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梅
-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与微囊藻胞外多糖降解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从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提取胞外多糖,化学分析显示其为含8.3%蛋白质的酸性杂多糖.以胞外多糖为碳源接种自然水体的菌群进行富集培养,分析胞外多糖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降解菌的组成.结果表明,接种太湖水华期微生物富集菌群后,多糖立即开始被降解,大约在18d后多糖降解过程显著减慢,37d后仍有一部分多糖未能被降解.这些结果说明在自然界中微囊藻胞外多糖是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比较不同水体的菌群对多糖的降解能力后显示,降解菌群只存在于微囊藻水华暴发的阶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果显示在整个降解过程中,降解菌群的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对DGGE条带中的DNA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降解菌群包含以下几类: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个,褐螺菌属(Phaeospirillum)1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个,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1个,Hylemonella(无译名)1个,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1个.
- 蔡元锋施丽梅李朋富邢鹏于洋孔繁翔
- 关键词:微囊藻胞外多糖降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菌群
- 蓝藻-细菌互作及其对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 2025年
- 藻类与细菌之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藻类群落组成、藻类之间的竞争和演替以及藻类水华的发展等。藻菌间的多种紧密互作和代谢耦联对水体中碳、氮、磷、硫等多种生源要素的循环产生影响。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蓝藻水华仍然是威胁水环境健康的重要因素,部分水体中形成了周而复始发生蓝藻水华的稳定状态。蓝藻与其附生细菌间的互作和代谢关联是蓝藻水华维持的关键,在水体碳氮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蓝藻与细菌间的互作对蓝藻生长、产毒、群体维持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影响藻菌互作的因素,综述了蓝藻藻际环境中碳氮相关功能微生物类群以及藻菌互作对水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影响,分析了蓝藻群体颗粒、附着作用和环境因素(如温度、营养盐、新型污染物和铁硫磷元素等)对藻菌之间碳氮代谢关联和转化的影响及其对环境的反馈机制,并探讨了藻菌互作中碳氮转化过程与转化通量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深入了解蓝藻水华介导的藻菌互作机制和水体生源要素循环的微生物过程提供参考。
- 张玉晴刘佳音蔡元锋张民史小丽杜瑛珣苏雅玲施丽梅吴庆龙
- 关键词:蓝藻碳氮循环环境因素
- 蓝藻衰亡窗口期的界定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蓝藻衰亡窗口期的界定方法,全年逐月从湖泊原位取样,对野外湖水样本中的微囊藻样品和室内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纯培养微囊藻样品进行RNA提取纯化,测定<I>nblA</I>基因相对表达量,并测定野外湖水样本中溶解性...
- 史小丽于洋陈开宁施丽梅
- 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群体培养体系中细菌群落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微囊藻藻际细菌影响微囊藻的生长及其水华的生消.然而特定微囊藻群体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本文把一株从太湖分离得到的群体铜绿微囊藻,置于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进行培养,分析各培养体系中不同粒径附生或游离细菌群落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微囊藻群体(>20μm)附生、单细胞小群体(3~20μm)附生和游离(0.2~3μm)细菌群落的组成(PERMANOVA,P<0.01),Sphingomonadales、Pseudomonadales和Cytophagales分别是3组细菌群落中的最优势菌目,相对丰度分别为21.35%、19.74%和33.44%.在3组细菌群落中都存在一些核心优势细菌类群,其丰度相对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其中在微囊藻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优势菌属Brevundimonas和OPB56在20~30℃之间培养时其相对丰度较为稳定;单细胞小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Mariniradius相对丰度也是在20~30℃之间较为稳定,而Gemmobacter相对丰度在4种温度下均较为一致;游离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Porphyrobacter相对丰度在20~30℃之间时也相对稳定.另外,在15℃时,单细胞小群体附生和游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都达到最高,总体细菌群落物种相关性网络复杂度最高,但合作性关联最弱.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微囊藻群体的藻菌关系有重要意义.
- 方道艳施丽梅李朋富蔡元锋张民史小丽吴庆龙于洋
- 关键词:细菌群落温度附生细菌太湖
- 水华初期蓝藻颗粒有机物在不同菌群作用下分解释放营养盐的过程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蓝藻水华为富营养化湖泊制造了大量有机物,这些藻源有机物的分解影响了水体中的营养盐循环。通过室内模拟附生细菌(A),附生细菌与游离细菌(AF),及附生细菌与底泥细菌(AS)三个实验组作用下蓝藻颗粒有机物(POM)在黑暗条件下长期(132天)分解过程,监测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磷(POP)、硝酸盐(NO_3~–)、磷酸盐(PO_4^(3–))、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浓度的变化,揭示蓝藻颗粒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盐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叶绿素a(Chla)浓度在培养第28天时降低至最低水平,在三个实验组中Chla分解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大,平均分解速率为:(0.15±0.06)mg/(L·d)。而POC,PON,POP的分解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分解大都在28天以内,而后为缓慢降解,且分解速率明显低于Chla,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03±0.03)mg/(L·d),(0.04±0.05)mg/(L·d),(0.03±0.02)mg/(L·d),且呈现随着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三者之间及其在三个实验组之间的分解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A、AF、AS三个实验组中,POC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82.30%、81.90%、63.14%;PON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2.85%、91.68%、73.27%;POP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3.50%、91.25%、70.11%,表明了POC的转化量小于PON和POP,AS实验组中POM的分解量最低,说明了底泥微生物对藻源有机物具有较低的分解量。此外,随着藻源有机物的降解,水体中NO_3~–、PO_4^(3–)、DOC的最大值出现在Chla完全降解之后,分别是初始值的2.36倍、2.13倍、2.64倍,说明了藻源颗粒有机物的分解将显著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盐。
- 黄亚新张小倩张小倩孔繁翔孔繁翔卢亚萍
- 关键词:蓝藻水华营养盐太湖
- 浅水湖泊越冬蓝藻种源清除窗口期的确定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浅水湖泊越冬蓝藻种源清除窗口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蓝藻在复苏过程中有三个关键功能基因:藻蓝蛋白合成基因(PC‑IGS)、伪空胞合成基因(gvpC)和藻毒素合成基因(mcyA),这三个基因的表达与蓝...
