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赐成

作品数:15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树干
  • 3篇树干液流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同位素
  • 3篇稳定同位素
  • 3篇花树
  • 3篇环境因子
  • 3篇桂花
  • 3篇桂花树
  • 2篇亚热带
  • 2篇氧稳定同位素
  • 2篇蒸腾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水体
  • 2篇土壤
  • 2篇气候
  • 2篇氢氧稳定同位...
  • 2篇利用效率
  • 2篇光合速率

机构

  • 14篇湖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滁州学院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湖南省气候中...
  • 1篇西安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张赐成
  • 6篇章新平
  • 5篇肖雄
  • 3篇关华德
  • 2篇韩广
  • 2篇王锐
  • 2篇刘娜
  • 1篇邓正苗
  • 1篇张猛
  • 1篇吴华武
  • 1篇李峰
  • 1篇段丽洁
  • 1篇杨林
  • 1篇杨济
  • 1篇谢永宏
  • 1篇张勇
  • 1篇李鹏
  • 1篇胡孟春
  • 1篇王婷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湖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技视界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6
  • 4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资水温室气体时空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5年
河流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时空分异机制亟待阐明。本研究基于资水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样数据,采用薄边界层模型解析CO_(2)、CH_(4)、N_(2)O排放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时间特征方面,丰水期的CH_(4)和N_(2)O排放通量(分别为364.48、12.41μmol·m^(-2)·d^(-1))显著高于枯水期(分别为185.59、2.74μmol·m^(-2)·d^(-1)),而丰水期与枯水期的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18.46、23.63 mmol·m^(-2)·d^(-1))无显著差异。环境因子分析显示,丰水期CH_(4)和N_(2)O排放通量主要受水温、总磷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而溶解性无机碳含量是影响CO_(2)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空间特征方面,中下游温室气体通量沿程递增,与人工地表和耕地扩张引起的水体碳、氮、磷及叶绿素a含量升高密切相关。就干流和支流的差异而言,丰水期干流的N_(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支流,主要受总氮含量的影响,而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在支流与干流间无显著差异。河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显著关联,特别是中下游城市周边区域。建议未来重点解析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机制,建立精准的排放估算模型,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崔玉张辉邓正苗张赐成谢永宏李峰邹业爱刘泽麟段丽洁
关键词:土地利用
亚热带典型次生林优势树木树干液流对夏秋极端干旱的响应
2025年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季节性干旱事件频发,对森林的碳汇潜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亚热带次生林植物水分利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对提高植被对极端气候脆弱性方面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亚热带典型次生林三种优势树种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为研究对象,基于热扩散式探针技术,于2022年对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结合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同步监测,对比分析了2022年发生的极端干旱和2023年同期相对湿润期间三种树木树干液流对气象因子、土壤水分条件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022年极端干旱期的液流速率均显著低于2023年同期,干湿期间樟树液流速率的变化幅度最大;(2)2023年干旱期的液流速率呈现日间液流高于夜间液流的昼夜规律,而在2022年樟树和马尾松的夜间液流速率高于日间;(3)干旱期三种树木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R_(n))、饱和水汽压差(VPD)呈正相关,均与土壤含水量(SWC)呈负相关;2022年干旱期的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低于2023年同期;(4)在相对湿润的年份,液流速率主要受VPD和R_(n)的影响;而在极端干旱的年份,液流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由气象因子转变为土壤水分的可用性限制。
