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卫

作品数:195 被引量:1,754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8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4篇专利

领域

  • 173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0篇血压
  • 30篇高血压
  • 24篇心肌
  • 24篇梗死
  • 21篇心肌梗死
  • 21篇血管
  • 16篇动脉
  • 13篇流行病
  • 13篇流行病学
  • 13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11篇预后
  • 11篇患病
  • 11篇急性心肌梗死
  • 10篇心血管
  • 10篇衰竭
  • 9篇心力衰竭
  • 9篇患病率
  • 8篇心力衰竭患者
  • 8篇型心

机构

  • 7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9篇青海省人民医...
  • 17篇北京协和医学...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北京大学
  • 10篇国家心血管病...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市顺义区...
  • 6篇中国预防医学...
  • 5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贵州省人民医...
  • 3篇北京积水潭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90篇李卫
  • 84篇王杨
  • 28篇苏晓灵
  • 27篇杨进刚
  • 26篇杨跃进
  • 19篇刘彦民
  • 18篇常荣
  • 15篇唐欣然
  • 15篇成小如
  • 15篇高晓津
  • 15篇许海燕
  • 14篇吴金春
  • 12篇魏晓娟
  • 12篇孙毅
  • 12篇乔树宾
  • 11篇吴元
  • 11篇陈涛
  • 11篇胡泊
  • 10篇刘力生
  • 9篇刘国勇

