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硕

作品数:15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土壤
  • 3篇矩阵
  • 3篇距离矩阵
  • 2篇有机碳
  • 2篇制图
  • 2篇土壤光谱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偏最小二乘
  • 2篇经济发展
  • 2篇红外
  • 1篇大学大学生
  • 1篇大学生
  • 1篇点位
  • 1篇信息技术
  • 1篇循环练习
  • 1篇循环练习法
  • 1篇循环训练法
  • 1篇训练法
  • 1篇演进

机构

  • 12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大学杭州...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李硕
  • 2篇胡瑞俊
  • 2篇胡琼
  • 1篇曹隽隽
  • 1篇王聪
  • 1篇杨臻
  • 1篇刘目兴
  • 1篇史舟
  • 1篇于雷
  • 1篇王莹
  • 1篇郭燕
  • 1篇周明华
  • 1篇易军

传媒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商情(科学教...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2篇2025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2020年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化和规模化耦合协调特征被引量:4
2023年
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表征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构建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并在县域尺度上研究了湖北省2000-2020年间耕地两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集约化水平呈中部高–东西低的整体提升时空格局,而规模化水平呈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低的先降后升时空格局,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基本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尽管20 a间全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持续提升,但仍有21%的县市处于轻度失调模式。规模化程度较低是造成耦合度失调的主要因素,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保障粮食安全、探寻未来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服务。
王聪王莹陈云坪胡琼吴飞曹隽隽李硕
关键词:耕地集约化规模化
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田径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吉林市第九中学为例
本文通过对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田径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探讨循环练习法教学对初中田径课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初中田径课教学影响着初中生的中考成绩,田径课教学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和田径项目成绩来体现。初中生身体素质训练包括了...
李硕
关键词:循环练习法田径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经济状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2007年
李硕胡瑞俊杨臻
关键词:经济发展天安门城楼统计公报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汉平原土壤有机碳预测及制图被引量:7
2023年
土壤有机碳(SOC)不仅显著响应于表层,而且随深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响应。江汉平原作为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SOC垂向分布状况仍有待考察。本研究收集了2009-2012年湖北省土系调查的66个剖面数据,基于9个环境因子为协变量使用随机森林法构建0~30、>30~60、>60~100 cm土层深度的SOC含量预测模型,绘制了30 m空间分辨率的SOC含量分布图,并估算了SOC储量。结果表明,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总体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模型对表层(0~30 cm)SOC的预测精度最高(R^(2)=0.45,RMSE=3.28 g·kg^(-1)),温度、黏粒含量和降水对模型重要性居前三。江汉平原1 m深SOC储量为183.75 Tg,>30~100 cm土层SOC储量约占1 m深度总储量的59%。因此,土壤碳库估算及固碳潜力评估时需着重考虑深层土壤。本研究可为掌握SOC空间分布及垂直分异的响应规律提供参考。
沈佳丽陈颂超胡碧峰李硕
关键词:碳库环境因子深层土壤
一种最优局部建模集快速构建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最优局部建模集快速构建方法,涉及土壤光谱建模预测方法技术领域,包括:基于马式距离衡量待测的土壤样本光谱与土壤光谱库的光谱样本的相异度;按照预设标准对相异度进行升序排序后形成距离矩阵;构建距离矩阵的“行数–库...
李硕沈佳丽周妤薇胡琼
基于土壤光谱库和光谱相异度的局部模型构建被引量:2
2022年
