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丽

作品数:88 被引量:382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抑郁
  • 13篇抑郁症
  • 12篇疏肝
  • 12篇细胞
  • 10篇行为学
  • 10篇疏肝散
  • 10篇柴胡
  • 10篇柴胡疏肝散
  • 9篇利血平
  • 8篇术后
  • 8篇中医
  • 7篇代谢
  • 7篇抑郁样
  • 6篇中缝核
  • 5篇麻醉
  • 5篇静脉
  • 5篇健康
  • 5篇儿童
  • 5篇肝移植
  • 5篇氨酸

机构

  • 88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市隆福医...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聊城市人民医...
  • 2篇新乡医学院第...
  • 2篇北京市丰台区...
  • 2篇北京市密云县...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隆福医院
  • 1篇鄂尔多斯市中...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88篇李丽
  • 34篇赵静洁
  • 28篇王永志
  • 21篇杜仪
  • 11篇张银凤
  • 11篇高雪松
  • 8篇李杨帆
  • 8篇付丽
  • 8篇王婷婷
  • 8篇韩玉
  • 7篇许冬
  • 6篇钱林学
  • 6篇刘玲玲
  • 6篇何恩辉
  • 6篇徐瑞芳
  • 6篇白杰
  • 5篇林海
  • 5篇马莉莉
  • 4篇魏林
  • 4篇孙丽莹

传媒

  • 9篇临床和实验医...
  • 5篇中华行为医学...
  • 3篇中华医学超声...
  • 3篇中国医学装备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实验动物科学
  • 2篇北京中医药
  • 2篇现代中医临床
  • 2篇第二届国际抑...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针刺研究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年份