传媒

  • 33篇中国循环杂志
  • 11篇中华疾病控制...
  • 8篇中华流行病学...
  • 8篇中国卫生统计
  • 8篇中华高血压杂...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青海医药杂志
  • 5篇高原医学杂志
  • 5篇中华临床营养...
  • 4篇临床心电学杂...
  • 4篇中国慢性病预...
  • 4篇中华医学科研...
  • 4篇中国医药导刊
  • 3篇疾病控制杂志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国健康教育
  • 2篇卫生研究
  • 2篇首都医药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5篇2022
  • 7篇2021
  • 15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9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25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11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8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1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及归因负担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讨我国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之间的关联强度及归因负担。方法本研究依托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地区(PURE-China)队列,于2005—2009年在我国12个省份115个城乡社区招募年龄35~70岁的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每3年随访一次,本次分析随访时间截止至2021年4月。通过多因素Cox脆弱模型分析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计算人群归因风险分值探究心血管疾病的归因负担。结果纳入39693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0.41±9.6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1.9年,记录2086例(5.3%)全因死亡、688例(1.7%)心血管疾病死亡和3112例(7.8%)心血管事件。多因素Cox共享脆弱模型结果显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最高的两种代谢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HR=1.665,95%CI 1.459~1.899,P<0.001),高血压则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HR=2.388,95%CI 2.002~2.849,P<0.001),并且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R=1.983,95%CI 1.833~2.146,P<0.001)。此外,研究对象中18.2%全因死亡、49.7%心血管疾病死亡、42.0%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所有代谢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贡献最大,分别解释了13.3%、36.1%、28.6%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增加存在关联,提示早期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实施综合干预,对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王明宏张飞云黄宜林韩国亮马海滨游凯李卫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地区协作者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中国肠外肠内营养学的转化医学3T路线图概述
2020年
截至2020年,中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已经历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Translation 1,T1)、大样本临床有效性研究(Translation 2,T2),分步进入测算医疗质量及成本-效果(Translation 3,T3)的发展时期。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营养风险-不足-支持-结局-成本效果比多中心分享数据库协作组借鉴国际转化医学3T路线图,在中国开拓了肠外肠内营养学领域的T3阶段转化研究,包括卫生经济学研究。目前,中国肠外肠内营养学领域需开展"合理应用,患者受益"有关的临床研究,如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不良诊断的临床有效性研究,以及营养用药有关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蒋朱明李卓王杨张慧王艳揭彬方海李卫张燕舞张玢胡铁军李大魁康维明于康叶欣
关键词:成本-效果比卫生经济学
不同海拔高血压病患者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及干预研究
周白丽常荣苏晓灵刘彦民马玉萍李卫马宝更桑宋朝辉解世瑄谭茗月白玉婷才让卓玛刘国勇
该课题首次对3个海拔地区正常人、高血压病人及抗高血压、抗高血压联合抗氧化应激干预治疗后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行研究。结论为高海拔正常人氧化应激反应高于平原正常人、高海拔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反应高于平原高血压患者(P<0.05);...
关键词:
关键词:高血压病氧化应激反应抗高血压治疗
临床医生如何解读Meta分析论文被引量:2
2020年
Meta分析是系统评价的重要方法。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Meta分析研究越来越多,解读Meta分析报告已成为获取医学前沿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Meta分析方法对于临床医生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实例对森林图、偏倚评价图和漏斗图的解读进行详细说明,并对异质性、稳健性和样本量的评估方法进行介绍,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正确掌握Meta分析文章的解读方法。
朱熠冰李卫
关键词:META分析漏斗图偏倚
豆类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究豆类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PURE-China)队列,于2005—2009年在中国12个省115个城市和农村地区,招募35~70岁成年人,每三年随访一次,本次分析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8月10日。豆类摄入量通过面对面访谈时使用经过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获得,分为4组:<10.0、10.0~<72.4、72.4~<214.7、≥214.7 g/d。使用Cox脆弱模型分析豆类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联。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检验豆类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风险间的非线性关联。结果本次分析共纳入41357例研究对象,每日豆类摄入量中位数为72.4(29.5,134.3)g/d。在11.9(9.5,12.6)年的中位随访时间中,共记录了3175例主要心血管事件及1827例全因死亡事件。豆类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P_(非线性)<0.001)。在调整多因素的模型中,以豆类摄入量<10.0 g/d者为参照组,豆类摄入量为72.4~<214.7 g/d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分别降低了17.0%(HR=0.83,95%CI0.73~0.93,P=0.002)和24.0%(HR=0.76,95%CI0.66~0.89,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老年人群中,与参照组相比,豆类摄入量72.4~<214.7 g/d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下降了34.0%(HR=0.66,95%CI 0.50~0.86,P=0.002);在高血压人群中,与参照组相比,豆类摄入量72.4~<214.7g/d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分别下降了18.0%(HR=0.82,95%CI0.71~0.95,P=0.008)和30.0%(HR=0.70,95%CI 0.57~0.86,P=0.001)。在西部地区人群中,与参照组相比,豆类摄入量72.4~<214.7 g/d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下降了26.0%(HR=0.74,95%CI 0.59~0.93,P=0.008);在东部地区人群中,与参照组相比,豆类摄入量72.4~<214.7 g/d者的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下降了29.0%(HR=0.71,95%CI0.57~0.89,P=0.002)。结论在中国人群中,豆
张瑞雪潘英姿李琦何新叶马媛婷游凯李卫李卫
关键词:豆类主要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高血压老年
起搏器术后患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吴金春李文强李卫苏晓灵常荣
Aalen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Cox比例风险模型是生存分析中最常用的模型,很多实际问题中的协变量并不满足比例风险,而且协变量的效应可能随时间变化。基于这些情况的考虑,Aalen提出了加法危险率模型,Aalen模型是Cox模型的补充。Aalen模型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回归系数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这种函数没有特定的形式,也不依赖任何参数假定。
曹志强王杨李卫
关键词:COX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
成人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成人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纳入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队列(PURE-China)的社区人群共37233人。参照公式LAP(男)=[腰围(cm)-61.3]×三酰甘油(mmol/L),LAP(女)=[腰围(cm)-55.6]×三酰甘油(mmol/L)计算LAP。依据LAP(cm·mmol/L)三分位数和体质量指数(BMI,kg/m^(2))分组[男性LAP Q1(<14.88)、Q2(14.88~50.77)、Q3(>50.77),女性LAP Q1(<16.28)、Q2(16.28~49.14)、Q3(>49.14);非超重组(BMI<24.0)、超重组(24.0~<28.0)、肥胖组(≥28.0)],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男性和女性LAP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病风险均随着LAP水平升高而增加。与LAP Q1组相比,女性和男性LAP Q3组高血压患病风险OR(95%CI)值分别为2.291(1.935~2.714)、2.381(1.998~2.837),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为1.555(1.301~1.859)、1.716(1.424~2.069)。与LAP Q1+非超重组相比,LAP Q3+非超重组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95%CI)值分别为3.353(2.932~3.835)和5.946(4.726~7.481),男性分别为1.988(1.690~2.338)和4.637(3.538~6.077);LAP Q1+肥胖组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973(1.414~2.754)和0.453(0.111~1.848),男性分别为2.231(1.365~3.644)和1.998(0.715~5.580)。结论LAP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
何平白银晓邓浪程震锋李卫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
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Elman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常规的统计学方法与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到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中,期望能够提高疾病的预测能力.
郭晋李卫王杨谷鸿秋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分析被引量:42
2021年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情况和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0日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的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评估其发病前的ASCVD危险分层情况,并调查不同危险分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结果:在309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1950例(38.6%)患者为ASCVD低危人群,5360例(17.3%)患者为ASCVD中危人群,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分别占25.8%(7990例)和18.3%(5652例)。仅5.7%的高危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为22.4%;极高危患者中仅16.4%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ASCVD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仅18.3%。结论:我国超半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为ASCVD低中危患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二级预防的比例均较低。
张旻赵延延田少芳高晓津杨进刚苏淑红许海燕吴元乔树宾胡奉环宋雷王杨李卫金辰杨跃进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危险因素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