杜珍张赐成肖雄邹梓颖胡彪李嘉洁张勇付世川蒋婉婧
关键词:液流速率环境因子亚热带次生林
桂花树冠层气孔导度模型的优化及其参数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冠层气孔导度(g_c)是许多陆面过程模型中的重要参数,提高对冠层气孔导度的模拟精度非常重要。以环境因子阶乘的Jarvis形式的模型是气孔导度模型中的典型代表,但研究中不同的环境因子有不同的响应方程和参数。研究认为不同的响应方程有不同的模拟效果,并通过比较各环境因子的不同响应方程组合的模型的模拟效果来确定最优的g_c模型。以桂花树为例,测定了树干液流、茎水势和微气象环境,用Penman-Monteith(PM)方程反推计算冠层气孔导度并检验不同方程组合的16种模型。模型的参数用DiffeRential Evolution Adaptive Metropolis(DREAM)模型优化。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找到各环境因子最优的响应方程,从而最优化g_c模型。优化的g_c模型很好地模拟了桂花树冠层气孔导度的变化,尤其是对干旱的响应,模拟值与PM计算值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03和0.000623 m/s。同时也证明了模型中温度函数f(T)>1的现象并非个例,由于温度(T)和水汽压亏缺(D)常是高度相关的,建议在以后的g_c模型研究中应把T和D看成一个影响因子,但f(T)>1的这种现象是否具有全球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罗紫东关华德章新平刘娜张赐成王婷
关键词:冠层气孔导度环境因子树干液流桂花树
表土δ^(13)C揭示C_(4)植物比C_(3)植物更易分解和消化
2024年
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TOC)与相应上覆植物/植被之间的正/负δ^(13)C偏移量已被广泛报道,并被认为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如大气、气候和土壤因素)变化引起的。开展更大空间尺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其主导因素。本文对中国内陆空间跨度数千公里的107个样点的表土和食草动物粪便样品进行了采集,对表土TOC、表土中分离出来的植物残体全样(PL)、食草动物粪便全样(HF)、表土植物残体和食草动物粪便中提取的α纤维素(α-cellulose)开展了δ^(13)C分析测试。数据分析显示,表土TOC与表土中植物残体全样之间的δ^(13)C偏移量(Δ^(13)C_(TOC-PL))和食草动物粪便全样与表土中植物残体全样之间的δ^(13)C偏移量(Δ^(13)C_(HF-PL))均与δ^(13)C_(PL)呈负相关关系。同样,食草动物粪便α纤维素与表土中植物残体α纤维素之间的δ^(13)偏移量(Δ^(13)C_(HF-PL-cell))也与δ^(13)C_(PL-cell)呈负相关关系。对这些负相关关系最合理的解释是,在表土中的分解过程和食草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中,C_(4)植物的分解/消化速度比C_(3)植物更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现代表土、沉积物和动物残骸δ^(13)C数据估算的C_(4)植物相对丰度,可能被普遍低估,在以后的相关研究当中应当予以适当考虑和评估。
饶志国赵明华郭文康石福习李云霞刘利丹赵琳张赐成肖雄
关键词:总有机碳植物残体表土
亚热带季风区樟树的水分利用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2017—2019年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生长季(4—10月)的茎干水、叶片水和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及同期环境因子数据,并结合2019—2021年樟树生长季的蒸腾速率,分析了日间樟树植物水同位素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究樟树在生长季和不同环境条件下吸水深度的变化特征,旨在加深对樟树自身水分利用特征的了解。结果表明:在晴日,樟树蒸腾速率与叶片水δ^(18)O的值在日间高于夜间,茎干水δ^(18)O的值在日间低于夜间。蒸腾速率与叶片水δ^(18)O之间的时滞在8月晴日较5月晴日大,平均时滞为2.32 h。在5月晴日,叶片水δ^(18)O和茎干水δ^(18)O与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及蒸腾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在8月晴日,叶片水δ^(18)O与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及蒸腾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但茎干水δ^(18)O与上述影响因子之间无明显的函数关系。樟树的吸水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生长季初期(4—5月)樟树吸水层位单一,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在生长季中期(6—8月)和后期(9—10月),樟树有2个吸水层位:在中期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在后期利用浅层和深层土壤水。樟树的吸水深度和蒸腾还受到生境的影响。季节性干旱期间,随着干旱的持续,蒸腾日变化曲线的宽度逐渐变窄,蒸腾耗水量相应减小;受环境变化和自身生理特性的影响,樟树的吸水深度逐渐由浅变深再变浅。与降水前相比,降水后樟树的蒸腾作用增强,吸水深度上升,吸水土层变窄。
夏银华章新平戴军杰王锐罗紫东饶志国肖雄张赐成
关键词:蒸腾氢氧稳定同位素
桂花树光合作用特征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的贡献,然而植物光合作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如何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应对全球变化对植物生长和产量所产生的...