  • 5篇2025
  • 7篇2024
  • 12篇2023
  • 8篇2022
  • 7篇2021
  • 7篇2020
  • 9篇2019
  • 10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预防和治疗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总结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 (EVL)后早期再出血及出血后死亡的发生率 ,并评价 10年来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药物应用的趋势以及药物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 总结我院 10年来 5 93例次肝硬化和 (或 )肝癌单纯EVL治疗的资料 ,统计接受EVL治疗后早期再出血及出血后死亡的发生率 ,分析预防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药物应用的趋势以及药物预防措施的效果。结果 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病率为 4.7% ( 2 8/5 93 ) ,出血后死亡率为 64 .3 % ( 18/2 8)。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胃黏膜保护剂和凝血酶的使用 ,并不能使早期再出血率及出血后死亡率下降。结论 目前的药物预防并未带来EVL后早期再出血及出血后死亡率的下降 。
李鹏张澍田于中麟于永征冀明俞力焦月李丽鄢鹏刘亚平潘锦敦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术后早期再出血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率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ndoscopicvaricealligation,EVL)后早期再出血及出血后的病死率。方法总结了1992-05~2002-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93例次肝硬化和(或)肝癌单纯EVL治疗的资料,分析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特点、原因及转归。结果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为4.7%(28/593),出血后病死率为64.3%(18/28)。EVL术后早期再出血量大,尤其是对ChildC级病人,与一般静脉曲张出血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6;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病死率较一般静脉曲张出血病死率高。结论对ChildC病人,与一般静脉曲张出血相比,EVL术后早期再出血量大,病死率高。
李鹏张澍田于中麟于永征冀明俞力焦月李丽鄢鹏刘亚平潘锦敦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术后早期再出血
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便秘及心理健康调查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门诊患者的便秘及心理健康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就诊的5000例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罗马Ⅲ制订的便秘标准诊断便秘患者,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911份,问卷有效率为98.22%;综合医院门诊便秘患者占门诊调查患者总数的19.04%,其中女性便秘患者占77.65%,男性占22.35%,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患病率也不同,其中45~59岁中年组便秘患者年龄构成比最高,占42.67%,60岁以上老年人组便秘者患病率最高,占48.12%;与全国常模比较,其中抑郁、焦虑、偏执、躯体化等因子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综合医院便秘患者在门诊患者中占一定比例,其在抑郁、焦虑、躯体化等精神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张银凤王永志杜仪赵静洁李杨帆李丽
关键词:综合医院门诊便秘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一种胸科用麻醉止疼泵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胸科用麻醉止疼泵,涉及麻醉止疼泵领域,包括储液机构和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中包括有外壳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贯穿安装有汲液管,所述汲液管上连接有排出管,所述排出管上连接有注射管,所述注射...
朱琛李丽宋帅
知母皂苷B-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用体内外实验探讨知母皂苷B-Ⅱ(TB-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棕榈酸(100μmol/L)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同时加入不同浓度TB-Ⅱ干预24 h,检测细胞TG水平变化。将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NCD)组、高脂饮食(HFD)组、TB-Ⅱ低剂量组(HFD+LTB-Ⅱ)、TB-Ⅱ高剂量组(HFD+HTB-Ⅱ),NCD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16周建立NAFLD动物模型,TB-Ⅱ低、高剂量组每天分别予50、100 mg/kgTB-Ⅱ灌胃;监测小鼠体质量、脂肪重量、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评估肝损伤程度,并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脂代谢相关基因变化。结果TB-Ⅱ处理后HepG2细胞TG水平下降;TB-Ⅱ治疗可使HFD小鼠体质量下降,血清转氨酶、TC、TG、LDL-C及肝组织TC和TG水平也显著下降,同时肝脏病理明显改善。其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SREBP-1c、FAS及ACC1表达明显下降,并伴随脂肪酸β氧化关键基因CPT1、PPARα表达上调。结论TB-Ⅱ可通过调控肝细胞脂质合成及脂肪酸氧化延缓高脂诱导的NAFLD进程。
孙晓静孙凡淇王亚宁李丽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肝癌细胞小鼠
超声引导肺复张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肺复张技术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4年6月至202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肺复张(U)组和手法肺复张(C)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术前(T0)、气管插管后(T1)、术毕(T2)及拔管后1h(T3)行肺部超声检查,计算肺部超声评分(lung ultrasound score,LUS);并在T1和T2时间点根据分组实施肺复张。比较两组患者LUS评分、术后肺不张发生率、术后肺炎、胸腔积液及低氧血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T0、T1时间点LUS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2、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患者T1与T0比较LUS显著增加(P<0.05),T2与T1比较则明显降低(P<0.05),T3与T2比较LUS进一步降低(P<0.05)。C组各时点LUS变化趋势与U组基本一致。U组与C组相比,术中肺不张及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肺炎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导下肺复张技术可有效降低肺叶切除术后肺不张及低氧血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朱琛仇一然王丹阳杨佳鑫陶明怡李丽
关键词:超声引导肺复张肺叶切除术肺部并发症
GITR阳性的效应T淋巴细胞参与AAF/PH小鼠肝脏再生调控
2023年