掌握土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表征至关重要。土壤可见-近红外(Vis-NIR)光谱可以估算土壤有机碳(SOC)等属性,与传统的实验室理化分析相比,光谱技术能有效实现土壤信息的快速获取。土壤光谱库为建立经验模型提供了大量具有丰富变异性和多样性的样本作数据基础。但受限于库中土壤样本的异质性和模型的适应性,通常区域或局部尺度模型的稳健性欠佳。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目标样本部分入库的方式改善库的性能,但影响了光谱技术的低成本优势。该研究在不入库的前提下基于土壤光谱的相异度,探究经典距离算法结合土壤光谱库构建局部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并比较分析局部模型样本容量对预测精度的响应。基于全球土壤光谱库(GSSL)的677个土柱,从每个国家随机取十分之一的土柱(97个)组成局部目标测试集(Test),其余580个作土壤光谱库(SSL)。分别采用欧氏距离(ED)、马氏距离(MD)、和光谱角(SAM)来分别度量Test与SSL间的光谱相异度并生成距离矩阵。按距离矩阵的前0.04%,0.05%,0.1%,0.2%,0.3%,0.4%,0.5%,1%和5%从SSL中提取与Test最相似的光谱样本构建共计9个容量的局部建模集(Local),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Vis-NIR和SOC含量的预测模型并通过Test验证模型精度,通过光谱的主成分空间考察并解释各种距离算法下Local的“容量–精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待测样本不入库的情况下,三种距离算法构建的Local模型相较于全局模型的预测精度均有一定提升,但三者的“容量-精度”的拐点存在显著差异。SAM兼顾了光谱的波形和幅度因此较MD、ED更具优势;其前0.2%比例的Local不仅预测精度最优,且用于建模所需的样本容量最少。因此认为,SAM法更适用于从土壤光谱库中构建局部模型,距离矩阵的前0.2%可作为局部模型的容量参考。
彭青青陈颂超周明华李硕
关键词:相异度距离矩阵偏最小二乘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信息技术利用状况研究——基于ECAR“大学生与信息技术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正在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而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利用状况对推动教学信息化非常关键,但是我们缺乏这方面的基础数据,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尝试着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的应用研究中心E...
李硕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信息化
文献传递
基于近地传感光谱协同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预测方法
2025年
土壤重金属采样、分析与污染评价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借助易获取环境协变量信息对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效率意义重大。近地光谱是土壤属性综合响应,在反映土壤重金属信息方面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为考察近地光谱辅助预测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能力,测量了109个表层土样的近红外光谱,并提取与土壤镍密切相关的光谱信息;再以土壤机械组成及其与光谱信息的组合作为辅助变量建立协同克里格模型,并比较土壤镍空间预测制图精度。结果表明:以粉粒含量和光谱2380 nm波段吸收率共同作为辅助变量的模型结果优于只以粉粒含量作为辅助变量的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_(CV)由0.49提高到0.68,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由11.3 mg/kg降至9.5 mg/kg。这说明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易获取的辅助信息,可协同土壤机械组成构建空间预测模型以提高区域土壤重金属的调查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预测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李硕王雅晋覃卫林莫晓明胡碧峰郭燕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土壤光谱近红外
浅论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及几点建议
2008年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展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就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动因、特点作简单分析,并试图提出几点建议。
李硕胡瑞俊杨臻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发展
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从传统到智能化的演进
2025年
该文聚焦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剖析核心技术,挖掘应用潜力,审视现存挑战并展望未来趋向.数字土壤制图技术早期囿于技术瓶颈,土壤制图依赖传统实地勘查与手工绘制,成效欠佳,自1970年代个人计算机技术萌芽后开启数字化尝试,1980年代至2010年代历经地理信息技术革新与建模技术突破,2010年代后,多源数据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及全球协同合作共享渐次深化,推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日臻成熟完善.数字土壤制图的核心技术架构具有传统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特点,数据采集环节融合传统采样、遥感探测及近地传感等技术方法,全方位提升样本品质与数据丰富度、效率及分辨率;数据处理分析依托地统计学进阶与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强化土壤属性预测精密度、模型普适性与可阐释性;模型构建则将传统模型改良深度嵌入智能模型,模拟土壤过程细节、构建新颖算法框架,提升模拟效能与制图精度.数字土壤制图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为施肥灌溉及田间管理精准赋能,增益农业综合效益与可持续性;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指引土地规划布局、防治土壤侵蚀退化;应用于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适应协同;应用于土壤调查与普查领域,驱动土壤普查技术体系升级、深化土壤三普数据价值.目前,数字土壤制图虽仍困于数据质量参差、不确定性高、模型精度局限、跨学科协作阻滞及知识融合路径狭窄等难题,但是,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前沿科技深度交融,数字土壤制图必将开启智能化、精细化、实时化新纪元,借人工智能洞悉数据潜能、凭大数据构筑共享平台、依物联网达成实时感知传输,持续拓宽应用边际、深化融合层次,为全球土壤资源稳健管理、生态和谐稳定、农业绿色发展及气候变
于雷周雪妍易军易军刘目兴李硕
关键词:土壤地理技术演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