张赐成
关键词:亚热带气候区桂花树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环境因子土壤水势
文献传递
大风天气老哈河下游迎风侧谷坡的风速脉动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基于春季大风天气野外实地风速观测数据,从平均风速、风速脉动、风速脉动强度3个方面对老哈河下游迎风侧谷坡坡脚和坡顶的风速脉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距地表0.50m高度以上,坡脚和坡顶风速在时间序列上波动各自具有均一性;(2)风速脉动幅度随着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其最大值超过4.00m·s-1。坡脚和坡顶的风速脉动频率各自具有一致性,但脉动频率不稳定;(3)风速脉动强度基本一致,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在0.50m高度以上,风速脉动相对值(阵性度)基本稳定,但坡顶的阵性因谷坡的干扰而相对减弱。
杨林韩广杨济张赐成胡孟春
关键词:平均风速
亚热带樟树树干液流通量变化规律被引量:11
2016年
采用热脉冲技术于2013―2015年连续测定了樟树的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了环境因子,分析了樟树树干液流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樟树树干液流速率晴天日变化为典型的单峰型曲线,季节变化明显,液流速率峰值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峰宽随季节变化存在"窄→宽→窄"的逐步变化过程。樟树存在微弱的夜间液流,且生长季较其他月份活跃。液流启动时间夏季最早,冬季最晚,液流结束(进入夜间低值)时间夏季晚于冬季约1~2 h。上下午液流量比值均〈1,平均值为0.74。同月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均为晴天〉阴天〉雨天。干旱环境下,樟树树干液流峰值下降了约95%,与2014年相比,同期内液流总量减少了约47.8%,在干旱中液流量与气温、水汽压亏缺呈显著负相关,改变了常年中(没有干旱)液流量与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干旱显著降低了樟树的树干液流量,也反映了樟树对干旱的适应过程。
罗紫东关华德章新平刘娜张赐成姚天次
关键词:树干液流热脉冲技术亚热带
樟树光合作用“午休”现象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分析系统,对生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从8:00到18:00以2h间隔进行光合作用测定,其结果表明(1)樟树具有显著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2)高VPD对蒸腾速率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导致气孔关闭,降低蒸腾速率;另一方面曾加水汽饱和差梯度而增强蒸腾速率。(3)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接近,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趋势不明显。(4)中午前后由于饱和水汽压差(VPD)加大、温度上升导致气孔导度关闭和光化学系统的活性降低是造成樟树"午休"现象原因。
张赐成张猛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
樟树和桂花树光合最适温度对环境温度改变的响应被引量:16
2014年
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作为碳循环模型中重要的参数,其对模型结果的精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对生长环境温度改变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亚热带广布的常绿乔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桂花树(Osmanthus fragrans)为研究对象,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以10~20 d的间隔测定光合-温度响应曲线,对其进行非对称抛物曲线拟合,求得相关参数,并计算光合最适温度和最大光合速率值。结果表明:樟树和桂花树的光合-温度响应曲线均为抛物曲线形状,随着环境温度升高抛物曲线开口幅度增加;两个树种光合最适温度与其环境温度呈线性正相关,随着其生长环境温度的上升,最适温度逐渐升高,且樟树最适温度对其环境温度变化比桂花树敏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樟树和桂花树的最大光合速率与光合最适温度之间呈线性相关;樟树的最大光合速率对最适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显著与敏感。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在对生长环境温度改变响应方面,樟树光合作用潜能比桂花树强。
张赐成韩广关华德鲍程辉章新平
关键词:桂花树环境温度最大光合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