目的 分析2-乙酰氨基芴联合部分肝切除(AAF/PH)小鼠肝脏再生模型肝组织中浸润的效应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 C57BL/6J小鼠每天应用AAF连续灌胃5 d后切除1/3肝组织,术后继续每天应用AAF灌胃至术后7 d、14 d。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肝脏前体细胞活化情况;采用多色免疫荧光染色与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中效应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物GITR阳性细胞比例。结果 AAF/PH组小鼠术后7 d肝组织重量即可恢复至对照小鼠水平。肝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不明显,但术后14 d时,肝脏汇管区中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与细胞外基质沉积。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肝组织中Sox9+肝脏前体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肝组织Sox9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增加。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肝组织中浸润的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术后14 d为对照组的1.47倍(P=0.0289),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阳性的CD8+T淋巴细胞比例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术后7 d、14 d分别为对照组的1.5倍(P=0.0098)、0.65倍(P=0.0427)。尽管术后CD4+T淋巴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但术后14 d时GITR阳性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0.85倍(P=0.0225)。结论 AAF/PH小鼠肝再生模型中伴随肝脏前体细胞的活化,效应T淋巴细胞参与了小鼠的肝脏再生过程。
李丽何宇刘锴王萍
低剂量CT动态监测孤立性肺结节调查研究被引量:23
2020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CT(LDCT)检出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特点和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体检中心经LDCT检出年龄≥40岁的SPN患者217例。按照《2012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肺癌筛查指南》标准分为高危组41例、中危组83例、低危组93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结果,并每年复查1次LDCT,且连续3次动态监测SPN变化。结果高危组男性比率和肺基础疾病比率最高(P<0.05),SPN直径最大(P<0.05);中危组被动吸烟者比率最高(P<0.05);低危组最年轻(P<0.05),吸烟比率最低(P<0.05)。SPN中位直径4 mm(2~23 mm);实性结节80例(36.9%),亚实性结节137例(63.1例);上叶96例(44.2%),中叶48例(22.1%),下叶73例(33.7%);伴有毛刺6例(2.8%)。截至随访时间,确诊肺癌11例。肺癌中位直径18 mm(12~32 mm),均为亚实性结节;上叶8例,中叶3例;伴有毛刺8例。11例均为I期,LDCT1时肺癌发病率为2.8%,LDCT2时肺癌发病率为1.4%,LDCT3时肺癌发病率为1.0%,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CT监测肺结节有助于肺癌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及时处理从而改善预后,但是不会降低或杜绝肺癌的发生。SPN的大小和特征信息对于结节良恶性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付丽徐岩李丽许冬王婷婷马莉莉刘玲玲王静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低剂量CT肺癌
肝气郁结和心脾两虚型抑郁伴焦虑患者前额叶白质的脑波谱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肝气郁结和心脾两虚型抑郁伴焦虑患者前额叶白质氢质子波谱(1H-MRS)代谢产物的差异及特点,为抑郁伴焦虑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40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肝气郁结组20例,心脾两虚组20例)及19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测评,并应用1H-MRS技术对3组受试者的前额叶白质进行扫描,进而对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酐(Cr)、肌醇(MI)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心脾两虚组的HAMD和HAMA的评分显著高于肝气郁结组(P<0.05);肝气郁结组的Cho/Cr值、心脾两虚组NAA/Cr值和Cho/Cr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心脾两虚组NAA/Cr值显著低于肝气郁结组(P<0.05),而3组MI/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伴焦虑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双侧前额叶白质NAA、Cho含量的减低有关,提示此类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可能较重且容易复发;心脾两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及神经元功能损伤可能较肝气郁结患者更为严重。
杜仪赵静洁王永志韩玉邓力刚李丽
关键词:抑郁焦虑氢质子波谱
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对利血平致抑郁样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缝核内儿茶酚胺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对利血平致抑郁样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缝核内儿茶酚胺的影响,明确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的抗抑郁作用,探究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组(精简方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利血平0.3mg/kg造模,空白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天上午注射1次,连续14d。西药组按照每天5mL(2mg)/kg灌胃给药,柴胡疏肝散精简方(柴胡9g,白芍15g,枳壳9g,香附9g)按每天5mL(8g)/kg灌胃给药,模型组及空白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腹腔注射利血平与灌胃给药同时进行,每日1次。对各组大鼠外观、形态、体质量及行为学等进行观察测量。对各组大鼠中缝核内儿茶酚胺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旷场实验水平运动总距离及穿格数明显减少(P<0.01),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01);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大鼠在给药后体质量增高,14d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水平运动总距离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增加大鼠穿格数趋势,但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P<0.05)。精简方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旷场实验中水平运动总距离增加(P<0.001),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减少(P<0.05),大鼠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改善其抑郁样行为,并提高大脑中缝核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高雪松王安娜张喆郭旭王永志李丽赵静洁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行为学儿茶酚胺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