- 史小丽于洋张民阳振陈开宁施丽梅
- 文献传递
- 中国湖泊的原型分类及其差异化的生态系统响应
- 2025年
- 湖泊的系统分类对于有效的管理、保护和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方法往往忽略了湖泊间某些指标的连续变化,并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地貌、水文、气候和景观特征,采用原型分析方法,对中国439个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进行了连续分类.基于模型拟合结果,识别出了六种独特的湖泊原型,这一分类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基于地理区域的五种湖泊分类.不同原型湖泊的水质对地理、水文、气象、土壤及人为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营养盐水平最高的湖泊主要分布在原型5和原型6,分别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和云贵高原,其次为原型3.在这些区域,湖泊的营养盐水平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相比之下,不同湖泊原型的电导率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主要受到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人类活动的作用相对较弱.以叶绿素a为代表的浮游植物,仅在原型3和原型6中对总磷表现出显著响应,而在其他原型中,浮游植物对氮和磷的响应并不显著.这种浮游植物响应的差异可能受温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强调了针对不同类型湖泊制定精准管理和保护策略的重要性,以应对湖泊生态系统对营养盐和温度变化的不同响应特征.对于相对简单的小型湖泊,可通过针对性策略进行分类管理,而大型湖泊由于生态系统更复杂,需要更具体的“一湖一策”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来应对其生态挑战.
- 张民史小丽史小丽于洋阳振于洋施丽梅
- 关键词:湖泊湖泊生态系统
-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群体生长与解散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
- 2025年
- 微囊藻藻际中生长着大量的细菌,它们影响微囊藻的生长以及藻群体的维持,在水华的生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囊藻的生长伴随着微囊藻群体的形成与解散,但在此过程中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仍然未知。本文针对一株从太湖中分离的群体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监测其生长和解散过程,揭示与微囊藻群体密切相关的细菌类群。结果表明:在15~30℃,该群体微囊藻展示出差异化的生长周期,温度越高群体解散越快,微囊藻群体数目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随着D2群体的生长,> 20 μm的微囊藻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从以Pseudomonadales为主转变为以Sphingomonadales为主;3~20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及游离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均从Pseudomonadales转变为Cytophagales。Limnobacter只在游离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Roseococcus只在>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有较高的相对丰度;Porphyrobacter在游离细菌群落及3~20 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Mesorhizobium在3~20 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及>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有较高的相对丰度。对不同粒径及不同温度下的细菌群落进行Venn图及特异性—占有率(SPEC-OCCU)图分析发现,部分独有种及特化种只在15℃下出现,OTU669(Methylobacteriaceae)、OTU722(Brevundimonas sp.)和OTU682(Pseudoxanthobacter sp.)在所有温度下均为>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的特化种。网络分析结果表明,>20 μm的微囊藻群体的附生细菌网络中关键节点最多。本研究揭示了微囊藻群体生长过程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附生细菌在微囊藻群体维持及水华中的作用。
- 刘佳音方道艳张玉晴王艺饶蔡元锋施丽梅李朋富吴庆龙
- 关键词:蓝藻水华细菌群落结构
- 太湖梅梁湾水华微囊藻基因型组成和产毒微囊藻丰度的变化被引量:11
- 2009年
- 采用基于ITS序列的PCR-DGGE方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水华暴发过程中(6-11月)微囊藻的不同基因型组成的变化,同时利用针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A和微囊藻特异性的16S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的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分析水华样品中产毒微囊藻与总微囊藻的量,通过两者的比值反映产毒微囊藻丰度.结果表明,在发生水华的不同时期,微囊藻的基因型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以8月末、9月和10月的基因型最多,基因型M5和M10存在于整个水华发展过程中.共检测到12种主要的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在水华的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互不相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从6月到10月,产毒微囊藻的丰度呈增大的趋势,从0.75%增加到32.16%,而11月产毒微囊藻的丰度显著下降.
- 施丽梅蔡元锋杨华林李朋富孔繁翔孔令东
- 关键词:DGGE水华
- 蓝藻衰亡窗口期的界定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蓝藻衰亡窗口期的界定方法,全年逐月从湖泊原位取样,对野外湖水样本中的微囊藻样品和室内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纯培养微囊藻样品进行RNA提取纯化,测定<I>nblA</I>基因相对表达量,并测定野外湖水样本中溶解性...
- 史小丽于洋陈开宁施丽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