
- 关键词:内审管理评审
- 2014-2017年宁夏319份市售食品中铝含量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了解2014-2017年宁夏食品中铝污染的现状,为市场监管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提供参考,减少铝超标对人群的危害。方法对宁夏地区2014-2017年的谷物及其制品、淀粉及淀粉类制品、即食海蜇、膨化食品、焙烤食品共5大类食品进行随机抽样,按GB/T5009.182-2003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按GB2760-2014评价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不同类别食品中铝含量的检出情况不同。共检测食品319份,超标40份,超标率为12.54%。除焙烤食品中铝含量无超标外,即食海蜇中铝含量超标率最高,为90%(9/10);谷物及其制品中油条的铝含量超标率次之,为33.96%(18/53);淀粉及淀粉类制品、膨化食品的铝含量超标率依次为13.33%(6/45)、8.62%(5/58)。结论宁夏地区市售食品中铝含量超标水平总体不高,但即食海蜇、油条中铝含量超标情况相对比较突出,建议加大监管力度和强度,保障食品安全。
- 李蕾袁秀娟汤旭钢倪文思付有娟
- 关键词:食品安全即食海蜇
- 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分析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探讨其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宁夏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9起,发病1 272人,住院106人,死亡4人。平均每年报告事件数18起,报告事件发病数10人以下为主,占79.1%(102/129)。发病高峰集中在二、三季度,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49.6%(64/129)。主要致病食品是植物、动物类,分别占38.8%(50/129)和37.2%(48/129)。报告事件致病及引发因素以不明因素为主,明确致病及引发因素中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和加工不当引起,分别占30.2%(39/129)和15.5%(20/129),食堂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引起,其他场所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结论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二、三季度高发,家庭是主要发生场所,致病和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疾控机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 倪文思王秀琴袁秀娟裴迎新高伏龙李蕾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